拍品專文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唐 白居易《詠菊》
珍罕絕代: 美術館典藏級鉅作
時值1940-1950 年代,四川才子常玉留法已有數十載。二戰過後,百廢待 興,抽象藝術浪潮如箭在弦蓄勢待發。中國藝術家中幾乎唯有常玉堅持具 象創作,而他的藝術譜系亦即將邁向更高的里程碑,開始出現一系列甚具 中國美學符號的作品,這時期的作品被視為他晚年代表性題材。香港佳士 得十分榮幸呈獻常玉晚期菊花圖精品——《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本拍 品多被歸類為常玉「紅底青花盆」花卉系列,這系列只出現於1940-1950 年代,數量屈指可數,彌足珍貴。常玉習慣為同一主題創作多於兩幅比例 相近的油畫作品。根據《常玉油畫全集》第一、二冊,目前已知只有四幅 越一米高並以紅底菊花為題之畫作,其中兩幅已被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永 久收藏,本拍品為僅有兩件私人收藏之一,實在難能可貴。
君子之花:藝術家畢生偏愛創作的主題——菊花
吳冠中《說常玉》散文形容道:「常玉自己就是盆景,巴黎花圃裡的東方盆景。」
西方靜物畫極盛於文藝復興,著力探討如實表達自然,講求科學、理性。約至印象派始有融情入畫,如莫內、梵谷實驗色彩、造形。中國文化早於先秦已有「香草美人」的賦比興傳統。靜物花卉圖但求寫意,沿襲文人以鳥石花草自喻的寓意。去國數十載,藝術家面對前人未見的文化衝擊時,承襲東西花卉圖融情入畫,以自身藝術語言訴說離鄉別土的感悟。
根據《常玉油畫全集》第一、二冊,目前已知常玉一生一共創作了133 幅花卉油彩作品,55 幅以菊花為主題,其餘花種作品數量均不超過13 幅,甚或更少。中國藝術早有把菊花入畫入詩的歷史,家境優渥接受良好教育的常玉定必瞭解菊花於中國文化的內涵。常玉從1930 年代到1950 年代無間斷創作以菊花為題的油畫,菊花是唯一一個花題橫跨藝術家人生三十年,足見其對常玉而言意義非凡。
菊花是清絕傲雪、高潔剛強的化身,與梅、蘭、竹並列「四君子」,是仁人賢士自許的精神象徵。菊花的內涵意韻不禁令人聯想到常玉於藝術上的擇善固執,他先鋒的藝術語言曲高和寡,在世時未有獲得世人的賞識,卻義無反顧一直堅持自身跨時代而具前瞻性的美學。花卉主題中唯有菊花歷久彌新,一直是常玉的創作靈感之源,成為藝術家梳理東西文化的鴻溝以至生命的介面。
始於秦漢、盛於明清的「清供圖」亦有可能為常玉這系列空前絕後的中國盆景圖埋下美學養份。新春時以「清供」入畫的作品,蘊藉深邃,寓意吉祥,「清供圖」與「四君子圖」、「歲寒三友圖」一同奠定中國藝術史的重要圖式。本拍品可見不少「清供圖」常有的符號,如:青花瓷、萬壽菊、中國紅、帝皇金。常玉沈澱數十載的油畫語言,邀請普世觀眾感受藝術家去國懷鄉之情,表現出跨文化的馨和瑞祥。
調和東西審美哲學: 空間、線條、色彩
西方繪畫中,空間和物體通常被視為確切存在的「實體」。反觀中國繪畫,物體、空間往往由「線條」界定,物體和空間是一種「假設」,兩者之間一種「相對」的存在。《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把各種繪畫原素所能起之衝突推到極端,再以巧妙的筆法調勻觀者的視覺經驗,充分表現常玉的前衛性與現代性。
