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她(潘玉良)不僅是20 世紀中國第一位最有影響的女藝術家,也是中國女性藝術的開創者和奠基人。」-賈方舟
潘玉良於1921 年赴法留學,先後在里昂國立美術學校和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 校就讀,與徐悲鴻、林風眠與常玉同屬早期旅法藝術家。1928 年回國,先後 五度舉辦個人畫展,也是近代以來第一位舉辦個展的中國女藝術家。
潘氏自1910 年代末接受正式的西畫訓練,多才多藝,裸體肖像、風景畫、靜 物畫到雕塑樣樣見長。她的靜物畫常以花卉為題材,早期作品受馬諦斯與野獸 派繪畫的啟迪,色彩飽和亮麗。及至1940 年代以後,潘氏有意識地融合中國 繪畫的線條造型與西方繪畫的色彩,將重心傾注於宣紙彩墨的創作上,作品線 條流暢細膩,逐漸形成極具個人色彩的風格,而創作於1966 年的〈丁香〉則 是潘氏在探索中西繪畫糅合的代表作之一。
根據安徽出版社出版之《潘玉良全集》記載,在三百餘幅彩墨作品中,只有大 約十分之一為花卉主題,可見本作品之稀有性。無獨有偶,安徽博物院藏有一 幅與此作非常相似的作品,主要不同之處在於花瓶的款式和設計——前者採用 了類似符號形狀作為瓶子的裝飾,而本作品則以雙耳花瓶配以寓意吉祥吉利的 公雞圖案,充滿古樸之趣,且襯托出丁香花之清麗恣意。
六O 年代,潘玉良與美國交流頻繁,首先1963 年在紐約華美協進社舉辦個 展,隨後巡展至三藩市;1967 年又與張大千和王濟遠一同在美國舉辦「近代 中國筆墨」(Modern Chinese Brushwork at the Wustum Museum of Fine Arts) 群展。潘玉良1918 年入學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時即師從王濟遠, 與張大千更為藝壇知己,大千稱之「玉良大姊」。王濟遠1941 年開始定居美 國,創立華美畫學院,原藏者Belfield 基金會的家族成員,當時在此學院教 書,並與張大千同為學校董事會成員,在此期間以非凡眼界收藏多幅來自張大 千、潘玉良、王濟遠的佳作,佳士得香港曾在2012 年拍賣過多幅來自此北美 重要收藏的王濟遠畫作,並創下藝術家前三位拍賣紀錄且保持至今。〈丁香〉 上一次出現於拍賣市場已有十餘載,現再次釋出市場,十分難得可貴。
〈丁香〉是典型的娟秀之作,賦色清麗優雅,潘氏巧妙融合東西繪畫的特質。 浪漫的鮮紫色以彩墨的疊加而顯現花卉濃鬱的生命力,再以寥寥墨筆勾勒出花 瓣的邊線;並用水墨畫中似高古遊絲描的線條勾勒出瓷器紋飾,精密卻不斷線, 粗細的精准拿捏更使瓶身多了分靈動,替器身造型增添東方氣質。〈丁香〉的 背景中,墨色和線條密度由畫中心向外推延,由淡至深、從疏到密,產生空間 的深度。潘玉良長短不一、交叉短促的筆觸,產生了色墨交織的效果,建構空 間的穿透感。這獨特的背景處理打破了中國畫留白的傳統,將油畫中背景的烘 染,以及印象派點彩技法,融入傳統國畫,獨創出兼容印象派與中國畫特色的 彩墨畫作品,足見潘玉良之大膽創新。現代國畫大師徐悲鴻就曾高度評價潘氏 的繪畫藝術:「士大夫無得,而得於巾幗英雄潘玉良夫人。」相較於徐悲鴻著 重光線、造型,講求物件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豐富了中國畫的體積 與空間,潘玉良強調的是色彩在畫面上的對比、和諧,把充滿感情的中國線條 造型和西畫富有強烈表現力的色彩作出融合,形成潘氏獨特的個人風格。
一如巴黎東方美術館館長葉賽夫曾道「潘氏的作品融合中西畫之長,又賦予自 己的個性色彩,以生動的線條來形容實體的柔和與自在,」這無疑是對潘玉良 這位具劃時代意義的20 世紀藝術家最佳的詮釋。
