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本件含日式八曲屏風一對,吳昌碩1912年用趙之謙筆意,作芭蕉、杏花、鳳仙、葫蘆、荷花、幽蘭、芙蓉、梅花八種,日下部鳴鶴1914年行書蘇軾詩於對扇,每幀皆近五尺高,再裱於金底屏風,清華與金屏兩相輝映,燦然一堂。日下部鳴鶴,名東作,晚號鳴鶴,日本明治時期(1868-1912)
書壇巨擘,被稱為“日本近代書道之父”,與中林悟竹(Nakabayashi Kotake)、嚴谷一六並稱“明治三筆”。
鳴鶴與明治年間訪日的楊守敬友善,從其習書及金石學,從此開創北碑書風,彪炳日本書壇數十年。除楊守敬外,鳴鶴亦與吳大澂、楊見山等中國金石學家頗有往來,鳴鶴長吳昌碩六歲,兩人相識於1891年,該年,鳴鶴來中國探訪王羲之遺蹟,並在滬浙地區拜訪同道,與吳昌碩結交便在此間,二人或有會面,五月時,吳昌碩治印“日下東作”相贈,邊款曰:
“鳴鶴先生大方家。辛卯五月,昌石吳俊”。鳴鶴對吳氏印作激賞不已,請其治印多枚,吳昌碩曾有詩句相贈,“凍梅尋伴侶,短札羨康疆”,二人情誼可見一斑。鳴鶴在日極力為吳氏宣揚,是最早在日本推廣其藝術的重要人物。1922年,日下部鳴鶴辭世,吳昌碩為其墓碑篆額,以致哀思。今日杭州西泠印社觀樂樓前有兩人結交一百週年紀念碑,這段情誼亦可作金石壽了。
觀此屏風形八曲一雙、兩對並置之形制,非日常家中所用。應由當時一位鍾情金石書畫、崇敬蘇東坡之藏家定製。可請得中日兩位頂級金石家之墨跡組為一屏,亦非尋常人可達成之事。
書壇巨擘,被稱為“日本近代書道之父”,與中林悟竹(Nakabayashi Kotake)、嚴谷一六並稱“明治三筆”。
鳴鶴與明治年間訪日的楊守敬友善,從其習書及金石學,從此開創北碑書風,彪炳日本書壇數十年。除楊守敬外,鳴鶴亦與吳大澂、楊見山等中國金石學家頗有往來,鳴鶴長吳昌碩六歲,兩人相識於1891年,該年,鳴鶴來中國探訪王羲之遺蹟,並在滬浙地區拜訪同道,與吳昌碩結交便在此間,二人或有會面,五月時,吳昌碩治印“日下東作”相贈,邊款曰:
“鳴鶴先生大方家。辛卯五月,昌石吳俊”。鳴鶴對吳氏印作激賞不已,請其治印多枚,吳昌碩曾有詩句相贈,“凍梅尋伴侶,短札羨康疆”,二人情誼可見一斑。鳴鶴在日極力為吳氏宣揚,是最早在日本推廣其藝術的重要人物。1922年,日下部鳴鶴辭世,吳昌碩為其墓碑篆額,以致哀思。今日杭州西泠印社觀樂樓前有兩人結交一百週年紀念碑,這段情誼亦可作金石壽了。
觀此屏風形八曲一雙、兩對並置之形制,非日常家中所用。應由當時一位鍾情金石書畫、崇敬蘇東坡之藏家定製。可請得中日兩位頂級金石家之墨跡組為一屏,亦非尋常人可達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