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NANDO BOTERO (B. 1932)
FERNANDO BOTERO (B. 1932)
1 更多
顯赫私人珍藏
費爾南多·波特羅(1932年生)

費爾南多·波特羅

細節
歌手
費爾南多·波特羅(1932年生)
費爾南多·波特羅
油彩 畫布
189 x 155 cm. (74 3⁄8 x 61 in.)
2016年作
款識:Botero 16(右下)
來源
楚格、蘇黎世及紐約Gmurzynska 畫廊
私人收藏,2017年購自上述畫廊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Senior Vice President, Deputy Head of Department

拍品專文

「問題在於,當你看向一張畫時,決定你快樂的 來源是什麼……對我來說,這份愉悅來自對生命 的歌頌,表現在形體的歡娛之中。」
費爾南多·波特羅 (引自M.V. 略薩,「費爾南多·波特羅:富麗堂皇」 展覽圖錄,斯德哥爾摩,2001 年,頁19)

凝煉於最高音的動人瞬間,這位極富魅力的歌唱家身著翡翠綠裙面向我們, 她的手臂隨著歌聲一同高昂升起,她的樂隊在舞台上環繞四圍,眾星捧月。 波特羅筆下的這位女歌唱家完美佔據了畫面中央位置,其豐盈的身形如雕塑般龐然矗立,越發顯出其身後五彩繽紛的樂隊身形微小。他們頭上的糖果色頂燈閃閃發光,音樂家們排列成一組整齊有序的U 字,每個人都蓄勢待發, 時刻準備在這精妙的組合中展現自己的音樂角色。畫中人物盛裝出席,哪怕聽不到音樂,我們也可以料想他們的演出已經過充分排練,時刻準備登台亮 相,為觀眾帶來精彩絕倫的視聽表演。這一神采奕奕而華美壯麗的景象充分展現了波特羅音樂表演的核心主題,意指共享歡樂的機會與隨之而來的一切, 這是藝術家所有風格中最廣為人知、引以為豪的主題之一。作為經典題材的現代呈現,《歌手》與波特羅的其他頂級油畫代表作不謀而合,例如1980 年 作《哥倫比亞的舞蹈》(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1984 年作《弗拉明戈小酒館》 與1979 年作《音樂家》,這些作品都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展示了哥倫比亞的日常生活,舉重若輕地將意義深遠的歷史畫趣味轉化,引人思考。

波特羅的藝術風格受到一系列影響,他博采本土情懷與國際視野之長,融會貫通,聚焦音樂表演這一長盛不衰的主題。音樂家作為波特羅祖國哥倫比亞文化的代表元素,成為二十世紀拉丁美洲藝術在廣義語境下的核心符號,備受眾多現代藝術大師關注,諸如迭戈·里維拉,魯菲諾·塔馬約等藝術家都曾探索過這一主題。這一主題更遙相呼應了二十世紀早期歐洲藝術家從當代生活中汲取靈感,描繪音樂元素的傳統,尤以巴布羅·畢加索筆下的吉他手、音樂家及江湖藝人為代表。細究歷史,波特羅更以從一眾歐洲古典大師處汲取靈感、重新演繹而聞名,從喬托到維拉斯蓋茲,波特羅均在其藝術生涯早年進行了深度研習。《歌手》一畫中,大膽鮮明的用色及井井有條的構圖不禁讓人想起皮耶羅·德拉·弗朗西斯卡在《耶穌降生圖》(1470-1475 年作,倫敦國家美術館)中所繪的奏琴天使,而他們優雅自若的神情,吉他邊緣寬闊平坦的線條與彼得·保羅·魯本斯的《彈魯特琴的人》(1609-1610 年作,都靈皇家博物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波特羅筆下標誌性的豐滿形象亦有著類似起源,靈感來自藝術家早年的經歷。 正如蘇珊·L·阿伯斯所說,「出生在麥德林市,波特羅身邊環繞著一座座天主教堂,巴洛克式的彩繪木質雕像在那時如瓷器般精美。這些殖民風格的雕塑形式激發了波特羅的想象力,促使他創作出渾圓而龐然的人物形象。」(蘇珊· L·阿伯斯,巴德學院,哈得遜河畔安南代爾,紐約,2006 年)緊隨這些早期影響,波特羅很快開始研究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讓他進一步完善自己獨一 無二的具象風格,將哥倫比亞本土生活進行現代主義改造。此幅畫中,歌手豐滿圓潤、戲謔滑稽的身體線條在貼身綠裙下若隱若現,刺激感官,致敬提 香筆下豐滿的裸女形象,而歌唱家容光煥發的神色,柔嫩光潔的皮膚無疑呼應了波提切利的技法。波特羅別具一格的藝術語言意蘊深刻,正如杰奎琳·巴 尼茨所評「不要因波特羅對社會陳規舊俗的戲謔,而忽略了其中嚴肅的部分」 (杰奎琳·巴尼茨,《二十世紀拉丁美洲藝術》,德克薩斯大學出版社,奧斯汀, 2001 年,頁259)。在《歌唱家》一畫中,波特羅找到了過去與未來、幽默與頌揚的完美旋律,思考了長久以來將社群聯繫在一起的系列活動。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