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站立於馬克.格羅蒂揚2015 年畫作《無題( 非印地安#5 臉45.60)》前,觀者會有一種奇特意識,彷彿他們才是正被這幅畫觀看的人。作品雖抽象,但即使掃過一眼也能瞥見堆疊著的目光、咧著嘴的笑容和張大的鼻孔,它們躡手躡腳地彌散在畫面裡,緊緊纏在錯綜複雜的樹枝與滿天飛舞的樹葉後面。本件拍品射出一種獨一無二的邪魅目光以回應觀畫者的注視,挾著近乎掠奪的攻擊性,卻又透出一種狂躁暴邪的愉悅感,而觀賞此作的感受又取決於每個人選擇側重於哪些特徵、又期許得到何種情感反饋。此作是格羅蒂揚著名系列《臉部繪畫》(Face painting) 的傑出代表,畫面充斥著大量細緻調配、鮮艷奪目的色彩——用調色刀慷慨地塗抹在紙板上的油彩——既是在模糊、又是在澄清一個特定圖像,最終產物既非人、又非物。格羅蒂揚十分樂於挑戰傳統繪畫中客觀與非客觀視角的二元體系,更願意在這兩者之間的模糊地帶悠遊。對於那些敢於靠近他的畫作、仔細聆聽暗蘊迷語的人來說,在色彩與形式的魅惑與爆炸之下,潛藏的是格羅蒂揚成熟而又縝密的好奇心。
格羅蒂揚在洛杉磯Blum & Poe 畫廊舉辦第七次個展,取簡明標題為《十五幅畫》,而本件拍品就是在此次展覽中首次登場。參展作品皆為比例一致的50x40 英吋《面部繪畫》系列,並極為神秘地將他們分為兩個特定的組別,分別是《印地安》與《非印地安》。回顧展覽中的十五幅畫作,兩組之間最大——也許也是唯一——明顯的區別就是它們各自運用的色彩選擇。《印地安面孔》組別畫作往往色彩豐盈、擁有大地般的質感,如土壤的棕褐、血腥的艷紅和芥末般的土黃。《非印地安面孔》組別色調則更迷幻飄渺,注入的是紫色、藍綠色和螢光粉色。假設格羅蒂揚是在用狂野的西部特徵呼應「印地安」主題的話,那麼「非印地安」則是讓人聯想到變幻莫測、斑駁陸離的超凡世界。如果「印地安」是象徵本地土著,那麼「非印地安」就是外星異群,從外太空墜落而來的逞奇眩異之物。
互相衝撞的力量間爆發出的巨大動能是格羅蒂揚作品中的標誌性元素,並在藝術家融合抽象與客觀意象的過程中產生層層迴響。在談到《臉部繪畫》系列的靈感起點與美學源頭時,格羅蒂揚笑道:「當你人生中第一次宣佈自己是個正經的前衛藝術家時,比如十幾歲或者上藝術院校的時候,畢加索有點像是你征程中繞不開的第一站。於是你就用詭異的角度畫了一張長著許多眼睛的臉,這就成了你前衛藝術的宣言。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做這種事——尤其是在知道這種方式可能會成為陳腔濫調——用這種藝術語言並作出好的作品,讓我覺得十分有挑戰、值得自己去追求。」( 藝術家本人,引自《繆斯雜誌 Muse Magazine》) 畢加索早期立體主義時期常出現的杏仁狀眼睛遍布格羅蒂揚整個《臉部繪畫》系列,通常是圍繞畫面中心垂直軸,以稍不對稱的構圖放置。在本件拍品中,該軸被漆成白色且像樅樹的樹枝一樣張牙舞爪著,其含義被身後的鮮綠刺激加強。其他更暗色的葉子掠過畫作的前景,構圖的深度因此變得更為扁平,並讓這隻眼睛散發出猛獸的凶猛氣息,就好像是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 畫中從樹葉間窺視的叢林貓一樣。然而,畢加索的影響依舊回音持久。在評價格羅蒂揚於2011 年在安東.科恩畫廊(Anton Kern Gallery) 舉行的展覽時,普利茲獎得主、藝評家傑里.薩爾茨(Jerry Saltz) 將《臉部繪畫》與現代藝術最偉大的傑作相提並論:「格羅蒂揚所畫並非僅僅停留在這些叢雜色彩表面;反而,它繞著無中心的空間漸漸移動。你是可以分辨出這幅畫創作的些許過程,但是並無法找到一個重復遵循的體系。( 我想藝術家本人有時也會因自己作品的漸進發展而措手不及。) 他詭雅異俗、近乎薩滿主義的藝術給我一種似曾相識的深刻印象,彷彿是畢加索《阿維尼翁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中那些古老而又永恆的面孔帶給我的震動餘波一般。」( 傑里·薩爾茨,紐約雜誌)
