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 GUANZHONG (1919-2010)
歐洲私人舊藏 (LOTS 1150-1156)
吳冠中

長江三峽

細節
吳冠中
長江三峽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八七年作
135.5 x 67.5 cm. (53 3/8 x 26 5/8 in.)
鈐印:八十年代、冠中寫生
來源
香港拍賣行及地產代理有限公司,中國近代畫,1988年5月14日,編號72。
出版
《吳冠中畫展》,新加坡國家博物館,1988年,無頁碼。
《吳冠中全集》第六集,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8月,第141頁。
展覽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吳冠中畫展》,1988年2月10日-21日。
更多詳情
1973年,吳冠中與黃永玉、袁運甫等幾位畫家奉調為北京飯店創作壁畫《長江萬里圖》,因此有機會到三峽等地寫生,這項工程以未成而告終,但在七十年代後期,吳冠中利用這次的寫生素材(圖一)創作數幅巨型油畫《長江三峽》,分別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圖二)(1977年)與北京人民大會堂(1979年)。
進入八十年代,吳冠中將創作重心由油畫轉移至中國畫創作,畫材的不同,令他可以放低對造型的要求、轉而追求其它;令他可以下筆暢快,在速度中更盡興地抓取風景中的韻律。八十年代中期,吳冠中兩次以《長江三峽》為題進行水墨創作,除本幅外,另本展出於1989年畫家在美國的個展(圖三),兩幅尺寸相若,惟構圖用筆略有差異。將兩件水墨本《長江三峽》與五十年代油畫寫生與七十年代創作相比,構圖的一脈相承清晰可見,然而在水墨版中,畫家有意識地將長江寬幅儘量縮窄,四尺長的畫面留給兩邊江崖頂天立地,幾筆濃墨長刷刷出輪廓,頓生氣勢;淡墨染成山體,巧妙地以西畫的灰色調代替傳統皴法,觀者只見形式,不見筆墨,頓時進入新的審美世界。紅、藍、黃色點散佈於畫中,調濟著畫面的各種黑,而生靈動。尤其是本場中這幅,江水水域被壓縮到極致,線條對比更為強烈,所謂形式的張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推想此本許創作稍晚於美國展出本。水墨較之油畫,藝術家的自由與追求,變得無比的清晰與強烈。水墨本
《長江三峽》與同期畫家代表作《長城》異曲同工,堪稱八十年代中期吳冠中於水墨中追求形式美的一類典型佳作。
本作1988年由舊藏者購自香港,帶回歐洲,逾三十年未在亞洲展示。故全集出版圖文資料皆採自新加坡展覽目錄,尺寸與實物的微小誤差,許為星洲展覽度量時造成。

拍品專文

舊藏者雖為歐籍人士,然喜好中國藝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港營商期間多流連於畫廊、拍賣,與當地藝文界頗有往來,搜藏中國現代名家,尤鍾情吳冠中、黃永玉。本輯是其收藏之部分,主人品味清晰可見,庋藏數十年,今日方首次釋出。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