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YU (CHANG YU, 1895-1966)
SANYU (CHANG YU, 1895-1966)
1 更多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常玉 (1895-1966)

紅色背景的百合花

細節
常玉
常玉 (1895-1966)
紅色背景的百合花
油彩 纖維板
91 x 50 cm. (35 7⁄8 x 19 5⁄8 in.)
1940年代作
款識:玉 SANYU (右下)
來源
巴黎 Jean-Claude Riedel 收藏
台北 帝門藝術中心
亞洲私人收藏
香港佳士得2010年5月29日 編號01016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出版
1992年《常玉重要作品集 – 巴黎時期》帝門藝術中心 台北 (圖版,第40-41頁)
1995年《常玉的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 台北 (圖版,第44圖,第57頁)
2001年《鄉關何處—常玉的繪畫藝術》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圖版,第75圖,第122頁)
2001年《常玉油畫全集》衣淑凡編 國巨基金會與大未來藝術出版社 台北 (圖版,第117圖,第227頁)
2011年《常玉油畫全集第二冊》衣淑凡編 立青文教基金會出版 台北 (圖版,第117圖,第129頁)
2018年《常玉 – 寄黑 藏白 醉粉紅》大未來林舍畫廊藝術有限公司 台北 (圖版,第142-143頁)
展覽
1992年4月18-30日「常玉」台北 帝門藝術中心
1995年10月14日-11月26日「常玉」台北 國立歷史 博物館
2001年10月13日12月2日「鄉關何處 – 常玉的繪畫藝術」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Senior Vice President, Deputy Head of Department

拍品專文

「我的生命中一無所有,我只是一個畫家。對於我的作品,我認為無須賦予任何解釋,當觀賞我的作品時,應清楚瞭解我所要表達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常玉

大師之路

常玉在1921 年抵達巴黎的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整個巴黎藝 術家活動的中心已由北邊的蒙馬特山丘轉至塞納河南岸的蒙帕納斯區,是當時 藝術家與文人聚集,討論交換藝術新的的地方。常玉選擇了以提倡自由開放風 格的「大茅屋」畫室作為他學習的環境,同時結識了當時活躍於巴黎畫壇的外 籍藝術家,其中包括了賈科梅第,吉斯林等。在當時那個自由與開放的環境 下,共同激蕩出了影響深遠的「巴黎畫派」。 常玉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植根于自己深厚的母體文化,同時大膽吸收了當時最 為前衛的色彩表現力,平面化與簡約化等現代美學的精髓,開闢出一個前所未 有的融貫中西的獨特風格,為東方美學在巴黎畫派中獨樹一幟。而這種風格也 對彼時的巴黎藝術界產生了影響。

百合現世, 熠熠生輝舊時巴黎

根據常玉全集記載,他一生中僅創作了三幅以百合花為題材的畫作,其中一 幅,如今只剩下常玉莫逆之交 - 名攝影師羅勃‧ 法蘭克(Robert Frank) 拍下的黑白照片,其餘一切,包括畫名、媒材、尺幅等資料,皆盡不詳。由於 照片於1949 年拍下,所以推測畫作也應該屬40 年代創作。另一幅綠色背景 百合,則肯定同為40 年代的油畫作品,現為私人收藏手中。 常玉最常見的花卉題材畫作為菊花,菊花在東方文化中代表「高風亮節,廉潔 清雅」的民族精神,深受常玉推崇,共繪製了55 幅。若說菊花是來自東方的 高雅象徵,那麼百合便是西方的聖潔代表。百合在天主教會享有尊殊地位,象 徵聖母瑪利亞的化身,亦是梵蒂岡國花,含有神聖純潔之意。在文藝復興傳世 作品中經常出現大天使加百列手持百合花的形象。耶穌在新約裡甚至提到百合 花勝過所羅門所有的榮耀。

當時的巴黎百花齊放,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匯集巴黎,都試圖在陳舊的藝術 史中找到全新的藝術現代性。當時身在異鄉學畫的常玉,是在怎樣一個心境 下,大膽採用一個西方文化符號作為創作主題,底色則採用具有中國傳統濃厚 意味的艷紅,以及廟堂皇室採用的明黃色,讓枝繁葉茂綻放不一的百合,將聖 潔的花朵浸染在東方色彩已經中,長身而立,慵懶而優雅的舒展開來,為主題 的創新賦予了非常的意義,為巴黎畫派的現代性革新中增染了東方的意蘊。

