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這幅完成於1968 年的晚期巔峰之作《側躺的裸女與蜻蜓》靈感來源於巴布羅·畢加索最後的情人及繆斯:傑奎琳·洛克(Jacqueline Roque)。作品行雲流水、筆觸流暢、色彩明亮,以簡潔有力的筆觸勾勒出的傑奎琳輪廓,近乎 真人大小,幾乎佔據了整幅畫面,一隻蜻蜓如神諭般落在她伸出的手心。這隻輕盈靈巧的小生物極罕出現於畢加索的筆下,而斜躺的裸女則是畢加索一 生創作中最為重要的恆久主題之一。這幅不朽之作完成於10 月9 日,緊隨於畢加索一系列傑作之後,包括《斜躺的裸女》(10 月7 日作,德國 巴登- 巴登 布爾達博物館)《戴項鏈的裸女》(10 月8 日作,倫敦 泰特美術館)。畫面自由無羈,充滿愉悅寫意的氛圍:閃爍的光芒掠過傑奎琳的臉龐、頭髮和嬌軀, 而那隻輕駐於手心的蜻蜓是如此精巧,仿佛隨時振翅欲飛。這些栩栩如生的質感與色彩正標誌著畢加索最為爐火純青的創作階段,充滿抒情,自由自在,時刻創新,用他的自傳作者約翰.理查德森的話說,就是「傑奎琳時期」。「正是傑奎琳的形象影響了畢加索的創作,從1954 年一直到他去世,與她的前 任相比,時間足有兩倍之長,」他寫道:「縱觀整個藝術史,我們對杰奎琳身 影的了解程度之徹底,之密切,超出其他任何人」(《晚年畢加索》展覽圖錄, 倫敦泰特美術館,1988 年,頁47)。
畢加索與傑奎琳初次相遇於1952 年的馬杜拉陶瓷坊,彼時畢加索正投入於其如今聞名遐邇的陶瓷藝術創作。而傑奎琳則在陶瓷坊中擔任銷售助理工作,到1954 年兩人相戀,於1961 年舉辦了低調的婚禮,並在那年開始定居於一 處十八世紀的奢華莊園。莊園坐落於法國穆然蔚藍海岸邊,俯瞰戛納灣,畢加索在那一直住到生命的最後時刻。那些年裡,傑奎琳成為了畢加索的重要 精神支柱和藝術靈感,成為他作品中至為重要的繆斯,遠超以往其他情人。她 的黑色長髮,深色眼睛和動人美貌燃起了畢加索生命中最後二十年的熱情之 火與探求之樂。正如畢加索的朋友海倫娜·帕米琳在1966 年所寫,「她為這 座十八世紀的莊園注入了無限可能。她即是永恆……她即是一切畫家的一切 畫布上的一切模特……在畢加索這十二年的生命中,繪畫與愛情合二為一」 (《畢加索說》倫敦,1966 年,頁68)。在《側躺的裸女與蜻蜓》中,傑奎琳純粹的線條正宣告著如下聲明:她以永恒的熱情將畫作推向無限的世界。
側躺的裸女是畢加索一生中最為癡迷的題材。斜躺的女子從古至今都是藝術 史上至為重要的主題,已經成為圖像學的關鍵探索,從維拉斯奎茲和提香到庫爾貝和馬奈,經過在風格、媒介與繆斯的選擇上不斷變化,成為一種超越時間的孜孜以求。這一主題在畢加索藝術生涯的晚期也成為他全新的重要題材,彼時他已開始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也在審視藝術史上先輩們的作品。古典大師為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側躺的裸女與蜻蜓》 與許多古典傑作相映成趣,例如提香1534 年創作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 (佛羅倫斯 烏菲茲美術館)和安格爾1814 年創作的《大宮女》(巴黎 盧浮宮), 這兩張畫都描繪了一位斜躺的裸女,手中握著一件物件。在畢加索初遇傑奎 琳時,他就聯想起歐仁.德拉克羅瓦在1834 年創作的《室內的阿爾及爾女人》 中,畫面右下方的少女,畢加索也由此為靈感,在1955 年創作了石破天驚的 鉅作《阿爾及爾的女人》。傑奎琳的形象隨後又推動畢加索探索亨利·馬蒂斯宮娥的主題,畢加索相信這正是馬蒂斯在1954 年溘然長逝後留給他的遺產。 這是在這樣的語境下,畢加索創作了《側躺的裸女與蜻蜓》,遙相呼應了馬蒂 斯的《側躺的宮娥》(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
