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終於,我們擁有了一位西方書法家!」-安德烈.馬爾羅,法國文化部長(1959-1969 年)
喬治.馬修的《憶哈布斯堡王朝》如紀念碑般展現了藝術家備受讚譽的豐富色彩與獨特形式。作為巴黎大皇宮為喬治.馬修舉辦的焦點回顧展中七件尺幅宏大的畫作之一,複雜的構圖將色彩線條與建築元素纏繞交錯,形成了充滿動感而強有力的結構。作為抒情抽象主義運動的發起者,喬治.馬修與傑克遜.波洛克一起,將色彩從顏料管裡直接擠到畫布上。馬修也因其瘋狂的繪畫節奏而聞名於世,正如本件作品,他常常僅需一天就可以完成一張巨幅畫作。他的作品備受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推崇,著名的批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曾稱馬修為他大西洋兩岸最推崇的藝術家。
這幅作品屬於馬修於1978 年1 月27 日開始創作的系列之一。在僅僅用了幾小時便完成的第一幅畫中,他用精心設計的黑白二色,在灰色背景上建構出充滿建築感的結構。「首先,我想證明我的畫作足以憑黑白二色立足」馬修說道。對第一幅作品的效果非常滿意,馬修著手開始第二幅,也就是本件作品的創作。在《憶哈布斯堡王朝》中,他打開了一種全新的能量,用力敵千鈞的行筆煉造出眾多複雜的色彩。
充分調和平衡陰陽,畫作右半部分充斥著大爆炸式的色彩混亂。馬修直接用顏料管擠出色彩,讓形式放任自由,在深棕色背景上層層厚塗,任色彩斑點飛濺。這些色彩在畫布上縱情飛舞,震動觀感,正呼應了畫家創作時毫無拘束、充滿活力的動作。與馬修之前的單色畫大相徑庭,本幅畫作突出了色彩;「每當我創作繪畫,我會強制自己使用與前一幅畫作全然迥異的方法。因為,如若一個人想要發明一種新的話語體系,他必須否定先前的種種。」(喬治.馬修,摘自德里亞恩 H.,1978 年,馬修在大皇宮,《觀點》,4 月17 日)六週後,他就將剩下的五幅作品一氣呵成,其中一幅永久收藏於法國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蓬皮杜中心。
喬治.馬修家世顯赫,他母親的貴族血統可以上溯至法國傳奇人物布洛涅家族的下洛林公爵,世稱布永的戈弗雷,一位1096 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的將領。如此輝煌的家族傳說塑造了這位年輕藝術家的思想,讓他成為熱忱的君主主義者與狂熱的歷史愛好者。他尊榮的血統亦決定了他對偉大戰役與皇室家族稱謂的選擇。《憶哈布斯堡王朝》無疑致敬了15 世紀至20 世紀早期歐洲最具統治力的王朝之一——哈布斯堡王朝。
喬治.馬修對於宏大敘事的著迷不僅見於他作品紀念碑式的表現形式,也體現在他壯闊而敢於冒險的創作過程中。同年,馬修在一場全國電視直播中登台,在一個半小時內現場創作了一幅高達3 米,寬達10 米的巨作,畫作完成後他立刻銷毀了這幅畫,因為他不希望這幅畫屬於任何人。 喬治.馬修正是這樣一種人:易於衝動,充滿戲劇化,高度敏感——一如他的創作。不僅如此,他的多面性更體現在他顯赫而洋溢,叛逆而混亂,抒情而宏大的特質中。這些極富表現力且具有實驗性的特質僅有日本具體派藝術可與之匹敵,二者在藝術層面有一些共通。的確,早在1956 年的《具體宣言》中,日本藝術家就表示其成員「高度評價波洛克和馬修,因為他們的作品體現了物質、顏料和瓷漆的吶喊。」(吉原治良,《具體宣言》,《芸術新潮》7,第12 期,1956 年12 月,頁202-204。)
《憶哈布斯堡王朝》作為喬治.馬修意義非凡的作品脫穎而出。為其1978 年大皇宮回顧展特別創作,這件博物館級的畫作囊括了馬修浩瀚的能量,標誌性的風格與無限的自由。
