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PHO (1907-2001)
LE PHO (1907-2001)
LE PHO (1907-2001)
2 更多
黎譜 (1907-2001)

女子與玫瑰

細節
黎譜
黎譜 (1907-2001)
女子與玫瑰
水墨 水粉 絹布 裱於紙本

61 x 42 cm. (24 x 16 1/2 in.)
約1940年作
款識︰黎譜 Le pho(左上);La femme aux rosiers(畫背)
藝術家鈐印一枚
來源
2010年11月29日 香港 佳士得 編號1580
英國 私人收藏(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榮譽呈獻

Emmanuelle Chan
Emmanuelle Chan 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Specialist, Head of Day and Online Sales

拍品專文

黎譜《女子與玫瑰》
約1940年作
一份無以倫比的甜蜜

這幅大尺寸的絹畫以水粉、水墨敷染勾勒,展現出極致柔和細膩的肌理,可堪畫家巔峰時期精湛技法之典範佳構。

其畫如其人,每每落筆,典雅熠爚,罕見於同儕。

有賴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越南「自力文團」發起的解放運動之精神的鼓舞,畫中描繪的一位容貌精緻的女性,流露出專注、淡然的自信。彼時,很多河內美術學院的學生、及畢業生都曾投身於此,包括阮嘉治、阮吉祥(現代奧黛的設計者),和黎譜。

該作中沉鬱的紫色奧黛、精細修染的弦月眉、口紅及低調簡素的妝容,無不顯露這位優雅的年輕女子擺脫儒教禮制束縛後的從容自在。這正是黎譜一貫挑戰的禮教世界的寫照。然而,官宦家族的背景使其深知,藝術家在如此森嚴僵化的社會及心理秩序中,並無立足之地;唯有顛覆才能賦予藝術新的權力。不斷質疑現狀摒絕教條主義這些都是他早期藝術創作的宗旨

黎譜於1931至1932年在巴黎第一次短暫逗留後,找到了嚮往已久的自由。1937年,他定居巴黎。期間,畫家創作了這幅《女子與玫瑰》。

畫中少女左手輕拈絲巾,露出脖頸;肢體微微前傾,若有所思。身前倚一道疏鬆竹籬,將其與觀者隔開;背景兩側垂下的幔帳,括住一彎剪影。刻意拉長的人物軀幹與臉龐,暗合黎譜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期的獨特風格。作品背面則飽含深情地寫下該作的標題。黎譜著力精心描繪的這叢玫瑰,瑩白剔透;或展瓣吐萼,或含苞搖曳。他知道在法國,白玫瑰是純潔、典雅的象徵,正如畫中的少女。而黎譜擇玫瑰入畫可謂意味深長:即便在阮攸(1765-1820年)撰寫的《金雲翹傳》,及其三千多首韻詩中都未曾提及的玫瑰,與越南本土盛產的菊花、蘭花、蓮花、晚香玉、杏花、桃花、石榴花相迥異,是殖民時期進口到越南的品種。畫家假此隱喻自己選擇的第二故鄉,並以此致敬他於1932年在德國科隆瓦爾拉夫-裡夏茨博物館曾觀賞的史蒂芬·洛克納(約1410-1451年)所作《玫瑰叢中的聖母》。

一道粗糲的竹柵,一叢縹緲迷蒙的玫瑰,簇擁在這位衣著摩登的少女周身,襯托其獨特的靜謐之美。該作含蓄地將黎譜慣於描繪的所有主題一一呈現,以其刻意選擇的比平時更輕柔的水粉顏料,為這幅無以倫比的非凡之作罩上一層空靈的氛圍。而人物面若敷粉、膚如凝脂的半透明質感在黎譜的作品中亦屬罕見。

這一抹不可思議的溫柔與典雅,正是畫家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讓•弗朗索瓦•于貝爾
越南藝術高級專家

更多來自 二十世紀藝術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