《側躺的裸女與蜻蜓》亦見證了畢加索超越西方藝術體系的先鋒實踐。傑奎琳面部的棱角線條呼應了藝術家早年對非洲傳統面具、藝術與物件的迷戀。 對非洲藝術的研究亦在他1907 年的驚世傑作《亞維農的少女》(紐約 現代 藝術博物館)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呈現。從另一種文化角度看,《側躺的裸女 與蜻蜓》也是畢加索與中國藝術的對話,大師張大千曾於1956 年到畢加索 戛納的家中拜訪,并驚訝於畢加索對於中國藝術的熟識程度。畢加索在此作 中巧妙地運用中國傳統書畫「留白」技巧,左下方「留白」的空間制衡了右上 方深藍色彩,令構圖達至平衡,將傑奎琳極具感染力的形態提升至更高層次。在張大千的風景畫中,空白的部分巧妙地暗示了山脈蜿蜒與地勢起伏,傳遞著充沛的能量,與畫面中的深色部分形成動態平衡,喚起了大自然中震撼人心的自然律動, 直指更高境界上的審美秩序。而畢加索此幅作品中的寧靜抒情或許可以如此理解:傑奎琳的存在形式已經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風景,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
如果說裸女是畢加索的一生執迷,那蜻蜓則是一種尤為罕見的符號:值得注意的一次 出現是1942 年畢加索為博物学之父- 布丰伯爵《自然史》所繪的系列插圖,這系列 插畫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畢加索對動物有著深深的迷戀— — 從他的寵物山 羊艾絲美拉達,到他的狗喀布爾和朗普— — 無論是繪畫還是陶瓷創作,都刻上了這 些動物的身影。而在畢加索追溯藝術史的創作觀念裡,或許也曾想起那些早期畫作中 的蜻蜓:例如阿爾布雷希特.杜勒的《皇室與蜻蜓》,約創作於1495 年(紐約 大都會 藝術博物館),或是荷蘭黃金時代的靜物畫。類似將裸女與帶翅生物組合的傑作還有 維拉斯奎茲的《鏡前的維納斯》中的小天使(1647-51,倫敦 國家美術館),弗朗索瓦. 傑哈《丘比特與普塞克》中的蝴蝶(巴黎 盧浮宮),以及保羅·高更《死亡的幽靈在注 視》中沉睡人物上方幽靈般的白色漂浮物(水牛城 奧爾布賴特 - 諾克斯美術館)— — 無獨有偶,這件作品也是畢加索繪製斜躺裸女的早期靈感之一。蜻蜓同樣也呼應了畢加索獨一無二的常用題材鴿子:尤其是同樣創作於1968 年的《女人與鳥坐像》(科 隆 路德維格博物館),畫中的鳥兒也如出一轍地停駐在傑奎琳手中。儘管畢加索以拒絕解讀其畫作中的象征意義著稱,蜻蜓所代表的內涵,諸如新生,變幻與精神之輕, 無疑回應著這幅作品中活力與自由的精神。