先是並置不同視角所造成畫面空間的衝突。常玉將兩個不同視點猶如稜鏡折射同時置放在畫面中,兩種視角分開近看極不平衡、不和諧。如果我們只看白色枝葉部分,會覺得這裏比較接近中國水墨畫的平面處理,物件之間的深度是以單色白色線條的交疊營造,彰顯了中國水墨以單色便能勾勒出三維立體感的抽象法則。如果我們只看底部青花瓷與底盆的造形,則較接近傳統西方透視法的處理,觀者的視角由上而下投射,我們從上方往下觀察青花瓷的內、外部兩個面向,物件之間的深度是以大小和造形定斷。然而當我們把畫作上下部分合起來同時觀看,便會發現常玉高明地把泥土的部分留白,製造一個緩衝區去調停兩種視角的衝突,突破了東西方表達空間的限制。
然後是用色所造成畫面重量感的衝突。常玉一系列「紅底青花盆」作品均以極大片赭紅作背景,本拍品特別之處在於底部格外金黃,光輝耀目。赤紅色背景淩駕亮黃色的書案,紅黃比例超越十比一,畫面上部空間感凜冽逼人。白色枝葉茂密臃腫,體積不合比例地龐大,畫面上部空間出現失衡的重量感。本拍品饒有趣味之處在於常玉如何以低限手法消弭掉這種失重感。用色方面,漆紅為重,澄黃為輕;線條方面,白菊為輕,底盆為重。放眼整幅畫布,常玉故意只畫青瓷盆的粗黑框線,在較輕的鵝黃之上定調畫面底部的重量感,寥寥數筆已排遣走顏色帶來的不平衡,助觀者的眼睛適應各種抽象表現的極致。
再而是線條所造成畫面動態的衝突。《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以叢生而上的葉脈為中線,帶領觀者穿梭於萬壽菊的「曲徑通幽」:花蕊、葉幹盤根錯節,菊枝以「漸」、「緩」、「澀」筆之運行,曲折蜿蜒,無盡往上綿延。隱喻花瓣形態的紅點,以深淺虛實來處理菊花的萬千百態。常玉匠心安置的豔紅背景,使得崢嶸向上的白菊彷彿獨立於真實世界,在常玉專屬的國度永恆生長。筆鋒一轉,下方厚重篤定的線條繪出青花盆,把白菊的超然拉回現實世界,提醒我們《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是已被定格的花卉靜物圖。本拍品是「紅底青花盆」系列中唯一一幅以粗體白線分隔紅黃背景色塊的作品,是常玉在同一主題中唯一一次的實驗性處理。粗厚圓潤的水準橫白線以顏色、線條直接分割空間,全然抽象,把上部「氣韻生動」的動態美過渡回下部花卉圖的基本底盆主題,強調靜物油畫靜態的本質。常玉於《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創造了一種流動的靜謐美,花體「雖瘦而見溫潤」,「雖細而能柔媚」,雋永韻長,為花卉圖的美學添加常玉獨有的現代性。
顯赫來源: 數代歐亞頂級藏家珍藏, 見證環球收藏史的更迭
《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先由著名巴黎畫商、裝飾藝術商人、藏家Raymond Toupenet 先生收藏,其後轉由巴黎畫商、藏家Axel de Heeckeren 先生珍藏。最後一手歐洲收藏為重要巴黎私人藏家Eric Edwards先生,他亦是著名常玉經理人昂利.皮耶.侯謝先生的摯友。歐洲藏家承傳本拍品的經過,從側面勾勒出侯謝先生以外的常玉作品流傳軌跡。此後,作品回到亞洲,由台灣國巨基金會收藏。本拍品見證歐亞藏家因常玉而起的交流,締造東西收藏史。現藏家收藏《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於2005 年佳士得「中國繪畫的新紀元—國巨基金會收藏專拍」,珍藏至今十五載。常玉成熟期的花卉油畫作品數量向來稀少,同一風格的「紅底青花盆」作品僅有兩幅,一幅被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另一幅則是《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本拍品如今釋出市場,著實珍貴難得。
