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 FENGMIAN (1900-1991)
新加坡重要私人珍藏 (LOTS 1095-1098)
林風眠

戲曲人物

細節
林風眠
戲曲人物
設色紙本 鏡框 
70.8 x 66.8 cm. (27 7⁄8 x 26 1⁄4 in.)
來源
香港太古佳士得,中國十九二十世紀繪畫,1993年3月22日,編號315。
出版
《林風眠畫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圖版22。
《現代美術家畫論·作品·生平:林風眠》,學林出版社,上海,1988年3月,圖版101.
更多詳情
林風眠自四十年代後期開始對京劇產生興趣,寓居上海後更是經常看戲。他讚歎京劇所傳達的形式美:“難為他們這千百年中歷練出來的精彩……如戰舞的姿態、幾何式的步法、塗繪的顏色。”這與他所崇尚的現代主義藝術精神不謀而合,遂逐漸成為畫家鍾意的畫題。
依照本幅左下角隱隱閃爍的蓮燈形象,可知題材取自畫 家最為熱衷表現的京劇《寶蓮燈》。有別於常見的雙仕女佈局,本作於四尺畫面中呈現三位人物,於同類題材中所見較少。畫面前景兩仕女姿態相對,色彩青褐呼應,唯仕女持劍,使得人物動勢偏向右側。畫面左側繪持蓮燈仕女半傾,則平衡了這種動勢,使得畫面平衡而避免單調,形成戲劇性的協調感。
林風眠住在上海時,畫室只有一盞黃燈,藝術家經常在 夜深人靜的時候作畫,他習慣將白紙包在燈泡外減弱光線,在幽暗的燈光下創作與描繪景物,而造成作品中特有的逆光現象。《戲曲人物》的光源來自于主角後方,隱隱閃爍的橘黃色如同火光一般映襯出三仕女,在突顯主題的同時增加了畫面的空間深度。在人物形體的塑造上,他在宣紙上大量應用水粉,生宣紙的滲透性使墨色與不透明的水粉產生不同的層次感,表現出光色的豐富與變幻,產生了如同立體主義油畫一般的厚重感與塊面感。由此,京劇這一傳統的藝術,從動態舞步走入靜態畫面,成為林風眠現代主義實踐中影響最為深遠的畫題之一。

榮譽呈獻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Vice President, Head of Department, Chinese Paintings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