一蓑煙雨任平生: 亂世中的希望之作

40 年代是過去百年中最動蕩的一個年代,全球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創, 戰後世界格局被重新洗牌,百廢待興。此時的常玉年近半百,從中國繼承的 大筆遺產很快散盡,在戰時更是一度貧困至極,需要製作石膏雕塑維持生計。 戰爭對於全人類心靈產生的影響不容贅言,畫家作為人類群體中最為敏感的小 眾群體,受到的衝擊,產生的思考更加的深刻。 然而,生活的艱難困苦與戰爭的陰影卻絲毫沒有在常玉的這幅畫作中體現,與 之相反,畫面使用充滿鮮活生命力的褐紅鋪底,百合花向上生長,或含苞待 放,或燦爛怒放,金黃的花蕊閃爍其中,意趣橫生,洋溢著生動而蓬勃的朝氣。 由此可見,常玉對於美學的追求已經超越了時代與自身環境所限,實現了藝術 創作的永恆性。二戰之後,藝術的現代性實現了第二次的突破,抽象表現主義 日益發展壯大,似乎只有更加前衛的突破與更加狂野的表達方式才能釋放人類 心中對於戰爭控訴和對現代社會的迷思。然而在常玉這幅靜觀優雅的瓶花中, 仿佛歷史在這一瞬間靜止,所有的喧囂被聖潔的花朵吸收,所有的混亂被交錯 挺拔的枝葉牽引出頭緒,歲月靜好,時空悠然,美學的永恆性在這裡得到最完 美的詮釋。

格物致知: 精純洗練的韻外之致

常玉從1930 年代以後的作品,體現了對色彩運用的進一步探索,每一張油畫 都呈現了強烈的色彩個性,機具表現張力。常玉對中國文人畫「墨分五彩」的 理念有著深刻體驗,能以油畫媒材來呈現和轉化,於是他的單統色彩有隱約的 層次幻變,展現猶如水墨入紙本的暈染、擴散、濃淡、枯潤等各種單色變化, 創構出一種具東方水墨情韻的色彩藝術,更為圓融流動,深化了色彩藝術的美 學內涵和向度。《紅色背景的百合花》的豔紅,極度的華貴典雅,由幽白清雅 的百合花和玻璃瓶所中和和平衝,畫面底部一抹金黃,平衡了畫面的色彩佈 局,更是呼應著中國廟堂皇室獨有的尊貴色彩,充滿了中國式的雍容華貴、婉 約蘊藉的東方情調。

中國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有一日在家看到了朱熹注疏程伊川的一句話:「眾物必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於是決定以竹子為研究物件,踐行 「格物致知」的真理。所謂「格物致知」,即在深刻觀察自然物象,掌握其 精髓之後,提煉出其精髓用其他文學再創作手法延伸到人生哲理的體悟。在藝 術表現形式上,其實中國古典書畫早就踐行著注重氣韻生動,忽視物象空間。 而在《紅色背景的百合花》一作中,就蘊藏著豐富的東方韻味,這也是常玉所 擅長的用簡練圓柔的線條來表現抒情的詩意,他用深淺幻變的墨綠線條,交響 穿插,互相牽引來表現空間的交錯,這一做法,遙相呼應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用 墨線搭建山水天地的寫意思維。吳冠中曾經將八大山人與常玉相聯繫,他曾說 過:「翻閱常玉的作品,使人立即聯繫到八大山人,那些孤獨的鳥與獸,那 些出人意外的線的伸縮,那比例對照的巨大反差,吐露了高傲,孤僻,落寞, 哭之笑之」對比欣賞,兩位大師均摒棄了空間與物象的束縛,自由的線條繪出 花草鳥獸,氣韻生動,感情飽滿,然而常玉更勝一籌之處,更在於吸取了西方 20 世紀巴黎畫派的前衛風格,在保持主題形態明瞭的情況下,去除繁雜,走 向平面性,賦予了現代雕塑的美感。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藝行者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