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hard Richter (b. 1932)
Gerhard Richter (b. 1932)
2 更多
On occasion, Christie's has a direct financial int… 顯示更多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傑哈德.李希特 (1932年生)

霜(1)

細節
傑哈德.李希特
傑哈德.李希特 (1932年生)
霜(1)

油彩 畫布
55 1/8 x 39 3/8 in. (140 x 100 cm.)
1989年作
款識:703-1 Richter 1989 (畫背)
來源
紐約 Sperone Westwater畫廊
紐約 Leonard Rosenberg畫廊
佳士得 紐約 2007年5月16日 編號 46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1993年《傑哈德.李希特:圖錄全集 1962-1993 第三冊》A. Thill等著 奧斯菲爾敦 德國 (703-1號,彩色圖版)
2015年《傑哈德.李希特:圖錄全集 第四冊 1988-1994》Dietmar Elger著 奧斯菲爾敦 德國 (703-1號,彩色圖版,第257頁)
展覽
1989年10-12月「傑哈德.李希特 1988/89」博伊曼斯布尼根博物館 鹿特丹 荷蘭
1990年2月「傑哈德.李希特:新作」Sperone Westwater 畫廊 紐約 美國
注意事項
On occasion, Christie's has a direct financial interest in the outcome of the sale of certain lots consigned for sale. This will usually be where it has guaranteed to the Seller that whatever the outcome of the auction, the Seller will receive a minimum sale price for the work. This is known as a minimum price guarantee. This is such a lot.
拍場告示
Please note that the height of Lot 8 is 140 cm.
請注意拍品編號8的高度為 140 厘米。

拍品專文

《霜(1)》創作於傑哈德.李希特藝術上開天闢地的黃金時代,是藝術家「抽象繪畫」(Abstraktes Bild)系列作品中耀眼奪目的代表作。在這一系列成名作品中,李希特探尋并重塑了抽象繪畫的本質,挑戰了戰後藝術歷史傑作的本源,並在此過程中創作出了過去50 年來最受推崇的數幅作品。本件拍品是李希特於1989 年完成的數件繪畫作品之一,其作品名引發冬季的遐想。1989 年,本件畫作在荷蘭鹿特丹博伊曼斯.範伯寧恩美術館(Museum Boymans-van Beuningen)的一次大型展覽中初次亮相。它代表了李希特獨樹一幟的技法,即不斷鋪設疊加顏料,然後用刮刀滑過油漆層,讓油彩呈現千變萬化的肌理,宛如自然光線照映在厚重的冬霜或冰面反射出的光芒。李希特於同年創作的一組題為《冰》(Eis)的作品,與本作一脈相承,目前已被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納入永久館藏。

《霜(1)》一作極富動感韻律的作畫方式,為李希特藝術生涯後期的標誌性特徵。他先在畫面上鋪設多層顏料,當顏料逐漸變乾時,用硬質的塑料排刷在畫布上拖曳,由此打破既有的構圖,揭露出畫布上不同層次色彩的疊見雜出。從淺色到深色,從高調的原色到細膩入微的組合色,這幅作品演化成為色彩和能量的組合,如同寶石一般瑰麗璀璨。從這個角度說,《霜(1)》格外引人注目,因為它涵蓋了整個色譜; 從暗色的深邃凹槽到白色的高亮表面,如火焰般爆發的艷紅和如寶石般嫵媚的晶藍,色彩的無限微妙變化豐富而複雜,令人流連忘返,沉醉其間。

本作創作於1989 年,當時李希特將「抽象繪畫」(Abstraktes Bild)風格演繹得更加繁復多樣,因此也在美學上達到新的高度。在此之前,他的抽象筆法更為簡單,對畫面的處理也更加果斷直接,但從1987 年開始,這位藝術家開始將更複雜、細膩且全面的筆法引入到他的作品中。正是這種技法上的自我突破詮釋出如《霜(1)》這樣的作品,寬廣平淡的色帶被一眾富有爆發力的色彩線條所替代,仿佛閃耀光芒照射在霜降表面後的光怪陸離。

這類與眾不同的繪畫手法是李希特對於「繪畫在機械化複製時代中的功能」這一基本問題的直接回應。回顧他抽象畫的創作,李希特說:「我希望,在一股新風的引領下,我能創作出一些自由、清晰、開放、晶瑩、矚目、透明、甚至烏托邦一般的畫作。」(傑哈德.李希特,引用自R. Storr,《傑哈德.李希特:繪畫的四十年》,圖錄,紐約,2002 年,第305 頁)。隨後他便踏上了一段探尋嶄新作畫模式的旅程,這種模式超越了他所熟知的傳統繪畫方式,更打破了任何既定的構圖。他尤為注重氣象萬千的純色組合,以呈現一種不可言狀的妙想。李希特認為,「抽象繪畫」…「將現實視覺化,雖然我們無法看清或描述現實,但我們仍然能夠得出現實存在的結論。我們賦予了這一現實許多負面標籤:如未知、不可捉摸、無邊無際,我們數千年以來不斷用代替性的圖像去描繪那些虛像(如天堂和地獄,神靈和魔鬼)。抽象繪畫,為我們創造了一種更理想的方式來處理看不見或無法理解的事物,因為抽象繪畫總能以最清晰的方式展現「虛無」……(在抽象繪畫中)我們讓自己看見原本無法看見的,那些從未被見過的、不可見的事物。」(傑哈德.李希特,引用自喬·費因伯格,《自1940 年以來的藝術:存在的方式》,倫敦,2000 年,第374 頁)。

《霜(1)》是一幅視覺奇觀,絢爛的色彩在李希特標誌性的創作手法中綻放。本作是藝術家的創作宣言,宣告著他對藝術作為人類「最高形式的希望」的信念,他的畫布不遵循任何已知的邏輯或意識形態,而是通過精心安排的疊積與創造而成,在這一獨特過程中,李希特刻意規避一美學常規,以達到他對繪畫的極致理念。以傑哈德.李希特自己的話來說,「如果現在我想到蒙德里安,他的畫面可以被部分理解為社會範式的體現,那我也可以將我的抽象本身視為隱喻,我的圖像關於社會共生的一種可能性。 如此看來,在每幅畫中,我試圖做的就是將那些最分離、最互斥的元素,鮮活地、順暢地,融入最廣闊的自由。」(李希特和布洛赫,引用同上 ,第33 頁)

更多來自 ONE: 現當代全球聯合夜拍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