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佳士得很高興為大家呈獻來自Joyaux de la Mer系列獨一無二的項鍊及戒指套裝。此拍品由當代最偉大的高級珠寶設計師Gilbert Albert為百達翡麗創製,絕對是1960年代設計中最華麗、最出眾的範例。1962年是Gilbert Albert創作生涯的巔峰,本拍品正正被視為他的代表作之一。受到海底世界的啟發,此項鍊由不同顏色的18K金以及24顆大小不一、富有光澤的白色、金色和灰色珍珠所組成;微妙的色調和陰影完美展現出自然主義的設計風格,煥發醉人魅力。
1962年,百達翡麗挑選了這件充滿異國情調而且設計前衛的作品參加巴巴塞爾鐘錶展,並獲得一致好評。同年,百達翡麗在大型廣告活動「Créations 1962」中亦選用了這款時計。
由Gilbert Albert創作的這件重要藝術品標誌着現代haute couture珠寶設計的頂峰。與所有出色設計一樣,它擁有歷久不衰的永恆魅力,60年過後的今天依然仿如當世新品。
Gilbert Albert (1930-2019)
1930年,Gilbert Albert在日內瓦誕生。在日內瓦的工業藝術學院學習珠寶和設計後,他於1955年加入百達翡麗擔任設計師及工坊負責人。在這家著名製造商工作的七年時間,他創作出品牌最大膽的設計,當中以Ricochet系列的不對稱款式最為著名。Gilbert Albert從大自然以及現代藝術中汲取靈感,深受Brancusi和Mondrian的作品影響。他的設計大膽前衛而且突破常規,即使在50年後的今天仍然被視為潮流尖端。
Gilbert Albert的傑作已不只十次在被稱為珠寶界「奧斯卡」的國際鑽飾設計比賽中奪得殊榮,當中三次代表百達翡麗、兩次代表歐米茄,其餘五次則以個人名義獲獎。1962年,他在日內瓦成立個人工坊,專門製作獨特的珠寶和飾物擺件。Gilbert Albert以超卓的方式處理素材,透過重塑貴金屬和搭配稀有寶石,創造出結合夢想和精湛工藝的非凡作品。
多年來,Gilbert Albert的作品曾在倫敦、東京、約翰內斯堡和紐約等多地展出。1991年,他更成為自1917年以來首位獲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展出其作品的在世藝術家。Gilbert Albert每年均會推出新作,例如Scarabées et Bijoux、Les Bijoux de la Nature、Météorites et Bijoux、Les Joyaux de la Mer、Les Porcelaines de la Nature、Les Uniques和Les Joyaux Coralliens。
參考文獻:
有關本拍品介紹,請參閱Eric Tortella 《The Blue Book 4》, pp. 338 & 362.
1962年,百達翡麗挑選了這件充滿異國情調而且設計前衛的作品參加巴巴塞爾鐘錶展,並獲得一致好評。同年,百達翡麗在大型廣告活動「Créations 1962」中亦選用了這款時計。
由Gilbert Albert創作的這件重要藝術品標誌着現代haute couture珠寶設計的頂峰。與所有出色設計一樣,它擁有歷久不衰的永恆魅力,60年過後的今天依然仿如當世新品。
Gilbert Albert (1930-2019)
1930年,Gilbert Albert在日內瓦誕生。在日內瓦的工業藝術學院學習珠寶和設計後,他於1955年加入百達翡麗擔任設計師及工坊負責人。在這家著名製造商工作的七年時間,他創作出品牌最大膽的設計,當中以Ricochet系列的不對稱款式最為著名。Gilbert Albert從大自然以及現代藝術中汲取靈感,深受Brancusi和Mondrian的作品影響。他的設計大膽前衛而且突破常規,即使在50年後的今天仍然被視為潮流尖端。
Gilbert Albert的傑作已不只十次在被稱為珠寶界「奧斯卡」的國際鑽飾設計比賽中奪得殊榮,當中三次代表百達翡麗、兩次代表歐米茄,其餘五次則以個人名義獲獎。1962年,他在日內瓦成立個人工坊,專門製作獨特的珠寶和飾物擺件。Gilbert Albert以超卓的方式處理素材,透過重塑貴金屬和搭配稀有寶石,創造出結合夢想和精湛工藝的非凡作品。
多年來,Gilbert Albert的作品曾在倫敦、東京、約翰內斯堡和紐約等多地展出。1991年,他更成為自1917年以來首位獲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展出其作品的在世藝術家。Gilbert Albert每年均會推出新作,例如Scarabées et Bijoux、Les Bijoux de la Nature、Météorites et Bijoux、Les Joyaux de la Mer、Les Porcelaines de la Nature、Les Uniques和Les Joyaux Coralliens。
參考文獻:
有關本拍品介紹,請參閱Eric Tortella 《The Blue Book 4》, pp. 338 &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