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本套含黃賓虹四季山水四屏、鄧爾雅篆書五言聯,並及鄧氏及蔡守題跋,作於1926年,乃南華體育會定製,贈送時任主席者蔡建庸之一堂書畫合璧之作。
此四屏畫叢樹稠綠之春,松陰寂寂之夏,紅葉漁艇之秋,與枯木如睡之冬,四季主題全由近景植被點題而出,若論用筆,則可見披麻,可見米家,可見玄宰,又不全然,乃是賓翁作畫重筆墨趣味,故無論其寫生、臨古,或創作之作,皆一任以自家筆墨寫就,別成風格。畫面佈白錯綜其位,運筆多姿變化,四屏一堂,分明融洽,剛勁婀娜,筆墨精良,可堪玩味,正是賓翁當時作畫所力求畫法“不在位置而重在筆,不求修飾而貴於意”之正途。《夏山圖》一屏近景畫六角涼亭,更有持扇高 士,憑欄而望,是他作品之極少見的描寫細微之致。
賓翁畫中題詩分別錄董其昌、明汪珂玉《珊瑚網》,以及文徵明題畫詩。好友蔡守與鄧爾雅則作詩以跋,且穿插賓翁近況其中,如蔡守所言“想是貴池新買宅,揮豪皴遦破礬頭”似指黃賓虹1924年秋避軍閥之亂,攜家人居住貴池數月,流連當地風景,竟動購屋遯居之思;而鄧氏之句“六七月交汗如雨,展圖忽地暑全移”則將初觀此畫的印象生動寫出。
黃賓虹雖與廣東、香港無地緣關係,但觀其一生藝途,卻以粵籍藝術家、收藏家與其往來最多,對其支持最持久。賓虹畫作曲高和寡,難入時人之眼,惟1907年於滬上與鄧實、蔡守、黃節結為金石書畫之友,深得眾人賞識,屢索佳構。並由此往後數十年中,陸續結識鄧爾雅、陳柱尊、張谷雛、黃居素等粵 籍人士,或為師徒,或為知交,或為其藝術忠實數十年之追 隨收藏家。他的藝術活動也與粵港頗多互動,除多個藝術團體之建立參與外,還曾數次赴粵講堂,其中1928、1935年兩次來港,對此地藝術界影響甚大。賓翁對粵籍友人索畫從來用心對待,“筆筆皆求不弱,方合古意,流傳永久”,故粵地、尤其是香港所見賓翁畫作,由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多為各個時期精品,正是畫家“不欲草草以報知音”之明證。
南華體育會是當時南中國最大體育機關,在香港各界皆極富 影響力。1926年1月,蔡建庸新當選為主席。蔡氏以“分隊”之形式徵求會員,別創一格,1925年3月《華字日報》即有報導“共分十六隊”之謂,蔡氏本人為十六隊隊長之一。凡選得入隊者,皆香港當時之殷商巨賈、社會健將,故將南華體育會之事業在香港進行得甚有生色。鄧爾雅篆書一聯跋語所言即是此事:蔡氏以一會主席,徵求會員最為勤力且見成效,在1925、 1926兩年度分得冠、亞軍之殊榮,亦可窺見蔡氏當時在香港社會中之影響力。
此四屏畫叢樹稠綠之春,松陰寂寂之夏,紅葉漁艇之秋,與枯木如睡之冬,四季主題全由近景植被點題而出,若論用筆,則可見披麻,可見米家,可見玄宰,又不全然,乃是賓翁作畫重筆墨趣味,故無論其寫生、臨古,或創作之作,皆一任以自家筆墨寫就,別成風格。畫面佈白錯綜其位,運筆多姿變化,四屏一堂,分明融洽,剛勁婀娜,筆墨精良,可堪玩味,正是賓翁當時作畫所力求畫法“不在位置而重在筆,不求修飾而貴於意”之正途。《夏山圖》一屏近景畫六角涼亭,更有持扇高 士,憑欄而望,是他作品之極少見的描寫細微之致。
賓翁畫中題詩分別錄董其昌、明汪珂玉《珊瑚網》,以及文徵明題畫詩。好友蔡守與鄧爾雅則作詩以跋,且穿插賓翁近況其中,如蔡守所言“想是貴池新買宅,揮豪皴遦破礬頭”似指黃賓虹1924年秋避軍閥之亂,攜家人居住貴池數月,流連當地風景,竟動購屋遯居之思;而鄧氏之句“六七月交汗如雨,展圖忽地暑全移”則將初觀此畫的印象生動寫出。
黃賓虹雖與廣東、香港無地緣關係,但觀其一生藝途,卻以粵籍藝術家、收藏家與其往來最多,對其支持最持久。賓虹畫作曲高和寡,難入時人之眼,惟1907年於滬上與鄧實、蔡守、黃節結為金石書畫之友,深得眾人賞識,屢索佳構。並由此往後數十年中,陸續結識鄧爾雅、陳柱尊、張谷雛、黃居素等粵 籍人士,或為師徒,或為知交,或為其藝術忠實數十年之追 隨收藏家。他的藝術活動也與粵港頗多互動,除多個藝術團體之建立參與外,還曾數次赴粵講堂,其中1928、1935年兩次來港,對此地藝術界影響甚大。賓翁對粵籍友人索畫從來用心對待,“筆筆皆求不弱,方合古意,流傳永久”,故粵地、尤其是香港所見賓翁畫作,由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多為各個時期精品,正是畫家“不欲草草以報知音”之明證。
南華體育會是當時南中國最大體育機關,在香港各界皆極富 影響力。1926年1月,蔡建庸新當選為主席。蔡氏以“分隊”之形式徵求會員,別創一格,1925年3月《華字日報》即有報導“共分十六隊”之謂,蔡氏本人為十六隊隊長之一。凡選得入隊者,皆香港當時之殷商巨賈、社會健將,故將南華體育會之事業在香港進行得甚有生色。鄧爾雅篆書一聯跋語所言即是此事:蔡氏以一會主席,徵求會員最為勤力且見成效,在1925、 1926兩年度分得冠、亞軍之殊榮,亦可窺見蔡氏當時在香港社會中之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