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 BINHONG (1864-1955) / DENG ERYA (1884-1954)
HUANG BINHONG (1864-1955) / DENG ERYA (1884-1954)
HUANG BINHONG (1864-1955) / DENG ERYA (1884-1954)
3 更多
HUANG BINHONG (1864-1955) / DENG ERYA (1884-1954)
6 更多
黃賓虹/鄧爾雅

四季山水/篆書五言聯

細節
黃賓虹/鄧爾雅
四季山水/篆書五言聯
設色、水墨紙本 鏡框六幅 一九二六年作
每幅91 x 17.7 cm. (35 3⁄4 x 7 in.)
(6)1.題識:石徑盤行山木稠,林泉如此足清幽。
若為飛屩千峯外,卜築誅茒最上頭。賓虹。
鈐印:黃質私印、賓虹
蔡哲夫跋:叢祠蔥綠媚春稠,一笠茆亭絕世幽。想是貴池新買宅,揮豪皴遦破礬頭。
《春山圖》,應建庸宗兄屬題,守寒瓊。
鈐印:南社蔡守、景演
2.題識:松陰寂寂清於水,草色茸茸軟似茵。
六月城居如坐甑,水邊輸與納涼人。丙寅(1926年)長夏,賓虹。
鈐印:黃質私印、賓虹
蔡哲夫跋:澥市駢車飛馬汗,火雲灼簟擁熊茵。誰知鬧熱趨炎地,却有為圖消夏人。
遙聞上海今年炎暑酷甚,建庸宗兄屬題賓虹山人《消夏圖》。丙寅(1926年)伏日,寒瓊。
鈐印:蔡哲夫、塼鏡樓
3.題識:雲壓溪南三百峰,溪痕照見玉巃嵸。
等閒十里溪山勝,都落幽人一棹中。賓虹。
鈐印:黃質私印
鄧爾雅跋:墨客狂搜腕底峯,淋漓落帋自嵱嵸。詩材畫料新收得,只在秋雲欲雨中。
題賓虹《秋山圖》應建庸先生之屬,尔疋。
鈐印:鄧萬歲、太史公牛馬走
4.題識:南華體育會同人索畫,贈建庸先生清娛,賓虹散人筆。
鈐印:黃質私印
鄧爾雅跋:六七月交汗如雨,展圖忽地暑全迻。
厈容待臘分明見,想寫含豪呵凍時。建庸先生屬題,柔兆攝提格(1926年)七月,鄧尔疋。
鈐印:尔疋、爾、窗
書法對聯題識:上客能論道,擇交如求師。
建庸社長先生於本會徵求會員,以隊計、以人計,並壓全場,十四年 (1925年) 得冠軍、十五年 (1926年) 得亞軍 , 集句為聯,奉贈永作紀念,丙寅(1925年)夏日,南華體育會同人把似,尔疋書。
鈐印:鄧萬歲、太史公牛馬走
來源
香港佳士得,中國近現代畫,2011年5月31日,編號2741。
更多詳情
丹青薈萃 藝聚香江
1841年,香港人口不過六千有餘,在接下來百餘年,她在多元複雜的因素中發展,成為獨一無二的現代化城市、世界頂級金融中心。相較於中國內地自清末太平天國運動以來,戰亂紛 爭,事件不 斷,香港的相對穩定令其成為國人最便利而寧靜的避風港,內地來港避亂人士眾多,尤以三十年代後期抗日戰爭、四十年代後期兩 波為甚。能夠來港者多殷商巨賈,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支持。香港因其殖民地背景,較內地更早並系統、切實地接觸西方文化。因此種種,藝文一道,在香港孕育出奇特而傳奇的故事,正是所謂:神州舊德,多賴留貽;寰宇新機,端資創闢。
香港地處南粵海隅,與嶺南文化一脈相承,最是親近。嶺南近代畫壇分折衷中外、傳統國粹二派,在二十年代曾有一段曠日持久的激烈筆戰。兩派畫家皆有流寓香港者,惟到港後,於繪事上,少以理論相爭,多事創作耕耘,粵畫脈絡得以在香江延續。本輯中李研山、鄧芬、張祥凝、葉恭綽等皆粵籍人士,上世紀三十年代抗戰期間來港,或暫避風雨,或從此留居,但皆以其傳統文士之筆墨滋潤一方,令香港翰墨馨香,綿延不斷;葉恭綽除個人藝術,更利用其個人影響力,熱心文化事業,提倡“研究鄉邦文化 發揚民族精神”,為香港傳統文化注入時代氣息。趙少昂、楊善深、丁衍庸、呂壽琨、周綠雲等於四十年代後期抵港者,呈現出更為豐富的面貌。趙、楊二人在港扛起嶺南畫派之大旗,成為該畫派最重要的兩位代表畫 家;而丁、呂、周則皆具西方藝術教育背景,於藝術觀點更貼近西方重個人表達之世界潮流,呂、周二位對香港新水墨風格之影響尤其深遠,比同期內地中國畫藝術家走得更遠。
甚多內地藝文界人士也在香港留下痕跡。黃賓虹雖然與香港、廣東並無特別的地緣關係,但其一生藝術發展都與粵籍友人及收藏家的來往無法分開。他視香港、廣東藏家為知音,對粵籍友人索畫從來用心對待,故粵 地、尤其是香港所見賓翁畫作,由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多為各個時期精品。本輯中其餘諸位畫家:張大千、豐子愷、葉淺予、黃永玉皆在不同年代,有過或短或長的在港經歷。香港對於他們,是避風港,是商機,是希望。
香港是一個為貿易而建立的城市,“金錢至上”的現代社會態度是香港經濟發展擴張的動力,也為這裡率先帶來諸多優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今日所熟知的香港正是在那時崛起發展起來,經濟騰飛,社會繁榮,對文化藝術的需求隨之高漲。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成為內地藝文界人士來港展覽、宣傳的高峰期。本輯中的啟功、吳冠中、關良等,皆屬此類情況。在內地藝術市場尚未發達之時,香港為內地藝術家提供良性的生存環境,令他們的藝術被更多人欣賞、被收藏家接受,從經濟價值角度給予他們最好的肯定。

