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瑪麗.科西在其幾近六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一直致力於發掘光的感應特性以及創造觀者 與繪畫之間不斷變化的實際與視覺互動。她於1968 年創作了第一幅玻璃微粒畫,起因 是當她有一天晚上在馬里布(Malibu)開車時,她注意到路邊用白色微粒所畫的線, 因為車燈光線掃過而被照亮。在純白色顏料明顯及氣韻生動的筆觸塗上微粒,科西創造 出既能捕捉又能折射光的作品,這些光似乎在作品中不斷變化、移動、或從內部發光。
《無題( 白/ 黑色內邊)》是2014 年《黑色帶》系列的首批作品之一。科西於2014 年開始了這一系列的創作,而且一直延續到今日。《黑色帶》系列提倡正負空間的雙重 感知。在其作品中,科西透過黑白兩色並置以及平面,與其在充滿折射與紋理質感的表 面之間創造出視覺張力。在這些作品中,有著不同寬度、帶著黯淡黑的黑色壓克力色 帶,被畫置在充滿科西明顯筆觸的兩個塗滿白色微粒的場域之間。這些作品玩弄著觀者 對距離的感受 - 有時黑色帶似乎漂浮在白色微粒場域的前面,但從其他角度看時,它 又似乎退縮到了構圖的背景之中。
《無題( 白/ 黑色內邊)》是2014 年《黑色帶》系列的首批作品之一。科西於2014 年開始了這一系列的創作,而且一直延續到今日。《黑色帶》系列提倡正負空間的雙重 感知。在其作品中,科西透過黑白兩色並置以及平面,與其在充滿折射與紋理質感的表 面之間創造出視覺張力。在這些作品中,有著不同寬度、帶著黯淡黑的黑色壓克力色 帶,被畫置在充滿科西明顯筆觸的兩個塗滿白色微粒的場域之間。這些作品玩弄著觀者 對距離的感受 - 有時黑色帶似乎漂浮在白色微粒場域的前面,但從其他角度看時,它 又似乎退縮到了構圖的背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