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FANDI (1907-1990)
AFFANDI (1907-1990)
AFFANDI (1907-1990)
2 更多
亞洲重要珍藏
阿凡迪 (1907-1990)

自畫像

細節
阿凡迪
阿凡迪 (1907-1990)
自畫像
油彩 畫布
130 x 100 cm. (51 1/8 x 39 3/8 in.)
1965年作
款識:藝術家花押 1965(右下); 畫廊標籤(畫背)
來源
1997年 雅加達 Edwin畫廊
亞洲 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畫廊)
出版
2007年《Affandi 第1卷》Sardjana Sumichan著 雅加達 Bina Listari Budaya 基金會與新加坡藝術博物館 ( 圖版,第31圖,第106頁)
2007年《想像中的阿凡迪》展覽圖錄 雅加達 國家檔案館 Semarang畫廊與雅加達美國運通銀行 (圖版,第37頁)
《 阿凡迪 Dalam Kenangan》Irsan Suryadji 雅加達 Musee d’irsan出版 (圖版,第21-22頁)
展覽
2007年6月7日-6月14日「想像中的阿凡迪」雅加達 國家檔案館 Semarang畫廊與雅加達美國運通銀行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Senior Vice President, Deputy Head of Department

拍品專文

卓犖非凡的印尼藝術巨擘——阿凡迪,以其鬱勃狂縱的筆觸與“將顏料直接從錫管擠出在畫布塗抹”的特殊技法蜚聲畫壇。這在本次佳士得香港秋拍呈獻的這幅「自畫像」中尤為明顯。更為難得的是,該作狀態近乎完美,且是第一次現身拍賣市場。

阿凡迪把自畫像當做一扇通往靈魂的心靈之窗。線條背後的動感,與圖像中的扭曲、糾纏,仿若倫勃朗和法蘭西斯·培根的自畫像。已故印尼社會學家、作家奧馬爾·卡亞姆曾評論:「看到一位畫家如此孜孜不倦地、一次又一次地畫自己,真是令人驚訝。在每一幅自畫像中,都能感到畫家在不懈地找尋某種東西、亦或是某種意義,似乎他根本不認識畫中的自己。」

自畫像是阿凡迪作品中最為重要的主題;且另有幾處特點使這幅作品頗為與眾不同。首先,該作著重聚焦於“臉部”特寫,使其面部幾乎填滿整張畫布。與其他大多數拍賣落槌的自畫像不同,其面貌特徵稍欠扭曲,輪廓幾近優美。且沒有採用更常見的正面造型,畫中面龐以古典、優雅的角度,微微側傾;垂眸凝視向畫外,仿若阿凡迪本人正與觀者展開一場邂逅。該作不僅彰顯出畫家強烈的個人風格,更蘊含其造詣精髓之細節要素。

眾所周知,阿凡迪是一位倚重精神感受的畫家;因此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對自畫像主題的反復描摹,並非是藝術家對自我的沉迷,而是對其棲居的物質世界所映射的一種直抵生命本質的視覺冥思。

已故美國經濟學家、印尼時任總統蘇加諾的法律顧問約瑟夫·博爾金,於2011年委託佳士得拍賣行出售了一幅阿凡迪的「自畫像」。他在印尼之行中,曾與阿凡迪進行了愉快的會面,這讓其對這位藝術家充滿欽慕。回到美國後,約瑟夫與家人特別提及這段邂逅,甚至興奮地告訴他們,他「遇到了下一個梵高!」(據考,梵高在1886至1889年的短短三年間,共創作了三十幅自畫像)。

這位巨擘無疑是當之無愧的印尼「重要現代派先鋒藝術家」。他有意識地擺脫了荷蘭殖民影響下的「美哉印地」風格——最初是荷蘭人對美麗的東印度群島的稱呼,描繪一個看似「動盪不安」的印尼島國中虛假的美麗與和平。阿凡迪選擇刻畫他覺得真切的東西——樸素但真實。

「當我作畫的時候,總想和描繪的事物融為一體;漸漸地迷失了自我;然後,有一種感覺襲來,仿佛我即將與什麼東西抗爭。」——阿凡迪

六十年代標誌著阿凡迪藝術生涯的一個成熟階段,主要受到遊歷旅行的影響,從而激發他形成最終的個人風格。1949年,阿凡迪獲得由印度政府頒發的獎學金,赴聖蒂尼克坦國際大學(印度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創辦的藝術學院)深造。藝術家徐悲鴻亦曾於1939至1940年就讀於該校。

完成學業後,阿凡迪參與了數次重要展覽,其中包括聖保羅雙年展(1953年)和威尼斯雙年展(1964年)。其他著名的博物館特展包括以下:雅加達印尼國家美術館舉辦的阿凡迪大型個展「自然、空間、人類」(2020年);新加坡美術館舉辦的「東南亞繪畫:視野與魅力」(2000年);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舉辦的「現代派藝術家阿凡迪」(1999年);新加坡美術館舉辦的「館藏系列:想像自我」(1998-1999年)。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