還有一位藝術家,45年前,77歲的他定居香港。最初,他不喜歡香港的狹小、嘈雜、過度商業化,可最終,香港接納了他,提供給他安寧的創作環境與懂得欣賞他、尊敬他的鑑賞者收藏家;而他也接受了香港,雖然不完美,但是自由並安全。他就是林風眠,香港二十世紀藝文界最寧靜而美麗的一道風景線。
啟功逝世之後,西泠印社社長之位空缺6年,終在2011年由饒宗頤接任。饒公一生研究領域甚 廣,著作等身,兼能書畫之藝,以饒公所書“香港的驕傲”開啟此專題,可謂最是恰當。專題局限,即使舉例如此多藝術家,仍難涵蓋與呈現香港在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中的獨特地位:她如何保護、支持、滋養傳統藝術,如何激發自身創造力創造新的藝術,希望“香港的驕傲”以不斷更新的面貌與風格一直發展,圖寫更美的藝術與未來。

榮譽呈獻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Vice President, Head of Department, Chinese Paintings

拍品專文

本套含黃賓虹四季山水四屏、鄧爾雅篆書五言聯,並及鄧氏及蔡守題跋,作於1926年,乃南華體育會定製,贈送時任主席者蔡建庸之一堂書畫合璧之作。
此四屏畫叢樹稠綠之春,松陰寂寂之夏,紅葉漁艇之秋,與枯木如睡之冬,四季主題全由近景植被點題而出,若論用筆,則可見披麻,可見米家,可見玄宰,又不全然,乃是賓翁作畫重筆墨趣味,故無論其寫生、臨古,或創作之作,皆一任以自家筆墨寫就,別成風格。畫面佈白錯綜其位,運筆多姿變化,四屏一堂,分明融洽,剛勁婀娜,筆墨精良,可堪玩味,正是賓翁當時作畫所力求畫法“不在位置而重在筆,不求修飾而貴於意”之正途。《夏山圖》一屏近景畫六角涼亭,更有持扇高 士,憑欄而望,是他作品之極少見的描寫細微之致。
賓翁畫中題詩分別錄董其昌、明汪珂玉《珊瑚網》,以及文徵明題畫詩。好友蔡守與鄧爾雅則作詩以跋,且穿插賓翁近況其中,如蔡守所言“想是貴池新買宅,揮豪皴遦破礬頭”似指黃賓虹1924年秋避軍閥之亂,攜家人居住貴池數月,流連當地風景,竟動購屋遯居之思;而鄧氏之句“六七月交汗如雨,展圖忽地暑全移”則將初觀此畫的印象生動寫出。
黃賓虹雖與廣東、香港無地緣關係,但觀其一生藝途,卻以粵籍藝術家、收藏家與其往來最多,對其支持最持久。賓虹畫作曲高和寡,難入時人之眼,惟1907年於滬上與鄧實、蔡守、黃節結為金石書畫之友,深得眾人賞識,屢索佳構。並由此往後數十年中,陸續結識鄧爾雅、陳柱尊、張谷雛、黃居素等粵 籍人士,或為師徒,或為知交,或為其藝術忠實數十年之追 隨收藏家。他的藝術活動也與粵港頗多互動,除多個藝術團體之建立參與外,還曾數次赴粵講堂,其中1928、1935年兩次來港,對此地藝術界影響甚大。賓翁對粵籍友人索畫從來用心對待,“筆筆皆求不弱,方合古意,流傳永久”,故粵地、尤其是香港所見賓翁畫作,由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多為各個時期精品,正是畫家“不欲草草以報知音”之明證。
南華體育會是當時南中國最大體育機關,在香港各界皆極富 影響力。1926年1月,蔡建庸新當選為主席。蔡氏以“分隊”之形式徵求會員,別創一格,1925年3月《華字日報》即有報導“共分十六隊”之謂,蔡氏本人為十六隊隊長之一。凡選得入隊者,皆香港當時之殷商巨賈、社會健將,故將南華體育會之事業在香港進行得甚有生色。鄧爾雅篆書一聯跋語所言即是此事:蔡氏以一會主席,徵求會員最為勤力且見成效,在1925、 1926兩年度分得冠、亞軍之殊榮,亦可窺見蔡氏當時在香港社會中之影響力。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