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一件作品,一段回憶,一場歷史遺夢。很少有藝術作品能夠定義一個時代,而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恰恰就是這樣一類作品。1995年,三幅“大家庭”系列組畫在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亮相,引起全球藝壇巨大轟動,以含蓄、內斂而富有歷史內涵的中國式美學,刷新了世界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認知,成為了張曉剛藝術生涯乃至中國當代藝術史的重要轉折點。本次佳士得隆重呈現的《血緣:大家庭2號》,即為當時展出三幅巨作之一。創作於1995年,本作品代表了張曉剛個人最為成熟的的風格體系,筆觸平滑、冷靜而收斂,細節絲絲入扣,將個人情結與集體記憶相勾連,鐫刻出大時代背景下,一代人微妙、克制,而又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更是“知青”、“一孩政策”等時代印記的重要歷史見證。2013年,呂澎專著《20世紀中國藝術史》全球再版更選取本作品作為封面,可見其劃時代的意義。
“血緣”系列最為成熟的1994-1996年間,張曉剛僅創作了5張尺幅達到230 x 180 cm的《血緣:大家庭》巨幅作品,這是該系列首次在如此巨大的畫幅上被演繹。而在5幅巨作之中,僅有兩幅以具有中國時代特色的獨生子女家庭為主題,本作品《血緣:大家庭2號》即是兩幅中其一。而兩幅中另一幅《血緣:大家庭3號》則在2014年創下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保持至今。1998年-1999年,本作亦作為重點作品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當代藝術中心,三藩市現代美術館《蛻變與突破:中國新藝術》巡展,成為代表中國當代藝術走向世界的里程碑式作品。
對個體與人類命運過去、當下、未來的思索,一直是張曉剛的創作脈絡的主旋律。本次拍賣呈現1989年的《生生息息∙明天將要降臨》創作于他著名的巨作三聯屏《生生息息之愛》後僅一年,展現了他在1980年代「彼岸時期」最為典型的神秘風格。畫中流露出基里科、馬格利特等超現實主義的影響,色彩與造型卻分明展現出華夏文明的原始野性。在原野上遠近散落的符號,建構起一個宏大而輪迴的敘事空間——黃皮膚的主人公頂天立地,中景處人物坐於張曉剛家鄉雲南傳統圖騰紋飾的地毯,陷入沉睡的回憶,後方的骨骼,呼應生死輪迴的主題。而遠方放風箏的人,好似與上天通靈,放眼未來。整幅作品仿若一部與未來與遠古想勾連的雋永神話。
1993年的摸索時期,張曉剛首次以家庭合照為原本,創作了兩幅《血緣:大家庭》的重要雛形。本作品幾乎結合了兩件開山之作所有的經典元素——獨生子家庭的的三人構圖反映了中國自70年代開始的“一胎政策”;黃色的男嬰暗喻著延續血統的希望;嬰兒的“沖天頭”和“開襠褲”皆映射出中國獨有的文化傳統——這些特徵都與兩幅開山之作一脈相承。然而,本作品將人物特徵進一步抽象和符號化,超越了93年作品中較為粗礦的表現主義寫實,而轉向“大家庭”標誌性的平滑面孔,堪稱張曉剛的創作脈絡一次集結與開創。
與本系列中多數具有濃烈政治性的作品不同,張曉剛在《大家庭2號》中注入了大量飽含個人感情色彩的點睛細節,可以說是該系列最具有個人情感意義的作品之一。作品中的母親的短髮、父親的眼鏡、插在襟前口袋內的鋼筆,都是藝術家對“知青”這一獨特社會身份的解讀。張曉剛本人經歷上山下鄉年代,他的父母作為知識份子,也曾因政治動盪而流離奔波。兒時記憶中,母親曾常將白紙與蠟筆放在餐桌上任他塗鴉,對他留下深遠的影響。在本畫中,母親的臉龐則成為畫面灰色基調之上唯一的溫暖,女性形象甚至可在藝術家兒時與母親的合照中找到直接原型。藝術家對母親的鮮活記憶與深厚情感,也被隱隱埋藏在畫面之中。而當年完成這件作品之後,張曉剛又懷抱剛剛出生的女兒,在本作品面前留下合影,親情血脈代紀傳承的寓意不言而喻。
