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 XIANGZHOU (B. 1968)
TAI XIANGZHOU (B. 1968)
1 更多
泰祥洲

雨後春山

細節
泰祥洲
雨後春山
水墨絹本 鏡框 二〇一二年作
47 x 264.5 cm. (18 ½ x 104 1/8 in.)
題識:
清虛者,天之明也,無為者,治之常也,去恩惠,舍聖智,外賢能,廢仁義,滅事故,棄佞辯,禁奸偽,則賢不肖者齊於道矣。靜則同,虛則通,至德無為,萬物皆容,虛靜之道,天地長久,神微周盈,於物無宰。十二月運行,周而復始,金木水火土,其勢相害,其道相待。故至寒傷物,無寒不可,至暑傷物,無暑不可,故可與不可皆可,是以大道無所不可,可在其理,見可不趨,見不可不去,可與不可,相為左右,相為表裏。凡事之要,必從一始,時為之紀,自古及今,未嘗變易,謂之天理。上執大明,下用其光,道生萬物,理於陰陽,化為四時,分為五行,各得其所,與時往來,法度有常,下及無能,上道不傾,群臣一意,天地之道無為而備,無求而得,是以知其無為而有益也。
   
老子曰: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大者無度量,故天員不中規,地方不中柜。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道在中而莫知其所,故見不遠者,不可與言大,知不博者,不可與論至。夫岙道與物通者,無以相非而非所以巧也,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一也。若夫規矩勾繩,巧之具也,故無弦雖師文不能成其曲,徒絃則不能獨悲,故絃,悲之具也,非所以為悲也。至於神和,游於心手之間,放意寫神,論愛而形於絃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于父,此不傳之道也。故肅者形之君也,而寂莫者音之主也。

   
老子曰:天地之道,以德為主,道為之命,物以自正。至微甚內,不以事貴,故不待功而立,不以位,不待名而顯,不須禮而莊,不用兵而強。故道立而不教,明照而不察,道立而不教者,不奪人能也,明照而不察者,不害其事也。夫教道者,逆於德,害於物,故陰陽四時,金木水火土,同道而異理,萬物同情而異形。智者不相教,能者不相受,故聖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無德,死者無怨。天地不仁,以狹之道狹者入大而迷,近者行遠而惑,聖人之道,入大不迷,行遠不惑,常虛自守,可以為極,是謂天德。
   
老子曰:聖人天覆地載,日月照臨,陰陽和,四時化,懷萬物而不同,無故無新,無疏無親,故能法天者,天不一時,地不一材,人不一事,故緒業多端,趨行多方。故用兵者,或輕或重,或貪或廉,四者相反,不可一也,輕者欲發,重者欲止,貪者欲取,廉者不利非其有也。故勇者可令進鬥,不可令持堅,重者可令固守,不可令淩敵,貪者可令攻取,不可令分財,廉者可令守分,不可令進取,信者可令持約,不可令應變,五者,聖人兼用而材使之。夫天地不懷一物,陰陽不產一類,故海不讓水潦以成其大,山林不讓枉橈以成其崇,聖不辭其負薪之言以廣其名。夫守一隅而遺萬方,取一物而棄其餘,則所得者寡,而所治者淺矣。

   
老子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之所照,形殊性異,各有所安,樂所以為樂者,乃所以為悲也,安所以為安者,乃所以為危也。故聖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為其所能,周其所適,施其所宜,如此即萬物一齊,無由相過。天下之物,無貴無賤,因其所貴而貴之,物無不貴,因其所賤而賤之,物無不賤,故不尚賢者,言不放魚於木,不沈鳥於淵。昔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後稷為田疇,奚仲為工師,其導民也,水處者漁,林處者棌,谷處者牧,陵處者田,地宜事,事宜其械,械宜其材,皋澤織網,陵坡耕田,如是外民得以所有易所無,以所工易所拙。右錄文子,自然章句,余題畫每以先秦典籍,無非告人畫者之功,同於天地造化,所謂形殊異性,各有所安者也。壬辰(2012年)夏至,祥洲。
鈐印:祥洲
來源
紐約蘇富比,“水墨-中國當代水墨畫”,2013年3月。
展覽
紐約,紐約蘇富比,“水墨-中國當代水墨畫”,2013年3月14-28日。

拍品專文

此作曾於2013年至2019年間借展於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

泰祥洲,1968年生於銀川,曾師從胡公石習書法,擅長書畫裝裱及古代書畫修復,201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泰祥洲通過臨摹古代大師作品,深入研究中國山水畫的根源。泰祥洲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廣泛展出,並被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等藝術機構收藏。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