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HARD RICHTER (B. 1932)
GERHARD RICHTER (B. 1932)
2 更多
Where Christie’s has provided a Minimum Price Guar… 顯示更多 顯赫美國收藏
傑哈德· 李希特 (1932年生)

抽象畫747-1

細節
傑哈德· 李希特
傑哈德· 李希特 (1932年生)
抽象畫747-1
油彩 畫布
200 x 200 cm. (78 3⁄4 x 78 3⁄4 in.)
1991年作
款識:747-1 Richter 1991(畫背)
來源
巴黎 Liliane & Michel Durand-Dessert 畫廊
盧加諾 Massimo de Martino
布魯塞爾 Guy Ledune畫廊
歐洲 私人收藏 (前藏者於1994年購自上述收藏)
2007年2月7日 倫敦 蘇富比 編號17
首爾 Seomi畫廊
杜塞爾多夫 Schonewald Fine Arts畫廊/
三藩市 Anthony Meier Fine Arts畫廊
紐約 私人收藏
出版
1991年《傑哈德·李希特》展覽圖錄 巴黎 Liliane & Michel Durand-Dessert畫廊 (圖版)
1991年《傑哈德·李希特》展覽圖錄 倫敦 泰特美術館 (圖版,第107頁)
1993年《傑哈德·李希特》展覽圖錄 第一冊 波恩市 德國聯邦藝術及展覽館 (圖版,第159頁)
1993年〈無盡的有限〉《傑哈德·李希特》 Peter Gidal著 波恩市 德國聯邦藝術及展覽館 (圖版,第98頁)
1993年《傑哈德·李希特:圖錄全集 第三冊 1962-1993》傑哈德.李希特編 波恩市 德國聯邦藝術及展覽館(圖版,第747-1圖)
1993年〈無盡的有限〉《Der zerbrochene Spiegle. Positionen zur Malerei》Peter Gidal著 維也納 維也納美術館 (無圖版,第60-61頁)
1993年〈無盡的有限〉《Parkett》Peter Gidal著 第35號 (無圖版,第50頁,第52-54頁;圖版,第44頁)
1993年11月《Capital》(圖版,第222頁)
1993年-1994年《傑哈德·李希特》巴黎 現代藝術美術館 展覽圖錄(圖版第159頁,圖版747-1).
1994年《傑哈德·李希特》馬德里 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圖版,第147頁)
1994年9月〈Gerhard Richter. He Who Misleads〉《美國藝術》Max Kozloff著 (圖版,第99頁)
1998年2月〈Michael Hierholzer: Gerhard Richter〉《Deutschland / Germany》(圖版,第64頁)
2002年〈Gemeindebrief 24⁄73〉《Evangelische Kirchengemeinde Rondorf》科隆(圖版,第18頁)
2007年《Artinvestor》第2號 (無圖版,第34頁;圖版,第35頁)
2007年8月27日《Wirtschaftswoche》(圖版,第119頁)
2013年《Monika Jenni-Preihs: Gerhard Richter und die Geschichte Deutschalands》維也納/柏林(圖版,第199頁)
2015年《傑哈德·李希特:圖錄全集 第四冊 1988-1994》Dietmar Elger著 奧斯菲爾敦 (圖版747-1號,第257頁)
展覽
1991年「傑哈德·李希特」巴黎 Liliane & Michel Durand-Dessert
畫廊
1991年「傑哈德·李希特」 倫敦 泰特美術館
1993年-1994年「傑哈德·李希特」巴黎 巴黎市立現代藝術博物館
此展覽還在以下地點展出 波恩市 德國聯邦藝術及展覽館;斯德哥爾摩
當代美術館;及馬德里 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
注意事項
Where Christie’s has provided a Minimum Price Guarantee it is at risk of making a loss, which can be significant, if the lot fails to sell. Christie’s therefore sometimes chooses to share that risk with a third party who agrees prior to the auction to place an irrevocable written bid on the lot. If there are no other higher bids, the third party commits to buy the lot at the level of their irrevocable written bid. In doing so, the third party takes on all or part of the risk of the lot not being sold. Christie's compensates the third party in exchange for accepting this risk provided that the third party is not the successful bidder. The remuneration to the third party may either be based on a fixed fee or an amount calculated against the final hammer price. The third party may also bid for the lot above the irrevocable written bid. Where the third party is the successful bidder, the third party is required to pay the hammer price and the buyer's premium in full.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Senior Vice President, Deputy Head of Department

