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來自一位十分重要的私人藏家,據我們研究所知,此懷錶從未曾作公開發售。由G. Menni以人手在琺瑯上繪製的賽馬場景是如此出色,它似乎將馬匹奔騰的瞬間凝住,完美捕捉了馬匹的動態和原始力量。精緻和罕見的雕花裝飾令錶殼昇華至另一層次,配合其超卓的狀態,此懷錶無疑是出色的藝術傑作。以長達一年的時間完成;由於生產成本高昂,加上技藝高超的琺瑯工匠數量日減,這些非凡時計的產量自然是少之又少。每件琺瑯彩繪作品均獨一無二,因此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令人難以抗拒的藏品。
琺瑯場景以純手工製作,並有G. Menni的標誌。G. Menni是最後一批能夠把極其嚴謹的微繪琺瑯藝術延續的偉大琺瑯工匠之一。Course de Chevaux場景出自藝術家Y. Delfo的手筆,其作品中以迷人的旅遊海報最受注目。G. Menni的作品主要受印象派畫家和不同風格的傳統大師所啟發,他利用琺瑯彩繪的秘密煉金術,為這些獨特的百達翡麗時計賦予無與倫比的深度以及精緻細膩的的藝術感。每件獨一無二的作品需要數個月至兩年時間才能完成。 G. Menni於20世紀後期在日內瓦工作,並為百達翡麗製作了約50件微繪琺瑯作品。部份作品描繪了一些著名場景,例如划船人的午宴(1990)、Picasso clown(1989)和Canaletto Canale Grande(1984)。
琺瑯藝術是一項古老而且被廣泛採用的技術,擁有3000多年的歷史。所有古代文化都懂得運用琺瑯藝術為珠寶和裝飾擺件提供亮度和顏色。
琺瑯是一種源自矽砂的玻璃物質,呈透明狀(稱為fondant),添加各種礦物質(通常是金屬氧化物)後可呈現不同色澤,將其研磨成精細粉末,可與水或油混合成稠狀液體。當將其應用於金屬、玻璃或陶瓷之上然後放進窯爐以攝氏750至800度的高溫煅燒,琺瑯才會與基底融合成一體,變得非常平滑、堅固和持久耐用。與顏料不同,琺瑯在紫外線照射下不會褪色,具有持久的色牢度。
懷錶在16世紀開始流行,甚至被視為是奢侈品的一種。工匠被要求以各種材質製作豪華的錶殼,並以不同的工藝進行裝飾,從而反映出懷錶主人的財富。琺瑯憑藉其獨特性成為其中一個媒介,包括以微繪琺瑯的形式出現。色彩多變的琺瑯構成微妙而豐富的色調,讓人聯想到水彩畫作;顧客可自由發揮其想像力,以肖像晝、山水畫,甚至名畫家畫作的複製品等主題,定制獨一無二的錶殼。
這項技術源於1630年代的法國,並由逃避宗教迫害而移民的Huguenot傳入日內瓦。自17世紀以來,日內瓦琺瑯學校以生產最優秀的懷錶微繪琺瑯而聞名;這有賴一項新技術的出現,賦予琺瑯畫更高的耐用性和獨特的光彩,令作品大獲好評。
在所有琺瑯技術中,微繪琺瑯是精湛技術和藝術觸角的結晶,至今仍是最罕見和最困難的裝飾藝術。 百達翡麗總裁泰瑞.斯登(Thierry Stern)曾表示,琺瑯工匠是世界上最艱苦的工作:「琺瑯製作是一件極其恐怖的工作。是的,一方面,你需要有聖人的耐心;你需要有鋼鐵般的神經和穩定的雙手;你需要有難得一見的藝術天賦;但最重要的,是你必需能夠承受這樣的恐懼 — 在製作過程中每一個步驟,你的作品也有可能被瞬間摧毀,但你完全無法挽回。」複雜的設計或畫作可能需要在窯爐中進行多達25次煅燒,任何溫度和空氣的變化以至細微的塵埃,都有可能使整整一年的艱辛工作化為烏有。
百達翡麗自1839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日內瓦「製作精緻時計」(belle horlogerie)的傳統,將最出色的製錶師與最專業的工匠(雕刻師、金匠、琺瑯師和寶石鑲嵌師)配對。 品牌的Grand Feu微繪琺瑯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頂尖的,只有極少數擁有超凡技藝的琺瑯師能夠被選中,在百達翡麗的作品印上其標誌。
