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已故藝術大師張荔英(1906-1993),是新加坡家喻戶曉的第一代女性畫家,畢 生為亞洲現代藝術發展的貢獻良多。張氏在法國巴黎、美國紐約和中國上海等 著名學院接受藝術訓練,也在這些國家的藝壇嶄露頭角並展出作品。張荔英在 年近半百時,搬到東南亞,1953 年定居新加坡,在南洋藝術學院(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任教逾20 年,直到她在1980 年退休為止。
2020 年11 月,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開辦了一場現在依然在進行中的《此心安處: 張荔英回顧展》,讓觀眾共賞大師膾炙人口的藝術傳承。展出作品來自各地藝 術機構、以及私人蒐藏。
在觀賞張荔英任何一幅作品時,觀者除了神往、同時歷經了一場深刻並難能可 貴的藝術體驗,這是因為她絕大部分的作品都隸屬博物館藏品。大師動盪的一 生曾歷經四場戰爭 ──發生於中國的1911 年辛亥革命和1949 年第二次國共 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戰亂, 她畢生也旅居過不 同國家,這些不凡經歷激發她藝術創作的熱忱。除此之外,張荔英在東西方各 地的遊歷,也影響了她的創作:她的作品超卓精美,反映出她顛沛人生中種種 悠遠的體悟。而保羅.塞尚和克勞德.莫內等古典法國印象派大師的創作手法, 為張荔英精湛細膩的作品,奠定了厚實的基礎技巧。
張荔英的鮮花果品靜物作,就構圖配置、畫風技巧、和鮮花與水果的主題選材 上,即與大師塞尚的《鮮花和水果》極為類似,顯見後者對張氏的創作影響。
1950 年初,張荔英造訪洋溢熱帶風情的馬來亞。她的畫作選色和風格自此有 了顯著的變化,這個轉換在在她的靜物系列尤其明顯。當地熱帶水果,如紅毛 丹、椰子、榴槤和菠蘿,以及妍麗的蘭花、荷花,為她帶來創作啟發,在作品 中琢磨新的形式和觀點。張氏在作畫前,會從容不迫地觀察、排置這些花朵果 物,而這些苦心造就了鮮活生動的構圖,進而凸顯了各種象徵意義、成功捕捉 馬來亞的文化底蘊。
蘭,是張氏最喜愛入畫的花卉,而目前呈現的作品,《萬代蘭》,繪於1963- 1965 年間,來自亞洲一名私人蒐藏家的藏品,是藝術家針對這主題所產出的 較大幅畫作之一。據悉,這花株是蘭花科中最貴氣絢麗的其中一屬,佔重要地 位。這幅作品,曾於1985 年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個人回顧展中亮相,接著 在1986 年轉送至馬來西亞首府吉隆坡的國家藝術博物館展出。1963 年由瑪 戈以中文寫成的《從此岸到南洋:瑪戈的馬來亞藝術簡史》,曾收錄過本幅作 品的圖示。本書之後於1999 年被譯為英文並出版,另外還有1985 年於新加 坡國家美術館舉辦的張荔英回顧展圖錄。
《萬代蘭》呈現了一幅綺麗花卉在永恆夏季怒放的意象。蘭花公認是堅韌又適 應力強的植物,而這些特質恰恰反映張荔英的性格。藝術家在這幅巨作中,以 溫暖的桃色繪製花朵,以及羅勒綠詮釋葉子;花卉綠葉則與隱約的大地色錯置、 與溫潤的淡灰層疊著,讓橫條製木藍中的蘭花更為搶眼。不僅如此,張荔英以 特寫手法將創作主題略略拉在視線高度之上,成為45 度角,以這構圖強化了 觀者和作品間的親暱感。除此之外,她還獨具巧思,使多層長片綠葉往下垂墜、 吊掛於木盆外的長根以多重方向向外突出,讓視焦點凝聚於主題的鮮活感;這 蕙質蘭心,彷彿要提醒觀者:除了花卉本身,植栽的其他元素也一樣美好。
另外,張氏就主題的各種觀點,會不斷地實驗推敲;這種手法反映了她對自己 所描繪的對象有濃厚興趣。也就是說,她所採納的圖像形式,就視覺體驗的創 造上至關緊要 – 這些觀點包括了裁切角度、全面角度、正面角度以及/ 或是側 面角度。更重要地是,張氏的顏彩選擇,為畫中主題更添真實感,效果和諧悅 人。她也偏好敏銳精緻、卻生動豐富的畫法,讓作品洋溢著一種懷舊感,讓觀 者陶醉低迴。
張氏不愧為一名優雅的藝術敘述者,具嫻熟的美學底蘊,並以此研發出獨到、 細緻的藝術技巧和婉約風格。這個特色,可在任何一場她作品所展出過的重要 個人和群體展覽均輕易識出。這些展覽經歷,包括了法國巴黎的秋季藝術沙龍 和獨角獸畫廊、中國上海新城飯店、美國紐約的亞洲學院、新加坡藝術協會、 新加坡藝術博物館、新加坡美術館藝廊、以及國家美術館。張氏在1982 年也 獲頒新加坡文化獎。
