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yoi Kusama (B. 1929)
Yayoi Kusama (B. 1929)
2 更多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草間彌生 (1929年生)

A-PUMPKIN-SPW

細節
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 (1929年生)
A-PUMPKIN-SPW
壓克力 畫布
44 1/8 x 57 ¼ in. (112 x 145.5 cm.)
2014年作
款識:A-PUMPKIN-SPW YAYOI KUSAMA 2014 (畫背)
來源
日本 東京 大田畫廊
亞洲 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此作品附藝術家工作室所簽發之藝術品註冊卡
更多詳情
Please note this work is accompanied by a registration card issued by the Yayoi Kusama Studio.

榮譽呈獻

Ana Maria Celis
Ana Maria Celis

拍品專文

草間彌生的這幅《南瓜》融合了藝術家兩大典型主題:波點與南瓜,和錯 綜複雜的無盡之網,是極為難得的罕見之作。在具象與抽象的邊界模糊遊走, 草間彌生用精心繪製的波點表現南瓜斑駁粗糙的表面,正與精美的背景上, 著名的無盡之網形成強烈對比。呼應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期的華麗靜物畫 風格,草間彌生成功地將古老意趣與當代波普審美相結合、升華,與安迪· 沃霍爾的金寶湯罐頭或可口可樂瓶頗具異曲同工之妙。草間彌生高超的技 巧超越風格,在過去的六十年裡不斷創造一件件非凡作品,讓她成為如今 世界上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

草間彌生對南瓜的一生癡迷始於童年時代。出生於日本中部的松本市,草 間彌生一家擁有一個種子農場和植物苗圃,是富裕的農場主家庭。儘管從 小到大,她的生活都充斥著豐富多彩的各種動植物,草間彌生發現最記 憶猶新的總是和南瓜相關的回憶,她甚至稱南瓜是「多麼溫和可感的水 果,顏色和外表都讓人愛不釋手」。草間彌生最早開始繪製南瓜可以追溯至 1940 年代她在京都市立藝術大学期間。「當我在京都時,我堅持不懈地畫 南瓜」,她寫道,「日後便成為了我創作中重要的主題」。草間彌生早期的南 瓜作品大多是日本畫風格,一種細緻嚴謹的莊重繪畫技法,起源於明治時期。 無獨有偶,這件作品中並行的空間與扁平化的色彩也讓人想起伊豆時代的 浮世繪木版印刷,致敬了藝術家的日本背景。

在美國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的幫助下,草間彌生在1958 年移居美國。深 受美國充滿活力的波普藝術影響,她開始創作一系列作品,包括繪畫,行 為藝術,沉浸式場景以及被稱為「偶發藝術」的可參與藝術行為。最值得 注意的是,她在到達美國的十八個月後,就開始了如今最廣為人知的系列, 《無盡之網》的創作。在結交了安迪·沃霍爾後,她也開始將美國波普藝術 符號植入自己的作品,《無盡之網》首次亮相後,她進一步探索實驗藝術, 將預製材料,比如隨處可見的美元鈔票與航空郵件標籤貼滿在畫布上。這 一標誌性的積累系列標誌著她關於重複與自我探究的概念探索,而《南瓜》 則代表著她六十年來恆久不變的當代藝術觀點。

在草間彌生的視覺修辭中,南瓜正是她隱秘的自畫像。年輕時,她便深受 幻覺困擾,常常與南瓜進行興致勃勃的交談。作為回應,她將這些經歷融 入創作靈感,讓觀眾得以一窺她獨一無二的心景。正如亞歷山卓·芒羅所寫, 草間彌生的藝術需要她「既向瘋狂屈服,也要戰勝它;在一個人的精神創 傷作為美和意義傳達給他人之前,必須首先進行重大轉變。」儘管取得了巨 大成功,草間彌生依舊將自己隔絕於世,自1977 年起搬進東京精神療養院, 一直入住至今。在那裡,她開始重新創作南瓜主題——這個讓她感到孤獨 而自在的圖像。通過將這兩個核心意象合二為一,她將強大的力量注入自 己內心。在《南瓜》中,草間彌生使用了丙烯作畫,其速乾的特性完美契 合了草間彌生猶如昏睡狀態下創作的環形漩渦圖像。草間彌生的南瓜與無 盡之網已經被視為她的代言,並在許多層面上,成為另一個自我存在。草 間彌生是現今最備受推崇且廣為流行的在世藝術家之一,她的繪畫與裝置 藝術依舊在源源不斷地吸引成千上萬的觀眾進入博物館與畫廊一探究竟。

更多來自 20th Century: Hong Kong to New York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