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本幅繪四時花卉於一卷:陽春牡丹千嬌萬態,蜂爭粉蕊;入夏紅荷亭亭立,蜻蜓款款飛;秋高芙蓉葉初凋,鳥蝶照穿花;冬季一樹白梅,繡眼卻換作紅裝,與前三段更添呼應,融會貫通,為于非闇少見花鳥長卷佳作。
1949年後數年,于非闇生活境遇變化頗巨,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會副會長、北京畫院副院長等職,身份迥異於之前職業報人及畫家,令他歡心鼓舞、熱情積極地投入工筆重彩花鳥畫創作,參與一系列國家藝術任務,從此呈現與往昔不同的藝術意境,更為明艷響亮,剛健堂皇,本幅作於1957年,正是其1949年後典型風格之作。
一以貫之的是于非闇保持一生的勤奮與研究精神,這從本幅題識清晰可見:去年之作“尚有欠斟酌處”,今年重作,似乎仍有“未安處”留待下次嘗試,惟惜1956年一卷已不知去處,是否確有後來一卷也未為可知,今人只能從此卷感歎畫家的不舍鑽研。老舍先生評論于非闇:“他並不畏難,他千方百計地想辦法,把最不易摹擬的畫了出來。這便是創造。”確屬的論。
1949年後數年,于非闇生活境遇變化頗巨,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會副會長、北京畫院副院長等職,身份迥異於之前職業報人及畫家,令他歡心鼓舞、熱情積極地投入工筆重彩花鳥畫創作,參與一系列國家藝術任務,從此呈現與往昔不同的藝術意境,更為明艷響亮,剛健堂皇,本幅作於1957年,正是其1949年後典型風格之作。
一以貫之的是于非闇保持一生的勤奮與研究精神,這從本幅題識清晰可見:去年之作“尚有欠斟酌處”,今年重作,似乎仍有“未安處”留待下次嘗試,惟惜1956年一卷已不知去處,是否確有後來一卷也未為可知,今人只能從此卷感歎畫家的不舍鑽研。老舍先生評論于非闇:“他並不畏難,他千方百計地想辦法,把最不易摹擬的畫了出來。這便是創造。”確屬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