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我坐在山上,面對真的山寫‘山’……在河水的地方寫‘水’字。雲在移動、山色變化、風吹草動、生靈出沒;我興奮地記錄它們。”
徐冰
《文字寫生:喜馬拉雅計劃》全作由嚴謹的書法性線條表達而成,結合深淺濃淡的水墨筆觸,視覺上雖有傳統山水的影子,但展現出藝術家對文字與自然物象的關係的思考與探索。漢字的表意、象形與自然的物象之間的千絲萬縷的關係,是徐冰創作中一直關注的課題,而這主題在文字寫生系列中更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作為文字寫生系列中早期的典範之作,創作靈感源自1999年藝術家的尼泊爾之旅。當時徐冰受芬蘭當代美術館邀請,前往喜馬拉雅山脈寫生。面對著自然的山水,徐冰卻看到了文字,因而以書法創作出一系列以文字符號入畫的山水。對中文讀者而言,欣賞文字寫生的體驗不僅帶來視覺上的美感,也意味閱讀、辨認山水風景中文字的解謎過程與樂趣。徐冰這一概念性的創作思考的正是中國文字來源於自然的本質。漢字由象形文字發展至今成型,而藝術家反用文字最初、最原始的面貌去還原山水的面貌。
縱觀全圖,徐冰將具有強烈抽象性的漢字如符號般遍佈畫面。畫面下方由“石”字堆疊而組成的山脈、島嶼構成主體,中景則是由“木”字構成的樹群,重疊則成“林”,又為“森”,“草”字成串則為田野。文字性與繪畫性的交集在畫面中處處可見。此幅的特點,又在於可見完整的描述性詞彙與表達如“近處的葉子”、“一片紅的土地”,或記錄了藝術家的經歷:“這也有條小路今天我們從這裡經過,但是我忘了去幹什麼。”中國畫論中早有書畫同源一說,徐冰道出箇中精髓:“面對真的山寫山,也是畫山,中國人寫山與畫山是一回事。”
徐冰
《文字寫生:喜馬拉雅計劃》全作由嚴謹的書法性線條表達而成,結合深淺濃淡的水墨筆觸,視覺上雖有傳統山水的影子,但展現出藝術家對文字與自然物象的關係的思考與探索。漢字的表意、象形與自然的物象之間的千絲萬縷的關係,是徐冰創作中一直關注的課題,而這主題在文字寫生系列中更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作為文字寫生系列中早期的典範之作,創作靈感源自1999年藝術家的尼泊爾之旅。當時徐冰受芬蘭當代美術館邀請,前往喜馬拉雅山脈寫生。面對著自然的山水,徐冰卻看到了文字,因而以書法創作出一系列以文字符號入畫的山水。對中文讀者而言,欣賞文字寫生的體驗不僅帶來視覺上的美感,也意味閱讀、辨認山水風景中文字的解謎過程與樂趣。徐冰這一概念性的創作思考的正是中國文字來源於自然的本質。漢字由象形文字發展至今成型,而藝術家反用文字最初、最原始的面貌去還原山水的面貌。
縱觀全圖,徐冰將具有強烈抽象性的漢字如符號般遍佈畫面。畫面下方由“石”字堆疊而組成的山脈、島嶼構成主體,中景則是由“木”字構成的樹群,重疊則成“林”,又為“森”,“草”字成串則為田野。文字性與繪畫性的交集在畫面中處處可見。此幅的特點,又在於可見完整的描述性詞彙與表達如“近處的葉子”、“一片紅的土地”,或記錄了藝術家的經歷:“這也有條小路今天我們從這裡經過,但是我忘了去幹什麼。”中國畫論中早有書畫同源一說,徐冰道出箇中精髓:“面對真的山寫山,也是畫山,中國人寫山與畫山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