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當行動成為意識的表現形式,則一切皆有可能。」-白髮一雄,《個體建立》,1955 年
畫作表面厚塗著一層充滿激情的顏料,色彩橫跨驚人的範圍,構圖渾然而成,《變化》抓住了白髮一雄作為日本先驅藝術家的精神內核。作為日本先鋒藝術團體「具體藝術協會」的創始成員,白髮一雄的作品體現了這個團體的藝術主張:打破傳統材料的一成不變,尋求創新與原創。畫作中央形成一個離心旋渦,向外逐漸旋成血紅、深紫、明黃和午夜藍,彼此纏繞的顏料混合在一起,在雪白的背景上湧動成一團濃稠的色塊,形成生動的大理石紋路。直到一件畫作的特征完全呈現出來,白髮一雄才會在作品完成後再思考標題。日文「Henge」通常翻譯為「變化」,白髮一雄典型的紙上舞蹈被濃縮到這幅作品裡,將表演轉變為藝術品。
在1954 年,白髮一雄開始赤足繪畫。他用繩索在懸掛的畫布上穿行, 大量的顏料氾濫,形成一道道深深的溝紋。通過他發明的這一獨家技法,白髮一雄說道,「形式支離破碎,所謂的技法從我的調色刀上滑下,斷成兩截」(白髮一雄,「Kōikoso」,( 只有行動),具體派3(1955),無頁數, ReikoTomii 翻譯與再版,《白髮一雄》,紐約,McCaffrey Fine Art,2009 年,第60 頁)。
1951 年,當第三屆読売新闻 獨立藝術展來到大阪,白髮一雄第一次認識到西方藝術。他深深著迷於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傑克遜.波洛克與馬克.羅斯科的作品。然而,白髮一雄渴望創造的是超越語彙的先鋒藝術形式,而日後他引人入勝的創作也對戰後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他1961 年的《切爾西旅館宣言》中,伊夫.克萊因提及「一群日本藝術家,將自己變成行走的畫筆。他們把自己浸透在顏料中,然後在畫布上翻滾,成為超越行為的藝術家!」(伊夫.克萊因,《切爾西旅館宣言》,紐約,2007 年,頁197)。白髮一雄最初是傳統日本畫學徒,而逐漸意識到這些僵化技法的桎梏,他日後透露:「我想要畫沒有構圖,沒有顏色的畫,什麼都沒有」(白髮一雄,R. Tomii 和F. McCaffrey 編 「大阪行動對談:Haryu Ichiro 的採訪(1973)」,《白髮一雄:六十年》,紐約,2009 年,第62 頁)。
拋棄了傳統繪畫工具,轉而使用自己的身體,白髮一雄切身與自己的繪畫合二為一,這樣的舉動力踐了一種名為shishitsu 的概念,這種哲學概念反映了深刻的自我意識。白髮一雄一生都以宗教信仰般的意念專注於空間中的身體,並持之以恆地探索物質,身體與精神三者間的關係。1971 年,就在具體藝術協會解散前一年,白髮一雄在比叡山的延曆寺出家,成為一名佛教徒,並取法號白髮堂。他屬於天台宗一員,秉信依靠肉體練習而達至啟悟。從那之後,他的風格變得更加抒情,更具精神指向,他的作品保持了和他一樣高度的能量和活力。在找到了長久以來苦苦尋覓的自由後,他一度暴戾的舉止變得清淨,更成熟,更具圓滑溫潤的弧線與波浪。這種變化,或者說《變化》這幅畫本身,標題指向的變化也可能僅僅是顏色的變化,色彩互相融合,形成大理石狀的效果,引入更豐富的顏色。
蜿蜒的線條,豐富的運筆,色彩的混合,無不展現了白髮一雄絕頂靈活的技法,也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展示了他從高度形而下的途徑達至形而上的境界。《變化》中激烈的色彩碰撞與空前絕倫的創造力,正是白髮一雄達到他一生創作的另一個高峰的象征。