在享負盛名的日內瓦百達翡麗博物館,其中一個名為「琺瑯與雕花懷錶(1960-2000年)」的常設展覽,展出了一系列飾有琺瑯微型畫的百達翡麗懷錶,相關資料亦載於《Patek Philippe Museum - Patek Philippe Watches, Vol. II》, pp. 368 – 381。
琺瑯場景以純手工製作,並有G. Menni的標誌。G. Menni是最後一批能夠把極其嚴謹的微繪琺瑯藝術延續的偉大琺瑯工匠之一。Course de Chevaux場景出自藝術家Y. Delfo的手筆,其作品中以迷人的旅遊海報最受注目。G. Menni的作品主要受印象派畫家和不同風格的傳統大師所啟發,他利用琺瑯彩繪的秘密煉金術,為這些獨特的百達翡麗時計賦予無與倫比的深度以及精緻細膩的的藝術感。每件獨一無二的作品需要數個月至兩年時間才能完成。 G. Menni於20世紀後期在日內瓦工作,並為百達翡麗製作了約50件微繪琺瑯作品。部份作品描繪了一些著名場景,例如划船人的午宴(1990)、Picasso clown(1989)和Canaletto Canale Grande(1984)。
琺瑯藝術是一項古老而且被廣泛採用的技術,擁有3000多年的歷史。所有古代文化都懂得運用琺瑯藝術為珠寶和裝飾擺件提供亮度和顏色。
琺瑯是一種源自矽砂的玻璃物質,呈透明狀(稱為fondant),添加各種礦物質(通常是金屬氧化物)後可呈現不同色澤,將其研磨成精細粉末,可與水或油混合成稠狀液體。當將其應用於金屬、玻璃或陶瓷之上然後放進窯爐以攝氏750至800度的高溫煅燒,琺瑯才會與基底融合成一體,變得非常平滑、堅固和持久耐用。與顏料不同,琺瑯在紫外線照射下不會褪色,具有持久的色牢度。
懷錶在16世紀開始流行,甚至被視為是奢侈品的一種。工匠被要求以各種材質製作豪華的錶殼,並以不同的工藝進行裝飾,從而反映出懷錶主人的財富。琺瑯憑藉其獨特性成為其中一個媒介,包括以微繪琺瑯的形式出現。色彩多變的琺瑯構成微妙而豐富的色調,讓人聯想到水彩畫作;顧客可自由發揮其想像力,以肖像晝、山水畫,甚至名畫家畫作的複製品等主題,定制獨一無二的錶殼。
這項技術源於1630年代的法國,並由逃避宗教迫害而移民的Huguenot傳入日內瓦。自17世紀以來,日內瓦琺瑯學校以生產最優秀的懷錶微繪琺瑯而聞名;這有賴一項新技術的出現,賦予琺瑯畫更高的耐用性和獨特的光彩,令作品大獲好評。
在所有琺瑯技術中,微繪琺瑯是精湛技術和藝術觸角的結晶,至今仍是最罕見和最困難的裝飾藝術。 百達翡麗總裁泰瑞.斯登(Thierry Stern)曾表示,琺瑯工匠是世界上最艱苦的工作:「琺瑯製作是一件極其恐怖的工作。是的,一方面,你需要有聖人的耐心;你需要有鋼鐵般的神經和穩定的雙手;你需要有難得一見的藝術天賦;但最重要的,是你必需能夠承受這樣的恐懼 — 在製作過程中每一個步驟,你的作品也有可能被瞬間摧毀,但你完全無法挽回。」複雜的設計或畫作可能需要在窯爐中進行多達25次煅燒,任何溫度和空氣的變化以至細微的塵埃,都有可能使整整一年的艱辛工作化為烏有。
百達翡麗自1839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日內瓦「製作精緻時計」(belle horlogerie)的傳統,將最出色的製錶師與最專業的工匠(雕刻師、金匠、琺瑯師和寶石鑲嵌師)配對。 品牌的Grand Feu微繪琺瑯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頂尖的,只有極少數擁有超凡技藝的琺瑯師能夠被選中,在百達翡麗的作品印上其標誌。
在享負盛名的日內瓦百達翡麗博物館,其中一個名為「琺瑯與雕花懷錶(1960-2000年)」的常設展覽,展出了一系列飾有琺瑯微型畫的百達翡麗懷錶,相關資料亦載於《Patek Philippe Museum - Patek Philippe Watches, Vol. II》, pp. 368 –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