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繪畫浮雕乃林壽宇經典命題,在平面上以繪畫的語言探索空間的界限,在藝 術領域中豎立獨樹一幟的風格。其標志性的白底更蘊含東方韻味,以內斂而 克制的筆觸闡述道家美學,以白為載體訴說虛無意象,結合西方極簡主義, 繪出別致空間。
在1961年創作的《繪畫浮雕 1961年4月》,以其代表手法命名,作品正彰 顯其對空間與藝術的感悟。他在畫布上以不同層次的白渲染層次,以構造立 體感,更建成透視角度下無限廣的三維空間。而每個空間的範圍并不工整規 律,令畫面更為生動。與同時期的約瑟夫・亞伯斯同是探究幾何空間藝術, 但更側重於顏色襯托出的立體與體積感,畫面規律。而林壽宇則以打破色彩 秩序,以最純粹的白建構空間,看似只有細微變化,卻精準把握空間的分 寸。
鋁條的運用更為作品畫龍點睛。畫布中林壽宇展現出黑、白與方形的組合, 鋁的運用配合白色方形間的細緻綫條又巧妙地打破規律,形成多個平面的存 在,虛實交錯之間微妙地維持平衡感,與油彩共同建立畫面的深度,這種對 空間的掌控與建築中的現代主義關係密不可分。上世紀50年代,林壽宇遠 赴英國求學,修讀建築專業,其從建築設計與現代藝術中萃取養分,作品中 不僅有著抽象藝術的精粹,更是在探討空間的相容性。其對材料本質的掌握 爐火純青,藉以幾何、簡化的方式呈現出空間的本質,正是建築學「少即是 多」的概念。
在1961年創作的《繪畫浮雕 1961年4月》,以其代表手法命名,作品正彰 顯其對空間與藝術的感悟。他在畫布上以不同層次的白渲染層次,以構造立 體感,更建成透視角度下無限廣的三維空間。而每個空間的範圍并不工整規 律,令畫面更為生動。與同時期的約瑟夫・亞伯斯同是探究幾何空間藝術, 但更側重於顏色襯托出的立體與體積感,畫面規律。而林壽宇則以打破色彩 秩序,以最純粹的白建構空間,看似只有細微變化,卻精準把握空間的分 寸。
鋁條的運用更為作品畫龍點睛。畫布中林壽宇展現出黑、白與方形的組合, 鋁的運用配合白色方形間的細緻綫條又巧妙地打破規律,形成多個平面的存 在,虛實交錯之間微妙地維持平衡感,與油彩共同建立畫面的深度,這種對 空間的掌控與建築中的現代主義關係密不可分。上世紀50年代,林壽宇遠 赴英國求學,修讀建築專業,其從建築設計與現代藝術中萃取養分,作品中 不僅有著抽象藝術的精粹,更是在探討空間的相容性。其對材料本質的掌握 爐火純青,藉以幾何、簡化的方式呈現出空間的本質,正是建築學「少即是 多」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