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爬上桂林疊彩山,秀麗江山盡收眼底,看山前,看山後,層次分明,卻亦朦朧。大山懷抱人家村落,藏鮮艷色塊于黑壓壓深谷中,景色宜人,風光如畫。」——吴冠中
吳冠中畫桂林山水,七十年代成一組,九十年代成一組。前者重寫生,畫面構建複雜,景物繪寫詳細;後者則重氣韻,構圖化繁為簡,並調整色彩。藝術家曾自我評價道:「我一味想捕獲全豹,便前、後、左、右,山上山下采各種視角形象建構畫面,兩日之工專心於構建、繪寫,但歸來審視成果,不盡人意,那是七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明悟畫面過於囉嗦,破壞了整體腔調,於是重施刀筆,調整色彩,在減法中經營畫面,居然再現了二十年前所探尋的桂林江山」 (《畫外話 吳冠中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99年,第31頁)。據《吳冠中全集》,九十年代以「桂林」為題材的油畫儘有四幅,數量極為珍罕。而作於1991年的本作《桂林》亦是整個系列中空間感最強、筆法最為多變、完成度最高的作品之一。
吳冠中早年在杭州美院隨潘天壽學習國畫,但自從1946年留學法國後便專注油彩創作,直到1974年才重拾筆墨,將水墨與油彩並重。直到《桂林》創作之時,他已在兩種媒材之間穿行十七載,汲取東西方美之精粹,並於本作融會貫通。他選取山水手卷中常見的平遠視角,群山由遠及近延伸入江面,空間深邃。另一方面,他選取方形畫布進行創作,並採對角線構圖,使作品充滿現代感。
畫近山時,吳冠中以塊狀筆觸砌出山體,使人聯想到塞尚晚期的《聖維克多山》系列。然而他的筆刷較之塞尚更寬,顏料也更為油潤,塞尚畫中的粗糲質感被一種淋漓水汽所取代,正如岩石被山嵐拂過一般。而到縹緲空靈之處——如雲霧中的遠山或江面上的倒影——近觀可见其中筆觸不乏點、染、皴等國畫筆法,使畫作充滿悠長恬淡的水墨韻味。
吳冠中與桂林的不解之緣始於1972年。當時吳冠中正與妻子前往貴陽探望岳母,途經桂林便因其風光美景流連忘返,停留在陽朔山寫生數日。之後數年又兩次回到桂林采風創作。冠絕天下的桂林山水由此成爲吳冠中的重要畫題,以不同媒材,形式與風格出現于藝術家不同階段的作品中,成為持續二十餘載的宏大系列。而本作中,吳冠中在尺幅之間舉重若輕地將峻峰、青江、民居巧妙匯于一隅。畫面豐富卻不冗雜,意境秀美而又靈動,當屬藝術家一生風景繪畫中的巔峰傑作。
清麗的灕江山水環繞之下,色彩斑斕的房屋如寶石般錯落鑲嵌在群山之中—翡翠青、硃砂紅、瑪瑙黑、軟玉黃廣西民居本以灰白或木色為主,但藝術家在此選擇創造性地施以明快色彩,與周遭山巒形成鮮明反差,是以小塊面襯托大塊面,更是以凡世百態襯托天地山河。吳冠中在此實現了永恆感與流動感的平衡,呈獻一幅人文與自然相融相生的世外桃源之境。
吳冠中畫桂林山水,七十年代成一組,九十年代成一組。前者重寫生,畫面構建複雜,景物繪寫詳細;後者則重氣韻,構圖化繁為簡,並調整色彩。藝術家曾自我評價道:「我一味想捕獲全豹,便前、後、左、右,山上山下采各種視角形象建構畫面,兩日之工專心於構建、繪寫,但歸來審視成果,不盡人意,那是七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明悟畫面過於囉嗦,破壞了整體腔調,於是重施刀筆,調整色彩,在減法中經營畫面,居然再現了二十年前所探尋的桂林江山」 (《畫外話 吳冠中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99年,第31頁)。據《吳冠中全集》,九十年代以「桂林」為題材的油畫儘有四幅,數量極為珍罕。而作於1991年的本作《桂林》亦是整個系列中空間感最強、筆法最為多變、完成度最高的作品之一。
吳冠中早年在杭州美院隨潘天壽學習國畫,但自從1946年留學法國後便專注油彩創作,直到1974年才重拾筆墨,將水墨與油彩並重。直到《桂林》創作之時,他已在兩種媒材之間穿行十七載,汲取東西方美之精粹,並於本作融會貫通。他選取山水手卷中常見的平遠視角,群山由遠及近延伸入江面,空間深邃。另一方面,他選取方形畫布進行創作,並採對角線構圖,使作品充滿現代感。
畫近山時,吳冠中以塊狀筆觸砌出山體,使人聯想到塞尚晚期的《聖維克多山》系列。然而他的筆刷較之塞尚更寬,顏料也更為油潤,塞尚畫中的粗糲質感被一種淋漓水汽所取代,正如岩石被山嵐拂過一般。而到縹緲空靈之處——如雲霧中的遠山或江面上的倒影——近觀可见其中筆觸不乏點、染、皴等國畫筆法,使畫作充滿悠長恬淡的水墨韻味。
吳冠中與桂林的不解之緣始於1972年。當時吳冠中正與妻子前往貴陽探望岳母,途經桂林便因其風光美景流連忘返,停留在陽朔山寫生數日。之後數年又兩次回到桂林采風創作。冠絕天下的桂林山水由此成爲吳冠中的重要畫題,以不同媒材,形式與風格出現于藝術家不同階段的作品中,成為持續二十餘載的宏大系列。而本作中,吳冠中在尺幅之間舉重若輕地將峻峰、青江、民居巧妙匯于一隅。畫面豐富卻不冗雜,意境秀美而又靈動,當屬藝術家一生風景繪畫中的巔峰傑作。
清麗的灕江山水環繞之下,色彩斑斕的房屋如寶石般錯落鑲嵌在群山之中—翡翠青、硃砂紅、瑪瑙黑、軟玉黃廣西民居本以灰白或木色為主,但藝術家在此選擇創造性地施以明快色彩,與周遭山巒形成鮮明反差,是以小塊面襯托大塊面,更是以凡世百態襯托天地山河。吳冠中在此實現了永恆感與流動感的平衡,呈獻一幅人文與自然相融相生的世外桃源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