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珍稀主題: 目前已知唯一一幅雞與蛇的常玉油畫
根據《常玉油畫全集》第一、二冊,目前已知常玉風景動物油畫屈指可數,為數不少已永久收藏於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常玉動物題材作品在市場流通量稀少,藏家更是惜售。香港佳士得榮幸呈獻首次現於拍場的《雞與蛇》為目前已知僅此一幅以雞與蛇為主題的油畫,難能可貴。類似主題的風景動物畫,有典藏於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晚期鉅作《鬥》,以禿鷹與靈蛇為題。對比二作,可見本拍品的和《鬥》的動物在身體語言與造型有異曲同工之妙,有可能為先後誕生之作,更見本拍品承先啟後的重要性,以及其收藏和學術上的特殊價值。
來源珍貴: 見證常玉及藝術家友人的友誼
此幅《雞與蛇》現藏家的父親艾略特.歐維特 (Elliott Erwitt) 是享譽世界的攝影藝術家,其風趣幽默、獨具一格的鏡頭語言為商業攝影的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艾略特早年即與同樣在攝影界有舉足輕重地位的Robert Frank 熟識,後者將舊友常玉介紹給他,興味相投的三位藝術家就此培養出歷久彌堅的珍貴友誼。三人不僅在巴黎共用工作室,相互汲取藝術靈感;常玉旅居紐約時,三人仍是彼此創作、生活的重要支持與陪伴。直至今日,艾略特 仍能憶起三人往事點滴,並對常玉的廚藝讚不絕口。
艾略特與常玉始終珍視、欣賞彼此的藝術才能。正如艾略特曾將自己得意的攝影作品送給常玉,常玉也不吝將這幅精妙之作贈與密友,當時的不經意之舉日後成為二人珍貴友誼的最佳印證。生肖為雞的現藏家在八歲生日時從父親手中獲得此幅意味獨特、飽含情愫的《雞與蛇》並珍藏至今 。
「鬥」的趣味: 常玉生性自然而率真的一面
「鬥」是一種動物、人類天生而然的競技慾:小孩子最原始的嬉戲可能是跑步比賽;動物之間的打鬥一直為人類提供無窮的歡樂,如:鬥蟋蟀、鬥牛、賽馬,觀賞競賽的趣味有時可能比真實下場比賽更刺激好玩。相傳北齊幼主高恒皇帝醉心鬥雞,還會給鬥雞封官賜爵。鬥雞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民間娛樂項目,其賭博性質讓它在皇庭宮闕還是大街小巷都成為極受歡迎的消遣活動。常玉作為富家子弟,生性趣怪浪漫,幼時想必然曾參與這種驚心動魄的遊戲。《雞與蛇》盛載著這種「鬥」的趣味,為觀者提供嶄新的角度瞭解常玉的動物題材畫作,讓我們得從一個日常生活化的主題,去瞭解常玉生性自然而率真的一面。
《雞與蛇》對動物的描繪既不貼近西方野外寫生,亦無傳統中國繪畫之透視感,常玉打破了傳統動物畫題有關摹寫只能神駿端莊、講求神似的陳套。《雞與蛇》呈現了常玉獨特視覺中的動物:蛇未見尋常印像中的兇猛,反倒是以粉紅筆觸輕輕繪出柔順可愛的線條,蛇頭上昂,蛇口微張,靜中寓動,雖作攻擊之勢,卻有戲謔的意趣,看上去和善靈巧。雞的身軀非如傳統作品腫脹肥大,表情亦不猙獰,常玉以淡筆帶出羽毛柔順輕盈之感,流暢的線條延展了身體的伸張,作勢要衝前進擊,但雞平和的神情和輕拂的尾巴平衡了其捕獵的姿態,讓人不禁猜想畫面會否是動物之間的嬉戲,充滿幽默意趣。
