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秋山瑞靄》寫於1968年,經過近十年的不斷錘煉,張大千對材料和技法的變革走入成熟期,潑墨潑彩更加得心應手。畫面左側以濃重石青石綠描繪山體植被,近景幾乎完全籠罩在翠綠之中。遠景以石青寫遠山,輔以筆墨勾勒,表現出煙雨淋漓之感。最巧妙是一襲煙嵐,沿著山谷蔓延開來,表現手法極為細膩。富有戲劇性的對比,畫面右側頓顯開闊舒朗,大千以粗筆勾勒延續山勢,筆勢肆意徜徉。畫家將較淡的色彩噴灑在白色紙張上,創造出煙雲靄靆,似舞非雪的神奇效果,完全突破了傳統藩籬,亦令人聯想到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傑克遜·波洛克(1912-1956)的作品。
作品完成之後,隨即入選大千於1968年舉辦的大型全國巡迴展。大千六十年代雖主要居住巴西八德園,然已經開始放眼世界藝術舞台的中心:美國。1967年夏天,兩場重要的展覽分別於斯坦福大學藝術博物館和商業性質的Laky畫廊舉辦,張大千於美國藝壇初試鋒芒。時至1968年,經過多次區域性展覽的介紹,大千認為登上全美舞台的時機已到,此年“張大千近作展”正式登場,於紐約、芝加哥、波士頓三地畫廊巡迴展出。本幅作品應為此次展覽特別繪製,其極富抽象的風格或許在大千眼中更為符合美國觀眾的品味,也更適合國際舞台。作品只於左下署“爰翁”二字,鈐二印,以極簡方式盡量符合西人傳統,避免影響畫面。1970年,應華盛頓史密森博物館之邀,王濟遠協同張大千籌辦“現代華筆作品巡迴展”,二人各揀選作品十五件,於該館及全美各大博物館巡展,本幅亦位列其中,展覽以介紹中國現代筆墨為宗旨,宣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光氣”,張大千連續兩次將此作選入全美巡迴展,顯示了作品於畫家心中的分量,更無疑是這位中國畫家登上世界舞台的宣言。
作品完成之後,隨即入選大千於1968年舉辦的大型全國巡迴展。大千六十年代雖主要居住巴西八德園,然已經開始放眼世界藝術舞台的中心:美國。1967年夏天,兩場重要的展覽分別於斯坦福大學藝術博物館和商業性質的Laky畫廊舉辦,張大千於美國藝壇初試鋒芒。時至1968年,經過多次區域性展覽的介紹,大千認為登上全美舞台的時機已到,此年“張大千近作展”正式登場,於紐約、芝加哥、波士頓三地畫廊巡迴展出。本幅作品應為此次展覽特別繪製,其極富抽象的風格或許在大千眼中更為符合美國觀眾的品味,也更適合國際舞台。作品只於左下署“爰翁”二字,鈐二印,以極簡方式盡量符合西人傳統,避免影響畫面。1970年,應華盛頓史密森博物館之邀,王濟遠協同張大千籌辦“現代華筆作品巡迴展”,二人各揀選作品十五件,於該館及全美各大博物館巡展,本幅亦位列其中,展覽以介紹中國現代筆墨為宗旨,宣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光氣”,張大千連續兩次將此作選入全美巡迴展,顯示了作品於畫家心中的分量,更無疑是這位中國畫家登上世界舞台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