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DAQIAN (1899-1983)
ZHANG DAQIAN (1899-1983)
2 更多
On occasion, Christie's has a direct financial int… 顯示更多 亞洲重要私人珍藏
張大千

碧峰古寺

細節
張大千
碧峰古寺
設色金箋 立軸 一九六七年作
127.7 x 63 cm. (50 ¼ x 24 ¾ in.)
題識:爰翁,五亭湖上製。
鈐印:大千唯印大年、丁未(1967年)
來源
李祖萊(1910-1986)、李德英舊藏;
香港佳士得,中國十九二十世紀書畫,1996年4月28日,編號280;
香港佳士得,中國近現代畫,2010年11月30日,編號2644。
注意事項
On occasion, Christie's has a direct financial interest in the outcome of the sale of certain lots consigned for sale. This will usually be where it has guaranteed to the Seller that whatever the outcome of the auction, the Seller will receive a minimum sale price for the work. This is known as a minimum price guarantee. This is such a lot.
拍場告示
Lot 22 (Zhang Daqian) has a guarantee fully or partially financed by a third-party who may be bidding on the lot and may receive a financing fee from Christie’s.
第22號拍賣品(Zhang Daqian)的最低出售價保證將由可能參與此拍賣品競投的第三方全部或部分提供,且該第三方可能會收到由佳士得支付的酬金。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拍品專文

「十三日來金山…頃到克密爾,二十二日飛日本,預計舊曆除夕可到台灣。二月底仍經由東京、三月底自紐約還家也。」─ 張大千1967 年至王旦旦信函

《碧峰古寺》創作於1967 年,張大千於金箋上自由潑灑顏料,創造出千變萬化的色彩效果,成為盛年時期最為抽象大膽的鉅作之一。作品誕生於畫家巴西寓所八德園五亭湖上,同時深刻受到張大千加州旅行的影響;如寶石般厚重的青綠顏料傾瀉而下,揮灑,流淌,暈染,同背景金箋交相輝映。晨光穿透氤氳嵐靄,於抽象之中開闢具象:碧峰巍峨,古寺隱現,氣象煌煌萬千。此作出自張大千至交李祖萊、李德英伉儷舊藏,裝池考究,裱褙富麗堂皇。《碧峰古寺》標誌著張大千轉向抽象表現之路的自信態度,這種全新的藝術風格為畫家乃至二十世紀中國繪畫開闢出嶄新的天地。

張大千於六十年代後期廣泛遊歷,活躍於全球藝術舞台,廣闊的國際視野激發出無限的靈感源泉,創作出一生中最震撼寰宇的潑墨潑彩作品,本幅《碧峰古寺》即屬其一。彼時張大千寓居巴西,在聖保羅市郊摩詰小鎮開山闢園,以中式園林手法營建八德園。然如往來信函所言,張大千並未囿於亭閣之間,反而頻繁來往於歐美、亞洲之間,遊歷名山大川,論藝會友。他最早於1955 年即首次來到北加州,期間前往伯克利造訪故交張書旂。來到六十年代中期,加州的自然風光正式走入張大千的藝術視界。1967 年夏天,兩場重要的展覽於加州舉辦,先是七月份藝術史學家蘇立文於斯坦福大學藝術博物館策劃張大千大型回顧展,之後私人商業性質的Laky 畫廊於八月舉辦張大千畫展,兩次展覽讓張大千在蒙特利半島停留較長時間;六月至九月間,大千在家人朋友陪伴下先後遊覽圓石灘、卡梅爾海、大瑟尔及優勝美地等加州風光名勝,一覽當地五彩斑斕的海岸風景。同年九月大千返回巴西後,夏日所見的絢麗陽光,奇松巨柏,以及太平洋海岸獨特的懸崖絕壁漸次走進畫面之中。

進入六十年代中期,經過近十年的反復試驗,張大千對材料和技法的變革走入成熟期,潑墨潑彩更加得心應手,而《碧峰古寺》正顯示了張大千對墨與彩的極致掌控。雖然張大千前半生在傳統山水上用力最深,但日漸衰弱的視力讓工筆技法難以為繼。《碧峰古寺》向唐代創立絹上潑墨技法的畫家致敬,張大千先在尺幅巨大的金箋上潑上濕墨打底,然後在其上施加石青石綠,畫家小心旋轉傾斜紙張,以控制顏料的流動。部分底層的水墨穿透青綠顏料,若隱若現,形成山體的輪廓,而畫面中央的石青石綠表現出郁郁蔥蔥的植被,如雨後朦朧的雲靄,又似沿著崎嶇海岸從天空望向蔚藍海洋的奇妙感覺。更為神奇的是,前景中的水墨發散出來,在金箋的映襯下,正如陽光穿雲而出,金光絢爛,奇幻無比。這種以青綠為主,追求華潤華茲的南方煙雨效果的山水傳統,正是五代董巨一派的追求,亦是張大千效法敦煌石窟壁畫的結果。