簡約美學: 低限創作原素成就空間的獨創性
清代書畫大家程正揆《青溪遺稿》曾論:「畫不難為繁,難用於簡,簡之力更大於繁,非以境減,減以筆。」常玉晚年的創作哲學與此不謀而合——「化簡」再「化簡」。《雞與蛇》作為常玉風景動物圖中期作品,已走出早期以淨色或家居場景為背景,又未到晚期以野獸派用色色塊分割空間,藝術家在這過渡期以低限筆法平衡抽象與自然,開創其極具個人特色的油畫佈局。
先是活用線條對比造成靜中有動的空間感。《雞與蛇》充分表現了常玉多樣的油畫語彙,或細緻,或寫意,或抽象,並置起來創造出常玉獨有的空間感。藝術家以三數種彩筆仔細勾勒公雞與靈蛇的造形,細緻的筆法與空澄無垠的背景營成巨大的對比,背景的平面性使整體畫面產生一種介於二維平面與三維單一視點透視的效果。放眼背景的寫意黑藍乾筆橫掃,前方濃重的大片刷塗可能在隱喻近景的小山丘、湖畔、巨岩,是觀者進入畫面的踏腳石;後方淺淡的乾筆快掃可能在暗示遠山、地平線、草原,抽象而極簡的筆法引起觀者無限的聯想。
然後是極低限色彩和幾何原素構成的空靈感。傳統國畫的背景處理絕不容易,完全留白未免缺少畫面深度,用題字或風景去填充空間又要顧及構圖之輕重,因水墨畫只有黑白兩色,稍一不慎便有機會喧賓奪主。西方動物畫的背景處理常是以風景、物件堆疊出寫實的場景。常玉刻意除掉風景中的「具體」特徵,只以上方的淡灰藍線條和下方的暗黑藍三角形交代背景,高度控制色彩和幾何形式的抽象原素。不同流派的西方大師在二十世紀初開始探索這種極簡背景處理,如米羅以線條串連物象之間的關係,畢卡索以幾何圖案建築深度,布拉克扭曲真實以解構空間。常玉在《雞與蛇》的實驗與西方現代藝術追求純度色彩、幾何圖組可說是殊途同歸,融合中國藝術的「留白」,透現虛靜樸素的空間美學。
根據《常玉油畫全集》第一、二冊,目前已知常玉風景動物油畫屈指可數,為數不少已永久收藏於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常玉動物題材作品在市場流通量稀少,藏家更是惜售。香港佳士得榮幸呈獻首次現於拍場的《雞與蛇》為目前已知僅此一幅以雞與蛇為主題的油畫,難能可貴。類似主題的風景動物畫,有典藏於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晚期鉅作《鬥》,以禿鷹與靈蛇為題。對比二作,可見本拍品的和《鬥》的動物在身體語言與造型有異曲同工之妙,有可能為先後誕生之作,更見本拍品承先啟後的重要性,以及其收藏和學術上的特殊價值。
來源珍貴: 見證常玉及藝術家友人的友誼
此幅《雞與蛇》現藏家的父親艾略特.歐維特 (Elliott Erwitt) 是享譽世界的攝影藝術家,其風趣幽默、獨具一格的鏡頭語言為商業攝影的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艾略特早年即與同樣在攝影界有舉足輕重地位的Robert Frank 熟識,後者將舊友常玉介紹給他,興味相投的三位藝術家就此培養出歷久彌堅的珍貴友誼。三人不僅在巴黎共用工作室,相互汲取藝術靈感;常玉旅居紐約時,三人仍是彼此創作、生活的重要支持與陪伴。直至今日,艾略特 仍能憶起三人往事點滴,並對常玉的廚藝讚不絕口。
艾略特與常玉始終珍視、欣賞彼此的藝術才能。正如艾略特曾將自己得意的攝影作品送給常玉,常玉也不吝將這幅精妙之作贈與密友,當時的不經意之舉日後成為二人珍貴友誼的最佳印證。生肖為雞的現藏家在八歲生日時從父親手中獲得此幅意味獨特、飽含情愫的《雞與蛇》並珍藏至今 。