拍品專文

「我希望最後能得到一張我沒有計劃的畫面。這種隨意、偶然、靈感和破壞的方法可能會產生特定類型的效果但它決不會產生你預期的畫面。每幅畫都必須從繪畫或視覺邏輯中自然演變出來:它它必須出現,彷彿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傑哈德·李希特

如太陽般耀眼而熾熱,光與熱從畫面中噴薄而出,氣勢恢弘,色彩磅礴。本件 由傑哈德·李希特於1991 年創作的傑作可以說是他知名的抽象畫系列中最令人 嘆為觀止的代表傑作。自問世以來,這一系列已成為20 世紀後期繪畫中最廣 受贊譽的大師傑作之一,色彩絢麗奪目,畫面飽含生機,不僅僅是呈現出一種 具象的美感,更是進一步開闊了繪畫這一藝術形式本身構成與功能的邊界。本 件拍品出自一套四張作品的組畫之中,組畫中的另一張作品現藏於位於柏林的 霍夫曼收藏(Sammlung Hoffmann)中。這些大气澎湃的作品是藝術家李 希特繪畫風格的不二典範,呈現出他放下畫筆、拿起刮墨刀在畫面上揮灑才 華的獨特方式。而本件拍品,也是這四張作品組畫中唯一一件被選入李希特 1991 年在倫敦泰特美術館舉辦的開創性回顧展的畫作,是他最大膽、最有力、 最吸引觀者目光的作品之一。1993 年至1994 年間,這四幅組畫在馬德里索 菲亞國家藝術中心的李希特展覽中重新聚首;但是,本作是其中唯一一件被囊 括進1991 年至1994 年間李希特歐洲五大展覽的作品,在倫敦、巴黎、波恩、 斯德哥爾摩和馬德里都有著重展出。李希特打破常理中繪畫畫布上的淺與空, 強行在二維的平面上創造出縱向空間,打造出一種前所未見且更富生命力的獨 到美學,迫使著人們重新思考繪畫、乃至是畫家在全新社會語境中的位置。

這張巨大的畫作面積為兩平方米,紀念碑式雄偉的尺幅與繪畫本身所迸發出來 的能量相輔相成。畫中紅色千變萬化——猩紅、赤紅、寶石紅、具有帝王之氣 的紅色——在畫面表面交融,彷彿能讓觀者聽見色彩呼出高亢的詠歎調。這些 紅色輻射出深入骨髓的溫暖熱烈之感,深深淺淺的顏色之間也產生了極強的視 覺張力。這種張力在不同色調相碰撞的畫面區域中尤為顯著。李希特的刮墨刀 技術能使這些不同的顏料間碰撞而不融合;正是這種張力——就像馬克·羅斯 科作品中各種好似漂浮的色塊的邊緣一樣——是李希特抽象繪畫真正的內核所 在。在畫布的中央部分,在塗抹些許紅色之後,浮現出了一絲翠綠、明黃和乳 白,仿佛淹沒在紅色海洋中的神秘生物。正是這些後退的冷色和表層的紅色間 極富張力的組合,賦予了這幅畫作與眾不同、無可比擬的層次與深度。

《抽象畫》系列是李希特畢生探尋對繪畫功能的延續。成長於歐洲、並親身經 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破壞的李希特,開始質疑繪畫是否仍在當代藝術中仍具有 相關性。而他的回應是專注於繪畫本身的過程。從他對許多重新被發掘的老照 片進行超寫實繪畫開始,李希特便開始通過在畫布表面上拖拽畫筆來破壞圖像 的神聖性,彷彿是在給每幅畫催眠一般進行「模糊」。李希特在1992 年寫道: 「大概有一年的時間了,我在我的畫中什麼也做不了,只能把顏料掛掉、堆積 起來,然後再挪走。在這個過程中,我實際上並沒有顯露出顏料下面的內容。 如果我想這樣做,我將不得不仔細思考我究竟要揭示什麼(是具體的形象還是 標誌或圖案);那也就是說,與其思考揭露什麼,還不如直接畫出來的圖案。 最後,這將成為一個僅有象徵意味的手段:讓丟失的、被掩埋的圖像被曝光, 或者達到近似這種效果。那到頭來,著色、破壞和分層的這一過程只是為了在 繪畫的過程上多一個看似有技法變化的噱頭罷了。」

