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mian Lin (1900-1991)
Fengmian Lin (1900-1991)
1 更多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林風眠 (1900-1991)

斜臥仕女

細節
林風眠
林風眠 (1900-1991)
斜臥仕女
水墨 設色 紙本
67.5 x 68 cm. (26 5/8 x 26 3/4 in.)
1947年作
款識:林風眠 (左下)
藝術家鈐印一枚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香港 嘉德 2019年3月30日 編號692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1999年《林風眠之路:林風眠百歲誕辰紀念》中國 杭州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圖版,第112頁)
2004年《中國名畫家全集—林風眠》台灣 台北 藝術家出版社 (圖版,第79頁)
2011年《林風眠 - 繪畫鑒賞》中國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圖版,第90頁)
展覽
1999年11月「林風眠之路 — 林風眠百歲誕辰紀念」中國 上海 上海美術館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拍品專文

「林風眠畢生在藝術中探索中西嫁接,作出了最出色的貢獻,其成功不僅緣於他對西方現代、中國古代及民間藝術的修養 與愛情,更因他遠離名利,在逆境中不斷潛心鑽研,玉壺雖碎,冰心永存。」
──吳冠中《一代宗師林風眠》

作為藝術史上最具標誌性的人物之一,林風眠不僅是一位具有前沿國際視野的藝術家,亦是一位頗有洞見的藝術教育者。身為中國的現代主義藝術先鋒,林風眠在民國時期結實了大量有誌於革新中國藝術教育的工作者。他相信唯有進行變革才能將中國藝術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因而其教學法糅合了傳統中國藝 術與歐洲藝術的技巧。他對藝術事業的奉獻精神也激勵他培養了諸多青年才俊,諸如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等,這些人後來也都憑借各自才能成為了藝術名家。林風眠與幾位目光遠大的教師並稱「四大校長」,其中一員是享負盛 名的畫家徐悲鴻。從理論到實踐層面,林風眠將中西藝術融會貫通,為中國美術發展開辟了一條基於當代美學理念的全新之路。

本季拍賣品中,《斜臥仕女》是林風眠藝術理念的絕佳體現,亦展示了其精湛嫻熟的技法與異想天開的巧思。此畫中,林風眠描繪了一位安然斜臥的年輕女子,雙眸微垂,臉上帶著嫻靜的笑容。林風眠用其高超的筆法捕捉了仕女的溫婉與優雅,兼具含蓄內斂的天性。他揮毫潑墨,頃刻間便可憑空勾勒出仕女的輪廓。這種印象主義的創作手法是此畫蘊含的諸多西方繪畫元素之一。畫面主體,即這位仕女,讓人聯想到了經典繪畫中斜臥的人物形象,這一姿態在東西方藝術家的畫作中都常有出現。從歷史角度看,這種姿勢傳達出了多種信息: 社會精英地位、權力,以及女性情欲的象征。同樣地,畫家用起伏有致的輕柔線條,勾勒出了仕女質地輕盈的服飾、拉長的肢體及豐韻的體態。畫中女子斜臥中央,形成對角線構圖,畫家巧妙地用前景中的瓷器茶具及富有東方特色的背景來平衡構圖。

在巴黎學習期間,林風眠有幸與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 以及阿梅代奧. 莫迪利亞尼(Amadeo Modigliani) 會面,當時的他必定深深著迷於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從馬蒂斯畫筆下的室內女子畫像裏細膩的筆觸及裝飾性的圖 案,到莫迪利亞尼肖像畫中如面具般的面孔。這一時期的學習經歷激勵了林風 眠汲取西方繪畫之精華,並將其與自身的文化基底相結合。這一點可以顯而易 見地從他的繪畫線條上體現——線條可謂是林風眠作品的靈魂。那些工整如書法般的線條輕巧又靈動,這使得他能夠僅僅運用簡單的外部輪廓,便可勾勒出 主體純凈天然的樣貌。隨後他還融入了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中流動的、栩栩如生 的表現力。他曾坦言,那些以女性為主體的畫作主要受中國陶瓷藝術的影響, 尤其是宋瓷以及敦煌佛教洞穴中的飛天女神(apsaras) 形象。這些藝術品中富有生氣的意象以及靈巧的線條是其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除此之外,林風眠畫作極具特色的正方形構圖,是對於常用繪畫形狀(橫向或豎向的長方形)的一 種反叛。長方形畫作主要受制於傳統中國繪畫的媒介,即橫向鋪開的手卷或是 可縱向懸掛的卷軸。總而言之,其獨具創新的視角得以在這樣一幅優美的畫作 中充分體現,並且其標誌性創作——那些長久流傳的女性形象,將在作品中得以存續。

上世紀40 年代,林風眠在其畫作中已經融會貫通了中西方藝術的精華,而《斜臥仕女》正是創作於1947 年。這一時期引人註目的便是畫家對於女性形象的 創作興趣。隨著時間向50 年代推移,他漸漸轉向了其他創作類型。藝術歷史學家郎紹君曾經評論道,上世紀40 年代末期,林風眠畫作中現代女性的形象 正反映了其日常生活及藝術追求上的微妙轉變。他對於民主精神、個人主義以 及西方文化精髓的渴求之心被再度激起。《斜臥仕女》濃縮了林風眠繪畫技巧 及創新表達的精髓,其直觀反映了畫家從水墨走向色彩、從傳統走向現代主義 的轉變。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種帶有東方色彩的獨特的含蓄美,以及被東西方 藝術界所認可的、超越了時間的永恒感。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