潘玉良於1921 年赴法留學,先後在里昂國立美術學校和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 校就讀,與徐悲鴻、林風眠與常玉同屬早期旅法藝術家。1928 年回國,先後 五度舉辦個人畫展,也是近代以來第一位舉辦個展的中國女藝術家。
潘氏自1910 年代末接受正式的西畫訓練,多才多藝,裸體肖像、風景畫、靜 物畫到雕塑樣樣見長。她的靜物畫常以花卉為題材,早期作品受馬諦斯與野獸 派繪畫的啟迪,色彩飽和亮麗。及至1940 年代以後,潘氏有意識地融合中國 繪畫的線條造型與西方繪畫的色彩,將重心傾注於宣紙彩墨的創作上,作品線 條流暢細膩,逐漸形成極具個人色彩的風格,而創作於1966 年的〈丁香〉則 是潘氏在探索中西繪畫糅合的代表作之一。
根據安徽出版社出版之《潘玉良全集》記載,在三百餘幅彩墨作品中,只有大 約十分之一為花卉主題,可見本作品之稀有性。無獨有偶,安徽博物院藏有一 幅與此作非常相似的作品,主要不同之處在於花瓶的款式和設計——前者採用 了類似符號形狀作為瓶子的裝飾,而本作品則以雙耳花瓶配以寓意吉祥吉利的 公雞圖案,充滿古樸之趣,且襯托出丁香花之清麗恣意。
六O 年代,潘玉良與美國交流頻繁,首先1963 年在紐約華美協進社舉辦個 展,隨後巡展至三藩市;1967 年又與張大千和王濟遠一同在美國舉辦「近代 中國筆墨」(Modern Chinese Brushwork at the Wustum Museum of Fine Arts) 群展。潘玉良1918 年入學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時即師從王濟遠, 與張大千更為藝壇知己,大千稱之「玉良大姊」。王濟遠1941 年開始定居美 國,創立華美畫學院,原藏者Belfield 基金會的家族成員,當時在此學院教 書,並與張大千同為學校董事會成員,在此期間以非凡眼界收藏多幅來自張大 千、潘玉良、王濟遠的佳作,佳士得香港曾在2012 年拍賣過多幅來自此北美 重要收藏的王濟遠畫作,並創下藝術家前三位拍賣紀錄且保持至今。〈丁香〉 上一次出現於拍賣市場已有十餘載,現再次釋出市場,十分難得可貴。
〈丁香〉是典型的娟秀之作,賦色清麗優雅,潘氏巧妙融合東西繪畫的特質。 浪漫的鮮紫色以彩墨的疊加而顯現花卉濃鬱的生命力,再以寥寥墨筆勾勒出花 瓣的邊線;並用水墨畫中似高古遊絲描的線條勾勒出瓷器紋飾,精密卻不斷線, 粗細的精准拿捏更使瓶身多了分靈動,替器身造型增添東方氣質。〈丁香〉的 背景中,墨色和線條密度由畫中心向外推延,由淡至深、從疏到密,產生空間 的深度。潘玉良長短不一、交叉短促的筆觸,產生了色墨交織的效果,建構空 間的穿透感。這獨特的背景處理打破了中國畫留白的傳統,將油畫中背景的烘 染,以及印象派點彩技法,融入傳統國畫,獨創出兼容印象派與中國畫特色的 彩墨畫作品,足見潘玉良之大膽創新。現代國畫大師徐悲鴻就曾高度評價潘氏 的繪畫藝術:「士大夫無得,而得於巾幗英雄潘玉良夫人。」相較於徐悲鴻著 重光線、造型,講求物件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豐富了中國畫的體積 與空間,潘玉良強調的是色彩在畫面上的對比、和諧,把充滿感情的中國線條 造型和西畫富有強烈表現力的色彩作出融合,形成潘氏獨特的個人風格。
一如巴黎東方美術館館長葉賽夫曾道「潘氏的作品融合中西畫之長,又賦予自 己的個性色彩,以生動的線條來形容實體的柔和與自在,」這無疑是對潘玉良 這位具劃時代意義的20 世紀藝術家最佳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