「…像是弗朗茲.克萊恩和漢斯. 霍夫曼微醺後的合作,加上傑克遜.波洛克的旁白,阿道夫.戈特利布再添上幾筆…」─ 阿爾弗雷德.弗蘭肯斯坦,舊金山考察報,1972 年

《碧峰古寺》全幅幾乎不見筆,僅有水草、樹木及雲頂的古寺以筆墨稍加勾勒。這與千年以來追求筆墨和皴法的山水傳統迥然不同,顯示了張大千跳脫傳統的決心和勇氣。1949 年底,張大千赴印度講學和舉辦畫展,自此開始長期的海外生活。張大千在《張大千自述》中說:「遠去異國,一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應酬煩囂,能於寂寞之鄉,經營深思,多作幾幅可以傳世的畫;再者,我可以將中國畫介紹到西方。」 五六十年代,張大千在歐洲頻繁舉辦展覽,特別是1956 年於巴黎近代美術館舉辦「張大千畫展」 ,同期馬蒂斯大型回顧展亦同場舉行。儘管張大千坦言並不了解西方藝術,但他觀看展覽後認為「馬蒂斯是學敦煌的,尤其是人物素描的線條」 。展後張大千與畢加索的會面更成為藝壇焦點。在巴黎,張大千成為旅法中國畫家趙無極和潘玉良的座上賓,後者正全身心投入到方興未艾的巴黎抽象藝術運動中。與巴黎畫派和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接觸無疑成為張大千藝術轉向的重要推動力。

特別有趣的是,當張大千1967 年流連於加州的自然風光時,正是美國嬉皮運動(又稱「愛之夏」 )如火如荼的日子。據說他夏天在金門公園遊玩的時候,有一個嬉皮士好奇這位蓄長鬚著長袍的東方老者,並且送給他一個花環。張大千也很好奇這位長髮青年所追求的避世生活,與之愉快地交談。除了引人入勝的自然風光,這座城市散發的無限活力也促使張大千決心在此定居。六十年代底,張大千正式遷居加州。可以說,《碧峰古寺》這件偉大作品,見證了畫家生涯嶄新一頁的開啟。雖然題識說明作品誕生於巴西五亭湖畫室,但毫無疑問畫面中熠熠生輝的青綠色調,顯然是一派春日景象,南半球的春日對應著1967 年年末,正是畫家結束加州之旅返回巴西之時。《碧峰古寺》是畫家受到加州絢麗的自然風光和開放的文化氛圍啟發後的藝術結晶,亦是張大千自信走入國際藝術舞台的最佳例證。
作品完成後,採用大風堂特有的日本裱工,飾以特製「七寶燒」 軸頭,依瓦當形式鑲嵌「三千大千」字樣,種種細節顯示了作品在畫家心中分量。此作後歸入張大千至交李祖萊、李德英伉儷收藏。張李兩家長期交好,張大千早年踏入上海藝壇時,李祖萊父母就熱情招待和支持這位年輕有為的畫家。張大千與李家千金李秋君在藝術上互相仰慕,引為知己,成就一段藝壇佳話。1948 年後夫婦移居香港,張大千於香港的事務多由二人代為操辦,尤其1971 年更全權委託李氏夫婦籌備香港大會堂舉辦之「張大千近作展」 ,盛況空前,極為成功。李祖萊於1968 年遠涉重洋到巴西探望張大千,又於1974 年往加州重聚,足見交情深厚。

曾經以「向西方介紹中國畫」 為己任的張大千,在美國加州踏入人生新篇章,正式走入國際舞台。繼1967 年首次展覽後,Laky 畫廊再舉辦兩場展覽,向西方觀眾介紹東方畫家對抽象藝術的探索。藝評家阿爾弗雷德·弗蘭肯斯坦(1906-1981)直言,張大千的創作過程令人聯想到一系列美國當代藝術大家,包括弗朗茲·克萊恩(1910-1962)、漢斯·霍夫曼(1880-1966)、傑克遜·波洛克(1912-1956)以及阿道夫·戈特利布(1903-1974)。《碧峰古寺》顯示了張大千在當代視野下拓展中國水墨邊界的不懈努力,畫家在不斷嘗試和突破中挑戰古人,讓久遠的東方傳統在國際舞台上重放光彩。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