張曉剛對細節的極致雕琢,為看似肅穆而疏離的畫面,注入複雜充沛的情感暗湧,用中國“含蓄”或“隱晦”的表達方式,直擊文化深層的情感內核。為了畫出“某種虛幻的陰柔的冷漠感距離感”,藝術家必須嚴格履行作畫步驟,用很薄的顏料一層層平塗,重複四五層,最後用幹顏料畫上光斑質感,令人聯想到老照片經歲月洗禮後的斑駁。畫中延綿纏繞紅色細絲,象徵著人之間脆弱而微妙的紐帶,令人聯想去Frida Kahlo筆下愛與傷痛的紅線。背景則如歷史迷霧,朦朧迷離。從母親身上的襯衫和碎花領口柔軟而微微起伏,到父親的中山裝硬挺筆直,以觸覺沉浸式的懷舊體驗,打動觀者心扉。
1990年代初,中國當代藝術來到了躊躇的十字路口——剛剛過去的政治動盪,與不斷湧入的西方思潮,另眾多中國藝術家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創作方向,渴望表達身處社會的思索與迷惘。在上下求索的過程中,《血緣:大家庭》賦予了當代創作新的可能性。張曉剛從 “全家福”老照片中得到靈感——那一張張標準化的面孔,承載著家庭的私密記憶,而又包含著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意識形態。藝術家曾闡述道:“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之中。在這個‘家’裡,我們需要學會如何面對各種各樣的‘血緣’關係——親情的、社會的、文化的等等,在各種各樣的‘遺傳’下,‘集體主義’的觀念實際上已經深化在我們的意識中,形成某種難以擺脫的情結。” 創作初期,張曉剛受到西方表現主義的影響而傾向原始粗礦的畫風。而在1992年前往歐洲流覽了大量西方大師傑作後,他意識到,西方表現主義直抒胸臆的藝術語彙無法捕捉中國人含蓄而內心化的精神氣質。他開始在畫中去除筆刷的痕跡,畫面變得愈加平滑、冷靜,情緒暗湧,傳達出“中國普通人長期以來所特有的某種審美追求,比如模糊個性而強調共性,含蓄、中性而又充滿詩意的審美特性”,形成一種獨特的中國氣質。
藝術史學家栗憲庭曾說:“1993年至今的“大家庭”系列,不但是張曉剛的藝術成熟期,同時也標誌著中國當代藝術的某種成熟”……“即使在使用西方當代藝術的語言模式,表達中國當代人的感覺的過程中,成功地轉換為個人的話語”老照片承載著逝去的記憶,照片中的人與故事,或許已經不在。而《血緣:大家庭》是一把喚醒記憶的鑰匙,以寧謐的力量將觀者帶入一座精神性的回憶宮殿,把關於親情、血脈、歷史、集體與傳承那久遠而溫存的記憶,永久凝刻在畫中。
“血緣”系列最為成熟的1994-1996年間,張曉剛僅創作了5張尺幅達到230 x 180 cm的《血緣:大家庭》巨幅作品,這是該系列首次在如此巨大的畫幅上被演繹。而在5幅巨作之中,僅有兩幅以具有中國時代特色的獨生子女家庭為主題,本作品《血緣:大家庭2號》即是兩幅中其一。而兩幅中另一幅《血緣:大家庭3號》則在2014年創下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保持至今。1998年-1999年,本作亦作為重點作品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當代藝術中心,三藩市現代美術館《蛻變與突破:中國新藝術》巡展,成為代表中國當代藝術走向世界的里程碑式作品。
對個體與人類命運過去、當下、未來的思索,一直是張曉剛的創作脈絡的主旋律。本次拍賣呈現1989年的《生生息息∙明天將要降臨》創作于他著名的巨作三聯屏《生生息息之愛》後僅一年,展現了他在1980年代「彼岸時期」最為典型的神秘風格。畫中流露出基里科、馬格利特等超現實主義的影響,色彩與造型卻分明展現出華夏文明的原始野性。在原野上遠近散落的符號,建構起一個宏大而輪迴的敘事空間——黃皮膚的主人公頂天立地,中景處人物坐於張曉剛家鄉雲南傳統圖騰紋飾的地毯,陷入沉睡的回憶,後方的骨骼,呼應生死輪迴的主題。而遠方放風箏的人,好似與上天通靈,放眼未來。整幅作品仿若一部與未來與遠古想勾連的雋永神話。
