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jpg?w=1)
重要歐洲私人收藏
張大千
倣畢宏霧鎖重關圖
細節
張大千
倣畢宏霧鎖重關圖
設色絹本 立軸 一九四二年作
213 x 75 cm. (83 7/8 x 29 ½ in.)
題識:
畢宏霧鎖重關圖。
壬午(1942年)秋,蜀郡張爰橅。
鈐印:張爰之印、大千
又題:
此幅淂於故都,辛巳(1941年)之燉煌,携在行箧,
與漠高窟唐人筆正同,定為真跡。
越歲始摹成,寄上翼之二哥,知兩年以來,與在成都時,當略有進境也。
弟爰又識。
鈐印:張爰、大千居士
葉淺予(1907-1995)鑑藏印:淺予藏畫
題簽:
張大千臨畢宏霧鎖重關圖。
靜翁珍藏。一九五二年定香館。
鑑藏印:淺予珍藏
倣畢宏霧鎖重關圖
設色絹本 立軸 一九四二年作
213 x 75 cm. (83 7/8 x 29 ½ in.)
題識:
畢宏霧鎖重關圖。
壬午(1942年)秋,蜀郡張爰橅。
鈐印:張爰之印、大千
又題:
此幅淂於故都,辛巳(1941年)之燉煌,携在行箧,
與漠高窟唐人筆正同,定為真跡。
越歲始摹成,寄上翼之二哥,知兩年以來,與在成都時,當略有進境也。
弟爰又識。
鈐印:張爰、大千居士
葉淺予(1907-1995)鑑藏印:淺予藏畫
題簽:
張大千臨畢宏霧鎖重關圖。
靜翁珍藏。一九五二年定香館。
鑑藏印:淺予珍藏
來源
香港佳士得,近現代中國書畫,1999年11月1日,編號139。
出版
《中國美術》第8期,1982年2月,第12頁。
《張大千作品選》,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圖版第5號。
《名家翰墨》,第40期,香港翰墨軒,1993年5月,第72-73頁。
《張大千作品選》,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圖版第5號。
《名家翰墨》,第40期,香港翰墨軒,1993年5月,第72-73頁。
展覽
“張大千畫展—北京部分”,1983年6月16日至30日。
更多詳情
張大千《倣畢宏霧鎖重關圖》是畫家盛年時期仿古青綠山水工筆人物的重要作品。本幅作於絹上,尺幅宏大而用筆精細,反映了張大千出入傳統、上下求索的雄強魄力。
根據題識,本幅所臨畢宏原本應為大千戰前客居北平時所得,此時期大千苦心收集唐宋名跡,力求上追古人。此作乃無款之作,畫上有疑宋徽宗題“筆力剛勁,非唐以後所有”。抗戰軍興,大千1941年入敦煌研習臨摹,發覺與唐人筆法相同,遂審定為唐朝畫家畢宏真蹟。畢宏,天寶年間官御史,樹石奇古,擅名於代,杜甫詩句、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及《宣和畫譜》均有提及,唯所遺作品寥寥無幾。大千1943年居成都集成《大風堂書畫錄》,畢宏此作赫然首位,為壓卷之作,可見此作在大風堂收藏中的重要地位。畢宏原本《霧鎖重關圖》現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館藏記載為張大千1972年餽贈。值得注意的是,該館亦藏有陳洪綬款之同構圖作品,原為Mr and Mrs Earl Morse舊藏,唯館方中文資料中認定為傳陳洪綬寫,值得進一步比較研究。
此次呈現的大千本,尺幅與大都會畢宏原本相差無幾,構圖幾乎完全遵循原作的章法佈局。作品取直幅構圖,重在突出山巒疊翠之聳立姿態。畫底描繪紅衣高士佇立回首,似在等候落在後面的白衣書童。幾株樹木聳立而上,直入雲端,中間為重重霧氣所攔腰遮斷,正是霧鎖重關之意。樹梢越過雲端繼續向上挺立,遠處則是綿延群山,全幅高遠深遠具備,意境豐富,正應和唐宋山水強調情節性和可讀性的時代特徵。