這些聯繫也直接體現了畢加索在這段時期內自己的創新態度。正如約翰.理查德森所 形容為「偉大的最後階段」,畢加索人生的最後七年被廣泛認為代表了他藝術生涯中全新的靈感階段。在抽象表現主義的光環之下,畢加索以其與日俱增的個人風格與高度的自由,進入了一種鬆弛而精簡的繪畫風格,通常被稱為「寫作繪畫」。《側躺的裸 女與蜻蜓》讓人聯想起威廉.德.庫寧的畫作,他在過去十年中創作了不朽的《女人》 系列。與此同時,這幅作品也提示了人們畢加索對於他後世追隨者的影響:它明快的 色調與原始的質感蘊含了新表現主義的精神,預兆著未來世界頂級畫家的出現,例如 尚·米榭·巴斯奇亞與馬丁·基彭貝爾格。畢加索最狂熱的信徒之一— —弗朗西斯·培 根— — 也從斜躺的裸女形象中汲取了豐富靈感,他同一時期創作的《亨麗埃塔·莫萊·伊斯》系列亦不約而同地聚焦了這一題材。正是如此,《側躺的裸女與蜻蜓》也代表著這樣一個瞬間:在致敬了燦若繁星的藝術史長河後,畢加索也正將其影響深刻地帶去戰後的下一代。
畢加索與傑奎琳初次相遇於1952 年的馬杜拉陶瓷坊,彼時畢加索正投入於其如今聞名遐邇的陶瓷藝術創作。而傑奎琳則在陶瓷坊中擔任銷售助理工作,到1954 年兩人相戀,於1961 年舉辦了低調的婚禮,並在那年開始定居於一 處十八世紀的奢華莊園。莊園坐落於法國穆然蔚藍海岸邊,俯瞰戛納灣,畢加索在那一直住到生命的最後時刻。那些年裡,傑奎琳成為了畢加索的重要 精神支柱和藝術靈感,成為他作品中至為重要的繆斯,遠超以往其他情人。她 的黑色長髮,深色眼睛和動人美貌燃起了畢加索生命中最後二十年的熱情之 火與探求之樂。正如畢加索的朋友海倫娜·帕米琳在1966 年所寫,「她為這 座十八世紀的莊園注入了無限可能。她即是永恆……她即是一切畫家的一切 畫布上的一切模特……在畢加索這十二年的生命中,繪畫與愛情合二為一」 (《畢加索說》倫敦,1966 年,頁68)。在《側躺的裸女與蜻蜓》中,傑奎琳純粹的線條正宣告著如下聲明:她以永恒的熱情將畫作推向無限的世界。
側躺的裸女是畢加索一生中最為癡迷的題材。斜躺的女子從古至今都是藝術 史上至為重要的主題,已經成為圖像學的關鍵探索,從維拉斯奎茲和提香到庫爾貝和馬奈,經過在風格、媒介與繆斯的選擇上不斷變化,成為一種超越時間的孜孜以求。這一主題在畢加索藝術生涯的晚期也成為他全新的重要題材,彼時他已開始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也在審視藝術史上先輩們的作品。古典大師為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側躺的裸女與蜻蜓》 與許多古典傑作相映成趣,例如提香1534 年創作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 (佛羅倫斯 烏菲茲美術館)和安格爾1814 年創作的《大宮女》(巴黎 盧浮宮), 這兩張畫都描繪了一位斜躺的裸女,手中握著一件物件。在畢加索初遇傑奎 琳時,他就聯想起歐仁.德拉克羅瓦在1834 年創作的《室內的阿爾及爾女人》 中,畫面右下方的少女,畢加索也由此為靈感,在1955 年創作了石破天驚的 鉅作《阿爾及爾的女人》。傑奎琳的形象隨後又推動畢加索探索亨利·馬蒂斯宮娥的主題,畢加索相信這正是馬蒂斯在1954 年溘然長逝後留給他的遺產。 這是在這樣的語境下,畢加索創作了《側躺的裸女與蜻蜓》,遙相呼應了馬蒂 斯的《側躺的宮娥》(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