1993年的摸索時期,張曉剛首次以家庭合照為原本,創作了兩幅《血緣:大家庭》的重要雛形。本作品幾乎結合了兩件開山之作所有的經典元素——獨生子家庭的的三人構圖反映了中國自70年代開始的“一胎政策”;黃色的男嬰暗喻著延續血統的希望;嬰兒的“沖天頭”和“開襠褲”皆映射出中國獨有的文化傳統——這些特徵都與兩幅開山之作一脈相承。然而,本作品將人物特徵進一步抽象和符號化,超越了93年作品中較為粗礦的表現主義寫實,而轉向“大家庭”標誌性的平滑面孔,堪稱張曉剛的創作脈絡一次集結與開創。
與本系列中多數具有濃烈政治性的作品不同,張曉剛在《大家庭2號》中注入了大量飽含個人感情色彩的點睛細節,可以說是該系列最具有個人情感意義的作品之一。作品中的母親的短髮、父親的眼鏡、插在襟前口袋內的鋼筆,都是藝術家對“知青”這一獨特社會身份的解讀。張曉剛本人經歷上山下鄉年代,他的父母作為知識份子,也曾因政治動盪而流離奔波。兒時記憶中,母親曾常將白紙與蠟筆放在餐桌上任他塗鴉,對他留下深遠的影響。在本畫中,母親的臉龐則成為畫面灰色基調之上唯一的溫暖,女性形象甚至可在藝術家兒時與母親的合照中找到直接原型。藝術家對母親的鮮活記憶與深厚情感,也被隱隱埋藏在畫面之中。而當年完成這件作品之後,張曉剛又懷抱剛剛出生的女兒,在本作品面前留下合影,親情血脈代紀傳承的寓意不言而喻。
張曉剛對細節的極致雕琢,為看似肅穆而疏離的畫面,注入複雜充沛的情感暗湧,用中國“含蓄”或“隱晦”的表達方式,直擊文化深層的情感內核。為了畫出“某種虛幻的陰柔的冷漠感距離感”,藝術家必須嚴格履行作畫步驟,用很薄的顏料一層層平塗,重複四五層,最後用幹顏料畫上光斑質感,令人聯想到老照片經歲月洗禮後的斑駁。畫中延綿纏繞紅色細絲,象徵著人之間脆弱而微妙的紐帶,令人聯想去Frida Kahlo筆下愛與傷痛的紅線。背景則如歷史迷霧,朦朧迷離。從母親身上的襯衫和碎花領口柔軟而微微起伏,到父親的中山裝硬挺筆直,以觸覺沉浸式的懷舊體驗,打動觀者心扉。
1990年代初,中國當代藝術來到了躊躇的十字路口——剛剛過去的政治動盪,與不斷湧入的西方思潮,另眾多中國藝術家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創作方向,渴望表達身處社會的思索與迷惘。在上下求索的過程中,《血緣:大家庭》賦予了當代創作新的可能性。張曉剛從 “全家福”老照片中得到靈感——那一張張標準化的面孔,承載著家庭的私密記憶,而又包含著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意識形態。藝術家曾闡述道:“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之中。在這個‘家’裡,我們需要學會如何面對各種各樣的‘血緣’關係——親情的、社會的、文化的等等,在各種各樣的‘遺傳’下,‘集體主義’的觀念實際上已經深化在我們的意識中,形成某種難以擺脫的情結。” 創作初期,張曉剛受到西方表現主義的影響而傾向原始粗礦的畫風。而在1992年前往歐洲流覽了大量西方大師傑作後,他意識到,西方表現主義直抒胸臆的藝術語彙無法捕捉中國人含蓄而內心化的精神氣質。他開始在畫中去除筆刷的痕跡,畫面變得愈加平滑、冷靜,情緒暗湧,傳達出“中國普通人長期以來所特有的某種審美追求,比如模糊個性而強調共性,含蓄、中性而又充滿詩意的審美特性”,形成一種獨特的中國氣質。
藝術史學家栗憲庭曾說:“1993年至今的“大家庭”系列,不但是張曉剛的藝術成熟期,同時也標誌著中國當代藝術的某種成熟”……“即使在使用西方當代藝術的語言模式,表達中國當代人的感覺的過程中,成功地轉換為個人的話語”老照片承載著逝去的記憶,照片中的人與故事,或許已經不在。而《血緣:大家庭》是一把喚醒記憶的鑰匙,以寧謐的力量將觀者帶入一座精神性的回憶宮殿,把關於親情、血脈、歷史、集體與傳承那久遠而溫存的記憶,永久凝刻在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