格羅蒂揚在洛杉磯Blum & Poe 畫廊舉辦第七次個展,取簡明標題為《十五幅畫》,而本件拍品就是在此次展覽中首次登場。參展作品皆為比例一致的50x40 英吋《面部繪畫》系列,並極為神秘地將他們分為兩個特定的組別,分別是《印地安》與《非印地安》。回顧展覽中的十五幅畫作,兩組之間最大——也許也是唯一——明顯的區別就是它們各自運用的色彩選擇。《印地安面孔》組別畫作往往色彩豐盈、擁有大地般的質感,如土壤的棕褐、血腥的艷紅和芥末般的土黃。《非印地安面孔》組別色調則更迷幻飄渺,注入的是紫色、藍綠色和螢光粉色。假設格羅蒂揚是在用狂野的西部特徵呼應「印地安」主題的話,那麼「非印地安」則是讓人聯想到變幻莫測、斑駁陸離的超凡世界。如果「印地安」是象徵本地土著,那麼「非印地安」就是外星異群,從外太空墜落而來的逞奇眩異之物。
互相衝撞的力量間爆發出的巨大動能是格羅蒂揚作品中的標誌性元素,並在藝術家融合抽象與客觀意象的過程中產生層層迴響。在談到《臉部繪畫》系列的靈感起點與美學源頭時,格羅蒂揚笑道:「當你人生中第一次宣佈自己是個正經的前衛藝術家時,比如十幾歲或者上藝術院校的時候,畢加索有點像是你征程中繞不開的第一站。於是你就用詭異的角度畫了一張長著許多眼睛的臉,這就成了你前衛藝術的宣言。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做這種事——尤其是在知道這種方式可能會成為陳腔濫調——用這種藝術語言並作出好的作品,讓我覺得十分有挑戰、值得自己去追求。」( 藝術家本人,引自《繆斯雜誌 Muse Magazine》) 畢加索早期立體主義時期常出現的杏仁狀眼睛遍布格羅蒂揚整個《臉部繪畫》系列,通常是圍繞畫面中心垂直軸,以稍不對稱的構圖放置。在本件拍品中,該軸被漆成白色且像樅樹的樹枝一樣張牙舞爪著,其含義被身後的鮮綠刺激加強。其他更暗色的葉子掠過畫作的前景,構圖的深度因此變得更為扁平,並讓這隻眼睛散發出猛獸的凶猛氣息,就好像是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 畫中從樹葉間窺視的叢林貓一樣。然而,畢加索的影響依舊回音持久。在評價格羅蒂揚於2011 年在安東.科恩畫廊(Anton Kern Gallery) 舉行的展覽時,普利茲獎得主、藝評家傑里.薩爾茨(Jerry Saltz) 將《臉部繪畫》與現代藝術最偉大的傑作相提並論:「格羅蒂揚所畫並非僅僅停留在這些叢雜色彩表面;反而,它繞著無中心的空間漸漸移動。你是可以分辨出這幅畫創作的些許過程,但是並無法找到一個重復遵循的體系。( 我想藝術家本人有時也會因自己作品的漸進發展而措手不及。) 他詭雅異俗、近乎薩滿主義的藝術給我一種似曾相識的深刻印象,彷彿是畢加索《阿維尼翁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中那些古老而又永恆的面孔帶給我的震動餘波一般。」( 傑里·薩爾茨,紐約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