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題詞中說得很清楚,這幅畫的構圖是運用傳統‘以大觀小法’,也就是減弱遠近透視大小差別,人為地擴展境界。如果真的站在江邊,則看不到這麼多,這麼遠,船也難以這麼清楚。”
一引自萬青力著 《李可染的世界》
桂林山水乃李可染筆下重要題材,而灕江風景又是其中最關鍵的靈感源泉。李可染一生鍾愛桂林山水,在他的畫室中,曾長期懸掛《灕江天下景》自賞。李可染曾多次赴桂林,第一次是在1959年春,李可染與畫家顏地赴桂林、陽朔寫生。1962年,再次帶學生赴桂林寫生。本幅寫自1964年北京西山,乃畫家山水轉型期(1954-1965)的末期,標誌著李家山水至臻成熟。畫中群山序列,參差交錯,隨水道曲折迂回,層層推進,遠近關係分明。山體以濃墨寫成,石青相配,塊面厚實穩重,但色彩清麗,肌理清晰;山緣入水處以淡墨染出倒影,漸次過渡,平衡了畫面厚重的體積感,取得視覺上協調的效果。畫中積墨法運用熟練,然渾厚中不失松透,整體呈現清麗秀潤的特色,畫面亦較常見作品尺幅更巨,可謂是此一題材中的佳構。
一引自萬青力著 《李可染的世界》
桂林山水乃李可染筆下重要題材,而灕江風景又是其中最關鍵的靈感源泉。李可染一生鍾愛桂林山水,在他的畫室中,曾長期懸掛《灕江天下景》自賞。李可染曾多次赴桂林,第一次是在1959年春,李可染與畫家顏地赴桂林、陽朔寫生。1962年,再次帶學生赴桂林寫生。本幅寫自1964年北京西山,乃畫家山水轉型期(1954-1965)的末期,標誌著李家山水至臻成熟。畫中群山序列,參差交錯,隨水道曲折迂回,層層推進,遠近關係分明。山體以濃墨寫成,石青相配,塊面厚實穩重,但色彩清麗,肌理清晰;山緣入水處以淡墨染出倒影,漸次過渡,平衡了畫面厚重的體積感,取得視覺上協調的效果。畫中積墨法運用熟練,然渾厚中不失松透,整體呈現清麗秀潤的特色,畫面亦較常見作品尺幅更巨,可謂是此一題材中的佳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