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 CONDO (B. 1957)
GEORGE CONDO (B. 1957)
1 更多
喬治·康多 (1957年生)

紅黑對角肖像

細節
喬治·康多 (1957年生)
紅黑對角肖像
壓克力 油畫棒 畫布
213 x 208.6 cm. (83 7⁄8 x 82 1⁄8 in.)
2016年作
款識: Condo 2016 (左上)
來源
洛杉磯 馬格斯畫廊
私人收藏 (原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倫敦 佳士得2018年10月4日 編號17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2016年「喬治·康多:進入虛空」洛杉磯 馬格斯畫廊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Senior Vice President, Deputy Head of Department

拍品專文

《紅黑對角肖像》是喬治·康多令人歎為觀止的巨幅畫作,生動展示了他在線條、色彩、構圖上的高超技藝。該畫作於2016 年,康多再一次在形象和抽象之間對話,表達他對「心理立體主義」的思索。康多解釋說:「畢加索想要同時呈現繪畫對象的所有面向,那是一種視覺上的立體主義,即不局限於單一視角。但,如果能同時呈現人性的多個面向呢?這就是我所說的『心理立體主義』」。

《紅黑對角肖像》中,猩紅色的背景極富油畫質感,金棕色斑點點綴其間。大面積的色塊讓人聯想起馬克·羅斯科和巴尼特·紐曼。壓克力顏料和油畫棒的雙重運用,彰顯激情與怒火的衝突,錯綜形態躍然紙上。這幅畫作極具情緒張力,是當時康多心理掙扎的藝術表達。2015 年,康多被確診癌症,隨後經歷了一場大型聲帶手術。「我感覺一團糟,我感到自己的思路四分五裂。」康多開始在藝術中直面心魔,其藝術風格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用刮刀在畫作中呈現切削、抓痕等質感,人物以廢墟般的面孔直視觀者,幾近碎裂。「這種坍塌感一直在侵擾我,我想要把他們扔出腦海。」

《紅黑對角肖像》有著強烈的心理張力,人物怪誕扭曲牙齒、頭與肩——所有部分都被重組。康多應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結構,只描繪肩以上的部分,並用多角度透視呈現人物心理狀態。肖像延伸至畫框邊沿,甚至延伸至畫面之外。而畫中人物難以辨認,也無法辨認其性別——即使誇張的眼睫毛暗示著女性特質。康多用拼圖的方式拆解他的人物,他/ 她被打碎成鉑金灰色塊,再由粗壯的黑色線條黏合,兩隻眼睛置於完全不合理的位置上,幾撮樹根樣的黑色捲髮落下。

畫中人物雖被徹底解構,圍繞著他/ 她的鮮紅色塊卻是敞開而流動的,金棕色的斑點徬彿翻湧的火苗。通常,抽象性元素用以構成畫的背景,但在這幅畫中,康多模糊了背景與人物的界限——人物的左肩的線條躍入了紅色,而紅色也遮住了部分人像;紅、黃、黑三色跳出了背景色塊,蔓延至臉的部分。色塊間的互動促成了具象和抽象間的對話,讓畫面極富動感。

康多高超的繪畫技藝,讓他與傑出的先輩們對話。粗壯的黑色線條讓人想起1930 年代的保羅·克利和巴勃羅·畢卡索,他們同樣採用粗壯的黑色線條黏合抽象部分;康多炙烈的手法——色彩潑濺和粗重筆觸——則讓人想起傑克遜·波洛克和威廉·德庫寧,他們強調繪畫過程中身體的參與。康多的藝術實踐融合了他自己對於藝術史的理解:「人們會說,我的畫是加斯頓和莫奈聯手,採用畢加索的形式,在塞尚的世界里創作。但我認為這些只能算是繪畫知識。我想要達到的境界,就是讓作品成為你所有一切經歷的集結。」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