唐 白居易《詠菊》
珍罕絕代: 美術館典藏級鉅作
時值1940-1950 年代,四川才子常玉留法已有數十載。二戰過後,百廢待 興,抽象藝術浪潮如箭在弦蓄勢待發。中國藝術家中幾乎唯有常玉堅持具 象創作,而他的藝術譜系亦即將邁向更高的里程碑,開始出現一系列甚具 中國美學符號的作品,這時期的作品被視為他晚年代表性題材。香港佳士 得十分榮幸呈獻常玉晚期菊花圖精品——《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本拍 品多被歸類為常玉「紅底青花盆」花卉系列,這系列只出現於1940-1950 年代,數量屈指可數,彌足珍貴。常玉習慣為同一主題創作多於兩幅比例 相近的油畫作品。根據《常玉油畫全集》第一、二冊,目前已知只有四幅 越一米高並以紅底菊花為題之畫作,其中兩幅已被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永 久收藏,本拍品為僅有兩件私人收藏之一,實在難能可貴。
君子之花:藝術家畢生偏愛創作的主題——菊花
吳冠中《說常玉》散文形容道:「常玉自己就是盆景,巴黎花圃裡的東方盆景。」
西方靜物畫極盛於文藝復興,著力探討如實表達自然,講求科學、理性。約至印象派始有融情入畫,如莫內、梵谷實驗色彩、造形。中國文化早於先秦已有「香草美人」的賦比興傳統。靜物花卉圖但求寫意,沿襲文人以鳥石花草自喻的寓意。去國數十載,藝術家面對前人未見的文化衝擊時,承襲東西花卉圖融情入畫,以自身藝術語言訴說離鄉別土的感悟。
根據《常玉油畫全集》第一、二冊,目前已知常玉一生一共創作了133 幅花卉油彩作品,55 幅以菊花為主題,其餘花種作品數量均不超過13 幅,甚或更少。中國藝術早有把菊花入畫入詩的歷史,家境優渥接受良好教育的常玉定必瞭解菊花於中國文化的內涵。常玉從1930 年代到1950 年代無間斷創作以菊花為題的油畫,菊花是唯一一個花題橫跨藝術家人生三十年,足見其對常玉而言意義非凡。
菊花是清絕傲雪、高潔剛強的化身,與梅、蘭、竹並列「四君子」,是仁人賢士自許的精神象徵。菊花的內涵意韻不禁令人聯想到常玉於藝術上的擇善固執,他先鋒的藝術語言曲高和寡,在世時未有獲得世人的賞識,卻義無反顧一直堅持自身跨時代而具前瞻性的美學。花卉主題中唯有菊花歷久彌新,一直是常玉的創作靈感之源,成為藝術家梳理東西文化的鴻溝以至生命的介面。
始於秦漢、盛於明清的「清供圖」亦有可能為常玉這系列空前絕後的中國盆景圖埋下美學養份。新春時以「清供」入畫的作品,蘊藉深邃,寓意吉祥,「清供圖」與「四君子圖」、「歲寒三友圖」一同奠定中國藝術史的重要圖式。本拍品可見不少「清供圖」常有的符號,如:青花瓷、萬壽菊、中國紅、帝皇金。常玉沈澱數十載的油畫語言,邀請普世觀眾感受藝術家去國懷鄉之情,表現出跨文化的馨和瑞祥。
調和東西審美哲學: 空間、線條、色彩
西方繪畫中,空間和物體通常被視為確切存在的「實體」。反觀中國繪畫,物體、空間往往由「線條」界定,物體和空間是一種「假設」,兩者之間一種「相對」的存在。《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把各種繪畫原素所能起之衝突推到極端,再以巧妙的筆法調勻觀者的視覺經驗,充分表現常玉的前衛性與現代性。
先是並置不同視角所造成畫面空間的衝突。常玉將兩個不同視點猶如稜鏡折射同時置放在畫面中,兩種視角分開近看極不平衡、不和諧。如果我們只看白色枝葉部分,會覺得這裏比較接近中國水墨畫的平面處理,物件之間的深度是以單色白色線條的交疊營造,彰顯了中國水墨以單色便能勾勒出三維立體感的抽象法則。如果我們只看底部青花瓷與底盆的造形,則較接近傳統西方透視法的處理,觀者的視角由上而下投射,我們從上方往下觀察青花瓷的內、外部兩個面向,物件之間的深度是以大小和造形定斷。然而當我們把畫作上下部分合起來同時觀看,便會發現常玉高明地把泥土的部分留白,製造一個緩衝區去調停兩種視角的衝突,突破了東西方表達空間的限制。