畫作表面厚塗著一層充滿激情的顏料,色彩橫跨驚人的範圍,構圖渾然而成,《變化》抓住了白髮一雄作為日本先驅藝術家的精神內核。作為日本先鋒藝術團體「具體藝術協會」的創始成員,白髮一雄的作品體現了這個團體的藝術主張:打破傳統材料的一成不變,尋求創新與原創。畫作中央形成一個離心旋渦,向外逐漸旋成血紅、深紫、明黃和午夜藍,彼此纏繞的顏料混合在一起,在雪白的背景上湧動成一團濃稠的色塊,形成生動的大理石紋路。直到一件畫作的特征完全呈現出來,白髮一雄才會在作品完成後再思考標題。日文「Henge」通常翻譯為「變化」,白髮一雄典型的紙上舞蹈被濃縮到這幅作品裡,將表演轉變為藝術品。
在1954 年,白髮一雄開始赤足繪畫。他用繩索在懸掛的畫布上穿行, 大量的顏料氾濫,形成一道道深深的溝紋。通過他發明的這一獨家技法,白髮一雄說道,「形式支離破碎,所謂的技法從我的調色刀上滑下,斷成兩截」(白髮一雄,「Kōikoso」,( 只有行動),具體派3(1955),無頁數, ReikoTomii 翻譯與再版,《白髮一雄》,紐約,McCaffrey Fine Art,2009 年,第60 頁)。
1951 年,當第三屆読売新闻 獨立藝術展來到大阪,白髮一雄第一次認識到西方藝術。他深深著迷於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傑克遜.波洛克與馬克.羅斯科的作品。然而,白髮一雄渴望創造的是超越語彙的先鋒藝術形式,而日後他引人入勝的創作也對戰後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他1961 年的《切爾西旅館宣言》中,伊夫.克萊因提及「一群日本藝術家,將自己變成行走的畫筆。他們把自己浸透在顏料中,然後在畫布上翻滾,成為超越行為的藝術家!」(伊夫.克萊因,《切爾西旅館宣言》,紐約,2007 年,頁197)。白髮一雄最初是傳統日本畫學徒,而逐漸意識到這些僵化技法的桎梏,他日後透露:「我想要畫沒有構圖,沒有顏色的畫,什麼都沒有」(白髮一雄,R. Tomii 和F. McCaffrey 編 「大阪行動對談:Haryu Ichiro 的採訪(1973)」,《白髮一雄:六十年》,紐約,2009 年,第62 頁)。
拋棄了傳統繪畫工具,轉而使用自己的身體,白髮一雄切身與自己的繪畫合二為一,這樣的舉動力踐了一種名為shishitsu 的概念,這種哲學概念反映了深刻的自我意識。白髮一雄一生都以宗教信仰般的意念專注於空間中的身體,並持之以恆地探索物質,身體與精神三者間的關係。1971 年,就在具體藝術協會解散前一年,白髮一雄在比叡山的延曆寺出家,成為一名佛教徒,並取法號白髮堂。他屬於天台宗一員,秉信依靠肉體練習而達至啟悟。從那之後,他的風格變得更加抒情,更具精神指向,他的作品保持了和他一樣高度的能量和活力。在找到了長久以來苦苦尋覓的自由後,他一度暴戾的舉止變得清淨,更成熟,更具圓滑溫潤的弧線與波浪。這種變化,或者說《變化》這幅畫本身,標題指向的變化也可能僅僅是顏色的變化,色彩互相融合,形成大理石狀的效果,引入更豐富的顏色。
蜿蜒的線條,豐富的運筆,色彩的混合,無不展現了白髮一雄絕頂靈活的技法,也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展示了他從高度形而下的途徑達至形而上的境界。《變化》中激烈的色彩碰撞與空前絕倫的創造力,正是白髮一雄達到他一生創作的另一個高峰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