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黎譜 《靛藍瓷碗》( 作於1930 年):最後一面
《靛藍瓷碗》是黎譜作品中,極具歷史烙印與感傷情愫的一次罕有的深摯傾 訴。
《靛藍瓷碗》繪於一九三零年。同年,黎譜作為第一批學子從越南河內美術學 院畢業。這所學校曾被譽為天才畫家的搖籃。
彼時,黎譜的畫技已稱譽畫壇:維克多•塔迪厄選擇他作為自己的助手參加 一九三一年在巴黎舉辦的殖民地藝術展;越南最重要的報紙《印度支那》則稱 他為「一位真正的畫家」(1930 年2 月5 日刊)。
其作品,無論是布面油畫、漆畫(由於他對大漆過敏,故極為罕有)抑或是粉 彩與水墨絹畫,均風靡海內;後者是更其巔峰之作。 畫中一位少女靜靜佇立在一間典型的河內風格的房間中。背景細緻地描繪出一 個河內富裕家庭的室內陳設,小至精緻的瓷器,如她身後那隻藍碗,無意識地 折射出彼時河內的生活型態與文雅逸趣。她衣著入時且不失含蓄低調;因循禮 節,在臂間優雅地繞上了一條絲巾,並將髮絲一併捲入暹羅頭巾。
她的客廳極具中式風格:桌面鋪有繡花絲綢桌布;其上置一隻中式藍色瓷碗; 身後擺放著一張硬木扶手椅和一套漆木傢俱。而作為藝術家最早創作的絹畫之 一,從其中未經修飾的背景、嚴整的書法署名與印章可見,此作極為珍罕。該 畫尺幅巨大,同樣是藝術家早期作品中頗為稀有的一件宏構。其風格沉穆典雅; 畫中少女臉龐靜謐柔美,揚娥微眄,懸藐流離。
仕女主題一直貫穿黎譜的藝術創作,同時也是其私密情感的映射。二零零一 年,我們在其巴黎的公寓內曾談及此事(當時他的妻子波萊特並不在場)。 黎譜坦言,年少時,在河內曾與一位美麗的少女墜入愛河。一天,他下定決 心要向女方父親提出婚約。在他的記憶中,對方父親認為他沒有展示出足夠的 敬意,因而拒絕了他的求婚。彼時,在那個黎譜想要逃離的守舊的儒家禮教社 會中,女性斷然不能違背父親的意願。從那一刻起,河內的士紳們再也沒見過 這位女孩著白色以外顏色的服裝。純潔的白色似乎象徵著少女對黎譜深深的愛 戀。
強忍悲傷,黎譜最終接受自己痛失所愛,並於一九三七年遠赴西方,重新開始 新的生活,繼續追求藝術的理想與卓犖,並拜訪了他一直欽慕的藝術家——波 納爾與馬蒂斯。
難怪黎譜選擇以一個極為傳統的風格描繪他失落的舊愛:一個出身於富裕的 「小資產階級」家庭的少女,被象徵門第階級的服飾所束縛,無力違背父親的 意願,最終導致一對戀人天各一方。
因此,這幅《靛藍瓷碗》不僅對黎譜個人具有重要意義,也代表了二十世紀越 南的文化與精神思想。定居法國後,黎譜繪製仕女絹畫的精湛技藝並未有絲毫 減退,但畫中人物所處的環境卻變得越來越理想化且充滿鄉愁:是黎譜對已離 開的烏托邦式越南的緬懷和想念。
不同的園林景致或長髮飄逸的少女在被風吹起的精美幔帳中,站在陽臺上,斜 倚窗櫺,後來都變成了黎譜作品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其中,敘事與通常理想化 的描繪佔主導。然而此次這幅《靛藍瓷碗》則是黎譜仍在河內生活時根據真實 生活場景創作的,未有過多的浪漫細節。
《靛藍瓷碗》不僅是一件藝術傑作,也是一篇非凡的越南歷史記錄。