張荔英不愧是以男性為主的藝壇中,一顆溫潤卻耀眼的明珠;她與劉抗、陳宗 瑞、陳文希和鍾泗濱同為南洋畫風的先驅。張的作品涵括了現代紀元的精緻感; 於此同時,她的藝術見解、熱情和標準,也超越了多世代的審美家,使其藝術 傳承常存不朽。
2020 年11 月,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開辦了一場現在依然在進行中的《此心安處: 張荔英回顧展》,讓觀眾共賞大師膾炙人口的藝術傳承。展出作品來自各地藝 術機構、以及私人蒐藏。
在觀賞張荔英任何一幅作品時,觀者除了神往、同時歷經了一場深刻並難能可 貴的藝術體驗,這是因為她絕大部分的作品都隸屬博物館藏品。大師動盪的一 生曾歷經四場戰爭 ──發生於中國的1911 年辛亥革命和1949 年第二次國共 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戰亂, 她畢生也旅居過不 同國家,這些不凡經歷激發她藝術創作的熱忱。除此之外,張荔英在東西方各 地的遊歷,也影響了她的創作:她的作品超卓精美,反映出她顛沛人生中種種 悠遠的體悟。而保羅.塞尚和克勞德.莫內等古典法國印象派大師的創作手法, 為張荔英精湛細膩的作品,奠定了厚實的基礎技巧。
張荔英的鮮花果品靜物作,就構圖配置、畫風技巧、和鮮花與水果的主題選材 上,即與大師塞尚的《鮮花和水果》極為類似,顯見後者對張氏的創作影響。
1950 年初,張荔英造訪洋溢熱帶風情的馬來亞。她的畫作選色和風格自此有 了顯著的變化,這個轉換在在她的靜物系列尤其明顯。當地熱帶水果,如紅毛 丹、椰子、榴槤和菠蘿,以及妍麗的蘭花、荷花,為她帶來創作啟發,在作品 中琢磨新的形式和觀點。張氏在作畫前,會從容不迫地觀察、排置這些花朵果 物,而這些苦心造就了鮮活生動的構圖,進而凸顯了各種象徵意義、成功捕捉 馬來亞的文化底蘊。
蘭,是張氏最喜愛入畫的花卉,而目前呈現的作品,《萬代蘭》,繪於1963- 1965 年間,來自亞洲一名私人蒐藏家的藏品,是藝術家針對這主題所產出的 較大幅畫作之一。據悉,這花株是蘭花科中最貴氣絢麗的其中一屬,佔重要地 位。這幅作品,曾於1985 年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個人回顧展中亮相,接著 在1986 年轉送至馬來西亞首府吉隆坡的國家藝術博物館展出。1963 年由瑪 戈以中文寫成的《從此岸到南洋:瑪戈的馬來亞藝術簡史》,曾收錄過本幅作 品的圖示。本書之後於1999 年被譯為英文並出版,另外還有1985 年於新加 坡國家美術館舉辦的張荔英回顧展圖錄。
《萬代蘭》呈現了一幅綺麗花卉在永恆夏季怒放的意象。蘭花公認是堅韌又適 應力強的植物,而這些特質恰恰反映張荔英的性格。藝術家在這幅巨作中,以 溫暖的桃色繪製花朵,以及羅勒綠詮釋葉子;花卉綠葉則與隱約的大地色錯置、 與溫潤的淡灰層疊著,讓橫條製木藍中的蘭花更為搶眼。不僅如此,張荔英以 特寫手法將創作主題略略拉在視線高度之上,成為45 度角,以這構圖強化了 觀者和作品間的親暱感。除此之外,她還獨具巧思,使多層長片綠葉往下垂墜、 吊掛於木盆外的長根以多重方向向外突出,讓視焦點凝聚於主題的鮮活感;這 蕙質蘭心,彷彿要提醒觀者:除了花卉本身,植栽的其他元素也一樣美好。
另外,張氏就主題的各種觀點,會不斷地實驗推敲;這種手法反映了她對自己 所描繪的對象有濃厚興趣。也就是說,她所採納的圖像形式,就視覺體驗的創 造上至關緊要 – 這些觀點包括了裁切角度、全面角度、正面角度以及/ 或是側 面角度。更重要地是,張氏的顏彩選擇,為畫中主題更添真實感,效果和諧悅 人。她也偏好敏銳精緻、卻生動豐富的畫法,讓作品洋溢著一種懷舊感,讓觀 者陶醉低迴。
張氏不愧為一名優雅的藝術敘述者,具嫻熟的美學底蘊,並以此研發出獨到、 細緻的藝術技巧和婉約風格。這個特色,可在任何一場她作品所展出過的重要 個人和群體展覽均輕易識出。這些展覽經歷,包括了法國巴黎的秋季藝術沙龍 和獨角獸畫廊、中國上海新城飯店、美國紐約的亞洲學院、新加坡藝術協會、 新加坡藝術博物館、新加坡美術館藝廊、以及國家美術館。張氏在1982 年也 獲頒新加坡文化獎。
張荔英不愧是以男性為主的藝壇中,一顆溫潤卻耀眼的明珠;她與劉抗、陳宗 瑞、陳文希和鍾泗濱同為南洋畫風的先驅。張的作品涵括了現代紀元的精緻感; 於此同時,她的藝術見解、熱情和標準,也超越了多世代的審美家,使其藝術 傳承常存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