本作中,大千在深入傳統的同時亦有所突破,雜揉了強烈的個人風格。在山石樹幹的描摹上,畢宏原本重在以線條勾勒形態,而大千更注重皴擦以表現結構,立體感強烈。在人物的描寫上,“畢宏本”人物形容枯槁,盡顯老態龍鍾之態,而“大千本”則是典型雍然自若的中年高士形象。在色彩使用上,本幅盡顯大千研習敦煌壁畫之受益,所用硃砂、白粉、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厚重華麗,而絹本更易保留厚重顏料,使得本作歷經八十載而顏色幾乎未變,可謂是青綠山水中的罕見佳作。
本幅於1941年開始創作,至翌年始成,可見大千精心之意。完成後大千鄭重寄上翼之二哥,並有相當自信認為畫技已有長足進步。“翼之”即蕭藩(1890-1948),字翼之,四川內江人,大千的童年好友,後來加入鹽號及錢莊,1939年後大千在四川的書畫展覽及銷售均有賴簫翼之負責管理,因此二人關係親密,大千口中常稱其“蕭二哥”。此作至少1952年或以前由“靜翁”入藏,然靜翁不知何許人也。後轉入葉淺予珍藏,葉淺予在回憶文章中提到此作乃六十年代初於北京琉璃廠覓得2。1999年此作於佳士得首次面世,如今二十年後重現,展卷如新,如此種種,盡顯長物當有情。
根據題識,本幅所臨畢宏原本應為大千戰前客居北平時所得,此時期大千苦心收集唐宋名跡,力求上追古人。此作乃無款之作,畫上有疑宋徽宗題“筆力剛勁,非唐以後所有”。抗戰軍興,大千1941年入敦煌研習臨摹,發覺與唐人筆法相同,遂審定為唐朝畫家畢宏真蹟。畢宏,天寶年間官御史,樹石奇古,擅名於代,杜甫詩句、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及《宣和畫譜》均有提及,唯所遺作品寥寥無幾。大千1943年居成都集成《大風堂書畫錄》,畢宏此作赫然首位,為壓卷之作,可見此作在大風堂收藏中的重要地位。畢宏原本《霧鎖重關圖》現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館藏記載為張大千1972年餽贈。值得注意的是,該館亦藏有陳洪綬款之同構圖作品,原為Mr and Mrs Earl Morse舊藏,唯館方中文資料中認定為傳陳洪綬寫,值得進一步比較研究。
此次呈現的大千本,尺幅與大都會畢宏原本相差無幾,構圖幾乎完全遵循原作的章法佈局。作品取直幅構圖,重在突出山巒疊翠之聳立姿態。畫底描繪紅衣高士佇立回首,似在等候落在後面的白衣書童。幾株樹木聳立而上,直入雲端,中間為重重霧氣所攔腰遮斷,正是霧鎖重關之意。樹梢越過雲端繼續向上挺立,遠處則是綿延群山,全幅高遠深遠具備,意境豐富,正應和唐宋山水強調情節性和可讀性的時代特徵。
本作中,大千在深入傳統的同時亦有所突破,雜揉了強烈的個人風格。在山石樹幹的描摹上,畢宏原本重在以線條勾勒形態,而大千更注重皴擦以表現結構,立體感強烈。在人物的描寫上,“畢宏本”人物形容枯槁,盡顯老態龍鍾之態,而“大千本”則是典型雍然自若的中年高士形象。在色彩使用上,本幅盡顯大千研習敦煌壁畫之受益,所用硃砂、白粉、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厚重華麗,而絹本更易保留厚重顏料,使得本作歷經八十載而顏色幾乎未變,可謂是青綠山水中的罕見佳作。
本幅於1941年開始創作,至翌年始成,可見大千精心之意。完成後大千鄭重寄上翼之二哥,並有相當自信認為畫技已有長足進步。“翼之”即蕭藩(1890-1948),字翼之,四川內江人,大千的童年好友,後來加入鹽號及錢莊,1939年後大千在四川的書畫展覽及銷售均有賴簫翼之負責管理,因此二人關係親密,大千口中常稱其“蕭二哥”。此作至少1952年或以前由“靜翁”入藏,然靜翁不知何許人也。後轉入葉淺予珍藏,葉淺予在回憶文章中提到此作乃六十年代初於北京琉璃廠覓得2。1999年此作於佳士得首次面世,如今二十年後重現,展卷如新,如此種種,盡顯長物當有情。
榮譽呈獻
石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