喬治.馬修的《憶哈布斯堡王朝》如紀念碑般展現了藝術家備受讚譽的豐富色彩與獨特形式。作為巴黎大皇宮為喬治.馬修舉辦的焦點回顧展中七件尺幅宏大的畫作之一,複雜的構圖將色彩線條與建築元素纏繞交錯,形成了充滿動感而強有力的結構。作為抒情抽象主義運動的發起者,喬治.馬修與傑克遜.波洛克一起,將色彩從顏料管裡直接擠到畫布上。馬修也因其瘋狂的繪畫節奏而聞名於世,正如本件作品,他常常僅需一天就可以完成一張巨幅畫作。他的作品備受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推崇,著名的批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曾稱馬修為他大西洋兩岸最推崇的藝術家。
這幅作品屬於馬修於1978 年1 月27 日開始創作的系列之一。在僅僅用了幾小時便完成的第一幅畫中,他用精心設計的黑白二色,在灰色背景上建構出充滿建築感的結構。「首先,我想證明我的畫作足以憑黑白二色立足」馬修說道。對第一幅作品的效果非常滿意,馬修著手開始第二幅,也就是本件作品的創作。在《憶哈布斯堡王朝》中,他打開了一種全新的能量,用力敵千鈞的行筆煉造出眾多複雜的色彩。
充分調和平衡陰陽,畫作右半部分充斥著大爆炸式的色彩混亂。馬修直接用顏料管擠出色彩,讓形式放任自由,在深棕色背景上層層厚塗,任色彩斑點飛濺。這些色彩在畫布上縱情飛舞,震動觀感,正呼應了畫家創作時毫無拘束、充滿活力的動作。與馬修之前的單色畫大相徑庭,本幅畫作突出了色彩;「每當我創作繪畫,我會強制自己使用與前一幅畫作全然迥異的方法。因為,如若一個人想要發明一種新的話語體系,他必須否定先前的種種。」(喬治.馬修,摘自德里亞恩 H.,1978 年,馬修在大皇宮,《觀點》,4 月17 日)六週後,他就將剩下的五幅作品一氣呵成,其中一幅永久收藏於法國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蓬皮杜中心。
喬治.馬修家世顯赫,他母親的貴族血統可以上溯至法國傳奇人物布洛涅家族的下洛林公爵,世稱布永的戈弗雷,一位1096 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的將領。如此輝煌的家族傳說塑造了這位年輕藝術家的思想,讓他成為熱忱的君主主義者與狂熱的歷史愛好者。他尊榮的血統亦決定了他對偉大戰役與皇室家族稱謂的選擇。《憶哈布斯堡王朝》無疑致敬了15 世紀至20 世紀早期歐洲最具統治力的王朝之一——哈布斯堡王朝。
喬治.馬修對於宏大敘事的著迷不僅見於他作品紀念碑式的表現形式,也體現在他壯闊而敢於冒險的創作過程中。同年,馬修在一場全國電視直播中登台,在一個半小時內現場創作了一幅高達3 米,寬達10 米的巨作,畫作完成後他立刻銷毀了這幅畫,因為他不希望這幅畫屬於任何人。 喬治.馬修正是這樣一種人:易於衝動,充滿戲劇化,高度敏感——一如他的創作。不僅如此,他的多面性更體現在他顯赫而洋溢,叛逆而混亂,抒情而宏大的特質中。這些極富表現力且具有實驗性的特質僅有日本具體派藝術可與之匹敵,二者在藝術層面有一些共通。的確,早在1956 年的《具體宣言》中,日本藝術家就表示其成員「高度評價波洛克和馬修,因為他們的作品體現了物質、顏料和瓷漆的吶喊。」(吉原治良,《具體宣言》,《芸術新潮》7,第12 期,1956 年12 月,頁202-204。)
《憶哈布斯堡王朝》作為喬治.馬修意義非凡的作品脫穎而出。為其1978 年大皇宮回顧展特別創作,這件博物館級的畫作囊括了馬修浩瀚的能量,標誌性的風格與無限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