《側躺的裸女與蜻蜓》亦見證了畢加索超越西方藝術體系的先鋒實踐。傑奎琳面部的棱角線條呼應了藝術家早年對非洲傳統面具、藝術與物件的迷戀。 對非洲藝術的研究亦在他1907 年的驚世傑作《亞維農的少女》(紐約 現代 藝術博物館)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呈現。從另一種文化角度看,《側躺的裸女 與蜻蜓》也是畢加索與中國藝術的對話,大師張大千曾於1956 年到畢加索 戛納的家中拜訪,并驚訝於畢加索對於中國藝術的熟識程度。畢加索在此作 中巧妙地運用中國傳統書畫「留白」技巧,左下方「留白」的空間制衡了右上 方深藍色彩,令構圖達至平衡,將傑奎琳極具感染力的形態提升至更高層次。在張大千的風景畫中,空白的部分巧妙地暗示了山脈蜿蜒與地勢起伏,傳遞著充沛的能量,與畫面中的深色部分形成動態平衡,喚起了大自然中震撼人心的自然律動, 直指更高境界上的審美秩序。而畢加索此幅作品中的寧靜抒情或許可以如此理解:傑奎琳的存在形式已經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風景,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
如果說裸女是畢加索的一生執迷,那蜻蜓則是一種尤為罕見的符號:值得注意的一次 出現是1942 年畢加索為博物学之父- 布丰伯爵《自然史》所繪的系列插圖,這系列 插畫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畢加索對動物有著深深的迷戀— — 從他的寵物山 羊艾絲美拉達,到他的狗喀布爾和朗普— — 無論是繪畫還是陶瓷創作,都刻上了這 些動物的身影。而在畢加索追溯藝術史的創作觀念裡,或許也曾想起那些早期畫作中 的蜻蜓:例如阿爾布雷希特.杜勒的《皇室與蜻蜓》,約創作於1495 年(紐約 大都會 藝術博物館),或是荷蘭黃金時代的靜物畫。類似將裸女與帶翅生物組合的傑作還有 維拉斯奎茲的《鏡前的維納斯》中的小天使(1647-51,倫敦 國家美術館),弗朗索瓦. 傑哈《丘比特與普塞克》中的蝴蝶(巴黎 盧浮宮),以及保羅·高更《死亡的幽靈在注 視》中沉睡人物上方幽靈般的白色漂浮物(水牛城 奧爾布賴特 - 諾克斯美術館)— — 無獨有偶,這件作品也是畢加索繪製斜躺裸女的早期靈感之一。蜻蜓同樣也呼應了畢加索獨一無二的常用題材鴿子:尤其是同樣創作於1968 年的《女人與鳥坐像》(科 隆 路德維格博物館),畫中的鳥兒也如出一轍地停駐在傑奎琳手中。儘管畢加索以拒絕解讀其畫作中的象征意義著稱,蜻蜓所代表的內涵,諸如新生,變幻與精神之輕, 無疑回應著這幅作品中活力與自由的精神。
這些聯繫也直接體現了畢加索在這段時期內自己的創新態度。正如約翰.理查德森所 形容為「偉大的最後階段」,畢加索人生的最後七年被廣泛認為代表了他藝術生涯中全新的靈感階段。在抽象表現主義的光環之下,畢加索以其與日俱增的個人風格與高度的自由,進入了一種鬆弛而精簡的繪畫風格,通常被稱為「寫作繪畫」。《側躺的裸 女與蜻蜓》讓人聯想起威廉.德.庫寧的畫作,他在過去十年中創作了不朽的《女人》 系列。與此同時,這幅作品也提示了人們畢加索對於他後世追隨者的影響:它明快的 色調與原始的質感蘊含了新表現主義的精神,預兆著未來世界頂級畫家的出現,例如 尚·米榭·巴斯奇亞與馬丁·基彭貝爾格。畢加索最狂熱的信徒之一— —弗朗西斯·培 根— — 也從斜躺的裸女形象中汲取了豐富靈感,他同一時期創作的《亨麗埃塔·莫萊·伊斯》系列亦不約而同地聚焦了這一題材。正是如此,《側躺的裸女與蜻蜓》也代表著這樣一個瞬間:在致敬了燦若繁星的藝術史長河後,畢加索也正將其影響深刻地帶去戰後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