然後是用色所造成畫面重量感的衝突。常玉一系列「紅底青花盆」作品均以極大片赭紅作背景,本拍品特別之處在於底部格外金黃,光輝耀目。赤紅色背景淩駕亮黃色的書案,紅黃比例超越十比一,畫面上部空間感凜冽逼人。白色枝葉茂密臃腫,體積不合比例地龐大,畫面上部空間出現失衡的重量感。本拍品饒有趣味之處在於常玉如何以低限手法消弭掉這種失重感。用色方面,漆紅為重,澄黃為輕;線條方面,白菊為輕,底盆為重。放眼整幅畫布,常玉故意只畫青瓷盆的粗黑框線,在較輕的鵝黃之上定調畫面底部的重量感,寥寥數筆已排遣走顏色帶來的不平衡,助觀者的眼睛適應各種抽象表現的極致。
再而是線條所造成畫面動態的衝突。《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以叢生而上的葉脈為中線,帶領觀者穿梭於萬壽菊的「曲徑通幽」:花蕊、葉幹盤根錯節,菊枝以「漸」、「緩」、「澀」筆之運行,曲折蜿蜒,無盡往上綿延。隱喻花瓣形態的紅點,以深淺虛實來處理菊花的萬千百態。常玉匠心安置的豔紅背景,使得崢嶸向上的白菊彷彿獨立於真實世界,在常玉專屬的國度永恆生長。筆鋒一轉,下方厚重篤定的線條繪出青花盆,把白菊的超然拉回現實世界,提醒我們《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是已被定格的花卉靜物圖。本拍品是「紅底青花盆」系列中唯一一幅以粗體白線分隔紅黃背景色塊的作品,是常玉在同一主題中唯一一次的實驗性處理。粗厚圓潤的水準橫白線以顏色、線條直接分割空間,全然抽象,把上部「氣韻生動」的動態美過渡回下部花卉圖的基本底盆主題,強調靜物油畫靜態的本質。常玉於《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創造了一種流動的靜謐美,花體「雖瘦而見溫潤」,「雖細而能柔媚」,雋永韻長,為花卉圖的美學添加常玉獨有的現代性。
顯赫來源: 數代歐亞頂級藏家珍藏, 見證環球收藏史的更迭
《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先由著名巴黎畫商、裝飾藝術商人、藏家Raymond Toupenet 先生收藏,其後轉由巴黎畫商、藏家Axel de Heeckeren 先生珍藏。最後一手歐洲收藏為重要巴黎私人藏家Eric Edwards先生,他亦是著名常玉經理人昂利.皮耶.侯謝先生的摯友。歐洲藏家承傳本拍品的經過,從側面勾勒出侯謝先生以外的常玉作品流傳軌跡。此後,作品回到亞洲,由台灣國巨基金會收藏。本拍品見證歐亞藏家因常玉而起的交流,締造東西收藏史。現藏家收藏《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於2005 年佳士得「中國繪畫的新紀元—國巨基金會收藏專拍」,珍藏至今十五載。常玉成熟期的花卉油畫作品數量向來稀少,同一風格的「紅底青花盆」作品僅有兩幅,一幅被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另一幅則是《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本拍品如今釋出市場,著實珍貴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