李希特早期的作品《森林》系列在畫布上喚起森林的濃密、混沌與浪漫氣息, 在此之後他開始探索讓顏料如蕾絲狀般分層的美學可能性,為他的作品增添了 極具感性的深度。李希特採取用刮墨刀在畫布上拖拽濕顏料的方法,使得他能 在《抽象畫》系列的畫面上構建起多種不同溫度的紅色層次,並混雜有綠色的 閃光,從而構成一整個跨越光譜的高調色彩。這種構建方法首先從一個具體的 圖像開始,逐漸深入到創作後期時,他就將帶有顏料的塑料刮刀拖過圖像表面 來繼續擦除該圖像。由此方法產生的斷層和裂縫,與他早先在超級攝影寫實的 畫作中在未乾的畫布上拉動筆刷的技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處。李希特深深地沉醉 於他的作畫方法,將所有的創作技法傾注于畫面之上。在本件拍品中,由刮刀 的壓力而產生的條紋被軟化、模糊,賦予畫布表面一種神秘的特質,增強了顏 料層次的通透特性,經過李希特精湛的手法與畫技的處理後變得通透。

「有了筆刷,你就有了對畫面的控制。顏料沾在筆刷上,由你來為定義畫面。 根據習畫的經驗, 你會胸有成竹地掌控畫面上會發生什麼。但如果使用刮 墨刀,你就會失去對畫面的控制。不是所有的控制,而是一些控制。這取決於 我使用的角度、壓力和特定的顏料種類。 」

《抽象畫》系列作品,濃厚、細密、浪漫,但也借著極度和諧的色彩,在如詩 般抒情的色調中與觀者產生完整的共鳴,讓我們想起如提香、魯本斯這樣歐洲 古典主義巨匠筆下的馥郁濃烈,也讓我們聯想到如羅斯科那樣深沈憂鬱的精神 筆記。在本件拍品中,李希特選擇的紅色積聚了漫長的藝術史內涵,讓觀者心 潮澎湃。從最早的洞穴壁畫中使用的泥土紅赭石到馬列維奇至上主義畫作中的 紅色方塊,紅色具有不同於色譜中任何其他顏色的情感力量。它是愛的顏色, 也是指向生死;它可以象徵警示、吶喊,可以是一種呼籲或誘惑,也可以象 徵幸福、成功、好運和財富。它是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的顏色,也是革命的 顏色——紅色一直是極具歷史象徵意義而又亙古不變,歷久彌新。

《抽象畫》等一系列作品代表了李希特繪畫創作的巔峰。寬闊馥郁的顏料橫掃 畫布表面,突破畫布表層的淺薄以揭示其下隱藏的神秘結構,徹底打碎了抽象 和具象這種對繪畫的二分法。李希特因其在繪畫上的突破創新讓他而被公認為 是20 世紀藝術家中的大師,而本件拍品則將李希特獨步天下的畫功展現的淋 灕盡致,這張氣勢恢宏的巨作也無疑開拓了現代藝術語境中繪畫的無限可能。

「我究竟要畫些什麼?我究竟該怎麼畫?『畫什麼』是最難的,因為內容才是 本質。相比之下,『怎麼畫』則很很簡單了。如果要是從『怎麼畫』這一點開 始構思,雖然有些浮躁,但也是合理的。只有將『怎麼畫』真的貫徹,並且根 據技法、材質與形質可能性的要求來決定創作方式,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繪畫的 意圖。意圖:什麼也不創造——不創造想法、不創造構圖、不創造形式—— 並只是接納一切:構圖、物體、形式、想法、圖像。」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藝行者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