「鬥」的趣味: 常玉生性自然而率真的一面
「鬥」是一種動物、人類天生而然的競技慾:小孩子最原始的嬉戲可能是跑步比賽;動物之間的打鬥一直為人類提供無窮的歡樂,如:鬥蟋蟀、鬥牛、賽馬,觀賞競賽的趣味有時可能比真實下場比賽更刺激好玩。相傳北齊幼主高恒皇帝醉心鬥雞,還會給鬥雞封官賜爵。鬥雞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民間娛樂項目,其賭博性質讓它在皇庭宮闕還是大街小巷都成為極受歡迎的消遣活動。常玉作為富家子弟,生性趣怪浪漫,幼時想必然曾參與這種驚心動魄的遊戲。《雞與蛇》盛載著這種「鬥」的趣味,為觀者提供嶄新的角度瞭解常玉的動物題材畫作,讓我們得從一個日常生活化的主題,去瞭解常玉生性自然而率真的一面。
《雞與蛇》對動物的描繪既不貼近西方野外寫生,亦無傳統中國繪畫之透視感,常玉打破了傳統動物畫題有關摹寫只能神駿端莊、講求神似的陳套。《雞與蛇》呈現了常玉獨特視覺中的動物:蛇未見尋常印像中的兇猛,反倒是以粉紅筆觸輕輕繪出柔順可愛的線條,蛇頭上昂,蛇口微張,靜中寓動,雖作攻擊之勢,卻有戲謔的意趣,看上去和善靈巧。雞的身軀非如傳統作品腫脹肥大,表情亦不猙獰,常玉以淡筆帶出羽毛柔順輕盈之感,流暢的線條延展了身體的伸張,作勢要衝前進擊,但雞平和的神情和輕拂的尾巴平衡了其捕獵的姿態,讓人不禁猜想畫面會否是動物之間的嬉戲,充滿幽默意趣。
簡約美學: 低限創作原素成就空間的獨創性
清代書畫大家程正揆《青溪遺稿》曾論:「畫不難為繁,難用於簡,簡之力更大於繁,非以境減,減以筆。」常玉晚年的創作哲學與此不謀而合——「化簡」再「化簡」。《雞與蛇》作為常玉風景動物圖中期作品,已走出早期以淨色或家居場景為背景,又未到晚期以野獸派用色色塊分割空間,藝術家在這過渡期以低限筆法平衡抽象與自然,開創其極具個人特色的油畫佈局。
先是活用線條對比造成靜中有動的空間感。《雞與蛇》充分表現了常玉多樣的油畫語彙,或細緻,或寫意,或抽象,並置起來創造出常玉獨有的空間感。藝術家以三數種彩筆仔細勾勒公雞與靈蛇的造形,細緻的筆法與空澄無垠的背景營成巨大的對比,背景的平面性使整體畫面產生一種介於二維平面與三維單一視點透視的效果。放眼背景的寫意黑藍乾筆橫掃,前方濃重的大片刷塗可能在隱喻近景的小山丘、湖畔、巨岩,是觀者進入畫面的踏腳石;後方淺淡的乾筆快掃可能在暗示遠山、地平線、草原,抽象而極簡的筆法引起觀者無限的聯想。
然後是極低限色彩和幾何原素構成的空靈感。傳統國畫的背景處理絕不容易,完全留白未免缺少畫面深度,用題字或風景去填充空間又要顧及構圖之輕重,因水墨畫只有黑白兩色,稍一不慎便有機會喧賓奪主。西方動物畫的背景處理常是以風景、物件堆疊出寫實的場景。常玉刻意除掉風景中的「具體」特徵,只以上方的淡灰藍線條和下方的暗黑藍三角形交代背景,高度控制色彩和幾何形式的抽象原素。不同流派的西方大師在二十世紀初開始探索這種極簡背景處理,如米羅以線條串連物象之間的關係,畢卡索以幾何圖案建築深度,布拉克扭曲真實以解構空間。常玉在《雞與蛇》的實驗與西方現代藝術追求純度色彩、幾何圖組可說是殊途同歸,融合中國藝術的「留白」,透現虛靜樸素的空間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