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87年6月,吳冠中作為中國畫家代表赴印度舉辦《中國當代油畫展》,並在印度寫生。此行中他先後參訪了當地美術館、博物館,以及著名的泰姬陵,在回程中偶遇羊群阻道,頓時被這異域風情所感動,之後創作了此幅作品,畫家回憶到:
“為了看泰姬陵,我坐沒有空調的出租車,在四十二度高溫的室外整整活動了十二個小時。歸途中,車幾度被羊群阻道,白色的羊群如洪流,一直連接到天際的白雲。公路左右往往只是黃灰色的沙漠,類似新疆的戈壁灘,荒漠中的白色洪流主宰了宇宙大地。幾個牧羊人也穿著白色的短衣,調和了羊群之色,只露出紫褐色的堅硬活躍的臂膀,頭上都裹著大堆深紅色的包頭巾,白茫茫洪流中的這幾點紅實在太引人注目了。我感到無名的激動,是緣於萬白叢中幾點紅的對照之美?是緣於高溫中人的頑強的抗力?我墜入驚喜、欣賞與崇敬之複雜情緒中,竟忘了打開攝影機,因今天在泰姬陵,我根本想不起要攝影。回到旅店後,夜深不眠,在暗暗的燈光下用速寫本勾勒了回憶中的景象,但僅是浮光掠影而已!”
此收藏以一組橫跨七十至八十年代之吳冠中紙上作品引人注目,題材豐富,精彩紛呈。七十年代後期,政治氣氛解凍,吳冠中全情投入到寫生、創作、展覽等藝術活動中,天南地北的風土人情,漸次躍上紙面,給他帶來全新的藝術生命。水粉寫生作品《龍鬚島》(編號1077)乃畫家1976年春帶領工藝美院學生赴山東寫生所得。龍鬚島位於山東威海榮成,膠東半島最東端,畫家受海島風景及漁民生活啟發,創作多幅油畫、水墨及速寫作品。吳冠中自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嘗試水墨創作,及至八十年代,重心基本轉移至國畫。《稻田》(編號1078)雖未署年款,但可見同構圖之紙上素描作品創作於1984年,乃畫家至四川寫生之成果結晶,後來依四川稻田為題材的作品產出甚豐,可見畫家對這一題材之喜愛。《憶印度牧羊人》(編號1079)乃畫家生涯中極少見之題材,亦是畫家赴印度參觀寫生所得,畫家以極精煉之墨彩捕捉記憶中之畫面,顯示了高超的提煉概括能力,亦透露出畫家面向國際的視野。八十年代開啟,日本、香港先後成為吳冠中展覽的舉辦地。尤其是香港,作為中西交匯的樞紐,在吳冠中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85年,吳冠中時隔近四十年再度踏足香港,四年後1989年,香港萬玉堂畫廊舉辦「吳冠中 ─ 萬紫千紅」畫展,大批觀眾於清晨已在展覽場外守候,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小村》及《渡口》(編號1080-1081)正是北美藏家自此展覽中購得。在吳冠中這位中國畫家走向世界舞台的道路上,得到諸如本收藏之西方藏家之青睞,從此走入世界觀眾的視野中,可謂是中西交流的一段畫緣。如今藏家將作品再次呈現於今日之觀眾眼前,不論花落誰家,都是畫緣再續,正如畫家所言:同心願者,無別離。
“為了看泰姬陵,我坐沒有空調的出租車,在四十二度高溫的室外整整活動了十二個小時。歸途中,車幾度被羊群阻道,白色的羊群如洪流,一直連接到天際的白雲。公路左右往往只是黃灰色的沙漠,類似新疆的戈壁灘,荒漠中的白色洪流主宰了宇宙大地。幾個牧羊人也穿著白色的短衣,調和了羊群之色,只露出紫褐色的堅硬活躍的臂膀,頭上都裹著大堆深紅色的包頭巾,白茫茫洪流中的這幾點紅實在太引人注目了。我感到無名的激動,是緣於萬白叢中幾點紅的對照之美?是緣於高溫中人的頑強的抗力?我墜入驚喜、欣賞與崇敬之複雜情緒中,竟忘了打開攝影機,因今天在泰姬陵,我根本想不起要攝影。回到旅店後,夜深不眠,在暗暗的燈光下用速寫本勾勒了回憶中的景象,但僅是浮光掠影而已!”
此收藏以一組橫跨七十至八十年代之吳冠中紙上作品引人注目,題材豐富,精彩紛呈。七十年代後期,政治氣氛解凍,吳冠中全情投入到寫生、創作、展覽等藝術活動中,天南地北的風土人情,漸次躍上紙面,給他帶來全新的藝術生命。水粉寫生作品《龍鬚島》(編號1077)乃畫家1976年春帶領工藝美院學生赴山東寫生所得。龍鬚島位於山東威海榮成,膠東半島最東端,畫家受海島風景及漁民生活啟發,創作多幅油畫、水墨及速寫作品。吳冠中自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嘗試水墨創作,及至八十年代,重心基本轉移至國畫。《稻田》(編號1078)雖未署年款,但可見同構圖之紙上素描作品創作於1984年,乃畫家至四川寫生之成果結晶,後來依四川稻田為題材的作品產出甚豐,可見畫家對這一題材之喜愛。《憶印度牧羊人》(編號1079)乃畫家生涯中極少見之題材,亦是畫家赴印度參觀寫生所得,畫家以極精煉之墨彩捕捉記憶中之畫面,顯示了高超的提煉概括能力,亦透露出畫家面向國際的視野。八十年代開啟,日本、香港先後成為吳冠中展覽的舉辦地。尤其是香港,作為中西交匯的樞紐,在吳冠中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85年,吳冠中時隔近四十年再度踏足香港,四年後1989年,香港萬玉堂畫廊舉辦「吳冠中 ─ 萬紫千紅」畫展,大批觀眾於清晨已在展覽場外守候,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小村》及《渡口》(編號1080-1081)正是北美藏家自此展覽中購得。在吳冠中這位中國畫家走向世界舞台的道路上,得到諸如本收藏之西方藏家之青睞,從此走入世界觀眾的視野中,可謂是中西交流的一段畫緣。如今藏家將作品再次呈現於今日之觀眾眼前,不論花落誰家,都是畫緣再續,正如畫家所言:同心願者,無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