讓.弗朗索瓦.于貝爾
越南藝術資深專家
《靛藍瓷碗》是黎譜作品中,極具歷史烙印與感傷情愫的一次罕有的深摯傾 訴。
《靛藍瓷碗》繪於一九三零年。同年,黎譜作為第一批學子從越南河內美術學 院畢業。這所學校曾被譽為天才畫家的搖籃。
彼時,黎譜的畫技已稱譽畫壇:維克多•塔迪厄選擇他作為自己的助手參加 一九三一年在巴黎舉辦的殖民地藝術展;越南最重要的報紙《印度支那》則稱 他為「一位真正的畫家」(1930 年2 月5 日刊)。
其作品,無論是布面油畫、漆畫(由於他對大漆過敏,故極為罕有)抑或是粉 彩與水墨絹畫,均風靡海內;後者是更其巔峰之作。 畫中一位少女靜靜佇立在一間典型的河內風格的房間中。背景細緻地描繪出一 個河內富裕家庭的室內陳設,小至精緻的瓷器,如她身後那隻藍碗,無意識地 折射出彼時河內的生活型態與文雅逸趣。她衣著入時且不失含蓄低調;因循禮 節,在臂間優雅地繞上了一條絲巾,並將髮絲一併捲入暹羅頭巾。
她的客廳極具中式風格:桌面鋪有繡花絲綢桌布;其上置一隻中式藍色瓷碗; 身後擺放著一張硬木扶手椅和一套漆木傢俱。而作為藝術家最早創作的絹畫之 一,從其中未經修飾的背景、嚴整的書法署名與印章可見,此作極為珍罕。該 畫尺幅巨大,同樣是藝術家早期作品中頗為稀有的一件宏構。其風格沉穆典雅; 畫中少女臉龐靜謐柔美,揚娥微眄,懸藐流離。
仕女主題一直貫穿黎譜的藝術創作,同時也是其私密情感的映射。二零零一 年,我們在其巴黎的公寓內曾談及此事(當時他的妻子波萊特並不在場)。 黎譜坦言,年少時,在河內曾與一位美麗的少女墜入愛河。一天,他下定決 心要向女方父親提出婚約。在他的記憶中,對方父親認為他沒有展示出足夠的 敬意,因而拒絕了他的求婚。彼時,在那個黎譜想要逃離的守舊的儒家禮教社 會中,女性斷然不能違背父親的意願。從那一刻起,河內的士紳們再也沒見過 這位女孩著白色以外顏色的服裝。純潔的白色似乎象徵著少女對黎譜深深的愛 戀。
強忍悲傷,黎譜最終接受自己痛失所愛,並於一九三七年遠赴西方,重新開始 新的生活,繼續追求藝術的理想與卓犖,並拜訪了他一直欽慕的藝術家——波 納爾與馬蒂斯。
難怪黎譜選擇以一個極為傳統的風格描繪他失落的舊愛:一個出身於富裕的 「小資產階級」家庭的少女,被象徵門第階級的服飾所束縛,無力違背父親的 意願,最終導致一對戀人天各一方。
因此,這幅《靛藍瓷碗》不僅對黎譜個人具有重要意義,也代表了二十世紀越 南的文化與精神思想。定居法國後,黎譜繪製仕女絹畫的精湛技藝並未有絲毫 減退,但畫中人物所處的環境卻變得越來越理想化且充滿鄉愁:是黎譜對已離 開的烏托邦式越南的緬懷和想念。
不同的園林景致或長髮飄逸的少女在被風吹起的精美幔帳中,站在陽臺上,斜 倚窗櫺,後來都變成了黎譜作品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其中,敘事與通常理想化 的描繪佔主導。然而此次這幅《靛藍瓷碗》則是黎譜仍在河內生活時根據真實 生活場景創作的,未有過多的浪漫細節。
《靛藍瓷碗》不僅是一件藝術傑作,也是一篇非凡的越南歷史記錄。
讓.弗朗索瓦.于貝爾
越南藝術資深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