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TTE CHEN (1906-1993)
GEORGETTE CHEN (1906-1993)
1 更多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張荔英 (1906-1993)

紅毛丹

細節
張荔英 (1906-1993)
紅毛丹
油彩 畫布
55 x 38.5 cm. (21 5/8 x 15 1/8 in.)
約1960年作
款識:CHEN (左下)
來源
現藏者之家屬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拍品專文

在南洋畫派的開創者和大師中,張荔英女士以其豐富卓越的背景脫穎而出。張 荔英生於1906 年,在一個國際化的家庭中享受著特權生活,家人不但鼓勵她 對藝術的興趣,也極力支持她對藝術的追求。張荔英參加了紐約的藝術學生聯 盟,之後也進入巴黎的克拉洛西美術專科學校(AcadémieColarossi) 與比婁 學院(Académie Biloul) 接受美術教育。張荔英深厚的藝術基礎和與生俱來 的才華,使得她於1930 年進入著名的現代主義沙龍 ──「秋季沙龍」(Le Salon d'Automne),她也在同一年與外交官陳友仁結婚。然而因為抗日戰 爭結束以及丈夫的離世,使得張荔英於1954 年定居新加坡,並在南洋美術學 院任教。

作為亞洲藝術中受人尊敬的人物,張荔英的畫作被認為是20 世紀中葉時期東 南亞藝術的最佳典範之一。此時的東南亞藝術以其精美及優雅而著稱,並透過 畫家完美的筆觸、淡淡的柔美色調,以及優美的外光派構圖、典雅的肖像畫、 或是以本地題材為主而具有塞尚風格的靜物畫,讓東南亞藝術得以與其他地區 藝術產生識別。

《紅毛丹》於1960 年直接購自張荔英本人,並且一直由私人所收藏。它來自 一位受人尊敬的收藏家,並且是第一次以珍品姿態向世人公開展示,收藏家的 哥哥正好是張荔英的學生。因為與藝術家本人的友好關係,為收藏家及其家人 帶來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其中包括從張荔英私人工作室收購《紅毛丹》,以及 所贈與的一幅收藏家母親陳風仙夫人1965 年優雅的肖像,這幅肖像亦交由香 港佳士得現代及當代藝術日間拍賣出售。

《紅毛丹》約在1960 年左右完成,此時正是張荔英靜物畫進臻成熟的階段, 她當時一些最傑出的靜物畫組合包括香蕉,紅毛丹,楊桃,山竹,榴蓮,柚子 等等。張荔英對於熱帶地區所出產的各種奇特水果非常著迷,並以對紅毛丹的 描繪最為聞名,她有點自嘲的表示:「我在中國圈子裡被稱為『紅毛丹專家』。 不管這種觀點有何價值,我敢說一定是由這些華麗的『紅頭』本身而來,而不 是我的畫筆所造成」

不管怎麼說,《紅毛丹》是以非常謙遜的觀點出發,因為它是一件既出色又優 雅的創作,並藉由並置複雜但不失流暢的筆觸,使得畫布表面活力洋溢,充滿 了律動感。背景設色為柔和的大地色調,與鴿子藍的底色融合在一起,這是在 張荔英大部分作品中一再出現的獨特組合。這種手法創造出既寧靜又夢幻的質 感,但在同時,也與甘甜多汁的紅毛丹及其仍連結在樹枝上的葉子其暖紅色與 鼠尾草綠產生和諧的對比。

如同後印象派畫家一樣,張荔英有種提升普通事物的能力,例如當地的水果, 她可以賦予它們既精緻但又持久堅實的優雅感。在枝頭上往不同角度生長之脆 嫩綠葉的彎曲起伏、以及紅毛丹滿滿的芒刺中,她用柔軟、曲折、閃爍的筆觸 創造出能量的波動,突顯出水果的結實質感,同時也表達出紅毛丹樹枝在熱帶 微風中搖曳生姿的婆娑印象。

欣賞張荔英作品的觀眾,毫無疑問可以透過其使用色彩和生動的畫筆,辨識出 她受到梵谷影響的元素。然而張荔英的畫作不同於梵谷充滿情緒及表現主義的 畫布。梵谷多變、漩渦狀的筆觸以及色彩的噴爆,傳達出一種狂亂和劇烈的感 受,但是張荔英的作品卻表現出平和與靜謐。藝術家的解析能力和一私不苟的 工作方式,與其藝術精神、直覺、及自然反應相得益彰。張荔英的靜物畫是仔 細觀察的研究及井然有序的構圖,對於每個姿態的呈現都要詳加考慮,即使是 最小的細節表現和外觀描繪都要盡可能地準確。整體而言,這些元素賦予其作 品一種真實感以及內斂的典雅,亦增添了溫柔與暖度。

靜物構圖反映出張荔英作為藝術家的觀念及藝術進程,並成為張荔英畢生作品 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她自始至終,都能為最簡單的主題,無違和的賦予生動 的觸感與結構上的一致性。在其作品中,她應對繪畫產生的技術性問題,但在 同時,她也藉由東南亞的主題,探索她對熱帶地區的深度喜好,最終成功獲得 她本身的風格認同,並被譽為是當時真正的靜物詩人。

更多來自 現代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