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枚配鉑金鏈帶和鑲鑽錶盤的鉑金2526實在瑰麗無比,令人驚艷。它一直被珍藏在世界上最偉大的鐘錶系列之中,上一次在市場上出現已經要追溯至近20年前。佳士得很高興向藏家呈獻此枚極為珍罕的鉑金2526,相信迄今為止以鉑金製作的同款腕錶僅有24枚。
鍍銀錶盤保留着出色的原始狀態,展現出優雅而成熟的外觀,過去70年間未曾進行任何修復,或者只曾清洗過一至兩次。琺瑯雕刻簽名和秒格完好如初。小時時標採用明亮型切割鑽石,刻鐘時標則採用長型切割鑽石,為整枚腕錶賦予低調奢華的美感,同時以含蓄方式展現其尊貴和珍稀的特質。
在錶盤背面的琺瑯壓印了編號 93 320,93代表客戶即百達翡麗,而320則為訂單號。
與所有2526一樣,其錶殼由日內瓦錶殼大師F. Baumgartner打造,錶背內部壓印了有2字在內的鑰匙標記。 2526錶殼最顯著的特點,是其具有防水功能的螺旋式底蓋,以及帶有相反PP字樣的優雅鑄金錶冠。重量十足的鉑金鏈帶本身已極為稀有,錶扣上的相反PP字樣與上弦錶冠相映成趣。儘管根據百達翡麗最初的檔案資料,此錶在出售時乃搭配皮革錶帶,惟現有的鉑金鏈帶實屬同一時期的產品,故此,它有可能是原持有者在購入腕錶後再向百達翡麗訂購的。事實上,此鏈帶已獲後補證書確認:「此時計配有鉑金鏈帶。」
鉑金2526是該經典型號中最稀有的版本之一。2526約有2,400枚黃金版本、360枚紅金,以及白金和鉑金各70枚。根據研究,現已為公眾所知的鉑金版本僅有24枚。毫無疑問,本拍品是市場上久未露面的優秀鉑金2526典範。
型號2526於1953年推出,搭載品牌有史以來第一款自動上弦機芯,即現在著名的12-600 AT,意義不凡。這款先進的機芯,通過龐大18K金機刻雕花自動陀的擺動為主發條上弦,被許多製造商視為有史以來最豪華的自動上弦機芯。12-600 AT型機芯在1953年獲得了289758號瑞士專利 —「用於腕錶的自動上弦機制,利用自動陀的質量使偏心部件的擺動轉化成能量,並傳遞至整個機芯」。
如此先進的機芯結合鉑金錶殼和極具吸引力的鑲鑽石錶盤,這枚卓爾不凡的腕錶自然是古董百達翡麗藏家夢寐以求的寶藏。
參考文獻:
型號2526的介紹,可見於Huber & Banbery《 Patek Philippe Wristwatches》,1998 edition, pp. 216-217;機芯 12 600 AT的圖片見於 p. 214
2526的介紹亦可見於《Patek Philippe Museum - Patek Philippe - Volume II》, pp. 244-246.
鍍銀錶盤保留着出色的原始狀態,展現出優雅而成熟的外觀,過去70年間未曾進行任何修復,或者只曾清洗過一至兩次。琺瑯雕刻簽名和秒格完好如初。小時時標採用明亮型切割鑽石,刻鐘時標則採用長型切割鑽石,為整枚腕錶賦予低調奢華的美感,同時以含蓄方式展現其尊貴和珍稀的特質。
在錶盤背面的琺瑯壓印了編號 93 320,93代表客戶即百達翡麗,而320則為訂單號。
與所有2526一樣,其錶殼由日內瓦錶殼大師F. Baumgartner打造,錶背內部壓印了有2字在內的鑰匙標記。 2526錶殼最顯著的特點,是其具有防水功能的螺旋式底蓋,以及帶有相反PP字樣的優雅鑄金錶冠。重量十足的鉑金鏈帶本身已極為稀有,錶扣上的相反PP字樣與上弦錶冠相映成趣。儘管根據百達翡麗最初的檔案資料,此錶在出售時乃搭配皮革錶帶,惟現有的鉑金鏈帶實屬同一時期的產品,故此,它有可能是原持有者在購入腕錶後再向百達翡麗訂購的。事實上,此鏈帶已獲後補證書確認:「此時計配有鉑金鏈帶。」
鉑金2526是該經典型號中最稀有的版本之一。2526約有2,400枚黃金版本、360枚紅金,以及白金和鉑金各70枚。根據研究,現已為公眾所知的鉑金版本僅有24枚。毫無疑問,本拍品是市場上久未露面的優秀鉑金2526典範。
型號2526於1953年推出,搭載品牌有史以來第一款自動上弦機芯,即現在著名的12-600 AT,意義不凡。這款先進的機芯,通過龐大18K金機刻雕花自動陀的擺動為主發條上弦,被許多製造商視為有史以來最豪華的自動上弦機芯。12-600 AT型機芯在1953年獲得了289758號瑞士專利 —「用於腕錶的自動上弦機制,利用自動陀的質量使偏心部件的擺動轉化成能量,並傳遞至整個機芯」。
如此先進的機芯結合鉑金錶殼和極具吸引力的鑲鑽石錶盤,這枚卓爾不凡的腕錶自然是古董百達翡麗藏家夢寐以求的寶藏。
參考文獻:
型號2526的介紹,可見於Huber & Banbery《 Patek Philippe Wristwatches》,1998 edition, pp. 216-217;機芯 12 600 AT的圖片見於 p. 214
2526的介紹亦可見於《Patek Philippe Museum - Patek Philippe - Volume II》, pp. 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