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jpg?w=1)
.jpg?w=1)
英國私人收藏(編號1159)
林風眠
戲曲人物:寶蓮燈
細節
林風眠
戲曲人物:寶蓮燈
油彩畫布 鏡框
64 x 89 cm. (25 ¼ x 35 in.)
款識:林風眠。
戲曲人物:寶蓮燈
油彩畫布 鏡框
64 x 89 cm. (25 ¼ x 35 in.)
款識:林風眠。
來源
現藏家John Molloy先生於1962年上海直接得自畫家本人。
更多詳情
約翰.莫洛伊(John Molloy)1938年出生於英國唐卡斯特。1954年自唐卡斯特文法學校畢業,隨後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翌年於英國外交部擔任文職工作。1957年,莫洛伊於英國皇家空軍服役。在軍中服役期間,他研習漢語,並於1958年4月至1959年1月派駐香港小西灣基地。
退伍後,莫洛伊續回倫敦外交部工作,1959年4月隨即被委派到英國駐科威特大使館,直至1960年9月,隨後調派中國。莫洛伊於1960年12月抵達北京,後於1961年4月在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擔任英國副領事,直至1963年4月,再被轉調德國杜塞爾多夫。
旅居上海時間,莫洛伊與林風眠好友鄭念(1915-2009)結識。鄭氏出生於北京名門世家,先就讀燕京大學,後留學於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日後寫出了享譽海外的名作《上海生死劫》。其夫鄭康琪在1949年後出任英國殼牌石油公司上海辦事處的總經理,1957年離世後,鄭念繼其夫到石油公司擔任顧問一職。莫洛伊在滬期間,常邀鄭氏作客晚宴。一次偶然,鄭氏邀莫洛伊到其家赴宴。莫洛伊當晚看見懸掛在飯廳牆上的林風眠畫作,饒有興趣。鄭氏見狀便問其意願,並為他安排於1962年夏拜訪林氏。
在預定的拜訪當天,莫洛伊駕車接送鄭氏一同前往林風眠住處。莫洛伊回憶道︰“他十分好客,席間清茶淡話。我們的談話,大多圍繞他作為藝術家的生活及工作。我得知政府將其畫作銷售到香港賺取外匯,相應地為他提供繪畫材料。另外,我認識的一些居滬外藉人士,尤其是當時任殼牌石油公司的兩位經理,他們到外地出差或假期時也會為林氏添置畫具。談了大約一個小時,臨近結束時,林氏邀我們二人到他的工作室。工作室全是已完成及正在創作的作品。我尤愛他的一幅畫作,亦即是次拍品,他向我娓娓道來畫面上的構圖。不得不說,他實在說得一口流利英語。他見我如此鍾愛該作,於是慷慨送贈。那時這件作品仍只是被捲成捆的畫布。”
1963年4月,莫洛伊攜著這幅林風眠畫作離開上海,陪伴他到職非洲的利比亞,一直至1969年10月回到英國家鄉,珍藏至今。
林風眠1951年離開杭州移居上海,直至文革之前,在這裡度過十餘年平靜時光。在老友關良影響下,林風眠這段時期看了不少各種戲劇,19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期,他創作一系列以空白為背景的戲劇題材作品,如《楊門女將》、《白蛇傳》、《霸王別姬》、《連環套》等,本幅《寶蓮燈》是這個系列中尺幅較大的作品。
林風眠筆下的《寶蓮燈》常常表現兩位甚至更多女性,該劇中的主要兩位女性角色:劈山救母沉香的生母三聖母與凡間養母,在戲劇中從未同時出現,藝術家卻將她們、甚至更多虛構的女性同置一框,其實是藉由這一主題表現與象徵最真摯純淨、富有犧牲精神的母愛。空白的畫布如同中國戲劇舞台幾近空白的佈景,將觀眾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劇中人物,本幅呈現的也許是二郎神得知三聖母與凡人劉彥昌欲締良緣,前來橫加干涉,被聖母用寶蓮燈逼退的場景,所有人物的服飾或紅或藍或綠,都用深色調,鮮艷亮眼的黃色以跳躍的線條或者不大的色塊跳躍在深色之間,兩位女性白皙的面龐是全畫的高光,橢圓的造型與表現男性的直線形成強烈對比,二郎神及其隨從的凶神惡煞更將女性沉靜堅定無所畏懼的神情襯托無遺。
如果說林風眠好友關良畫戲在意的是簡潔傳神,林風眠在戲畫中則更醉心於如何用形式疊加的方式達到時間與空間的連續感,他每次看戲都帶著速寫本,快速記下人物扮相以及服裝道具,細節的表現絕不是生硬的編造,而是依據現實的抽象化、符號化,令傳統藝術的表達與西方現代藝術找到共通與交匯,這也是林風眠這個系列戲劇題材創作得到當時旅居滬上的歐美人士欣賞與爭相購藏的原因。
退伍後,莫洛伊續回倫敦外交部工作,1959年4月隨即被委派到英國駐科威特大使館,直至1960年9月,隨後調派中國。莫洛伊於1960年12月抵達北京,後於1961年4月在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擔任英國副領事,直至1963年4月,再被轉調德國杜塞爾多夫。
旅居上海時間,莫洛伊與林風眠好友鄭念(1915-2009)結識。鄭氏出生於北京名門世家,先就讀燕京大學,後留學於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日後寫出了享譽海外的名作《上海生死劫》。其夫鄭康琪在1949年後出任英國殼牌石油公司上海辦事處的總經理,1957年離世後,鄭念繼其夫到石油公司擔任顧問一職。莫洛伊在滬期間,常邀鄭氏作客晚宴。一次偶然,鄭氏邀莫洛伊到其家赴宴。莫洛伊當晚看見懸掛在飯廳牆上的林風眠畫作,饒有興趣。鄭氏見狀便問其意願,並為他安排於1962年夏拜訪林氏。
在預定的拜訪當天,莫洛伊駕車接送鄭氏一同前往林風眠住處。莫洛伊回憶道︰“他十分好客,席間清茶淡話。我們的談話,大多圍繞他作為藝術家的生活及工作。我得知政府將其畫作銷售到香港賺取外匯,相應地為他提供繪畫材料。另外,我認識的一些居滬外藉人士,尤其是當時任殼牌石油公司的兩位經理,他們到外地出差或假期時也會為林氏添置畫具。談了大約一個小時,臨近結束時,林氏邀我們二人到他的工作室。工作室全是已完成及正在創作的作品。我尤愛他的一幅畫作,亦即是次拍品,他向我娓娓道來畫面上的構圖。不得不說,他實在說得一口流利英語。他見我如此鍾愛該作,於是慷慨送贈。那時這件作品仍只是被捲成捆的畫布。”
1963年4月,莫洛伊攜著這幅林風眠畫作離開上海,陪伴他到職非洲的利比亞,一直至1969年10月回到英國家鄉,珍藏至今。
林風眠1951年離開杭州移居上海,直至文革之前,在這裡度過十餘年平靜時光。在老友關良影響下,林風眠這段時期看了不少各種戲劇,19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期,他創作一系列以空白為背景的戲劇題材作品,如《楊門女將》、《白蛇傳》、《霸王別姬》、《連環套》等,本幅《寶蓮燈》是這個系列中尺幅較大的作品。
林風眠筆下的《寶蓮燈》常常表現兩位甚至更多女性,該劇中的主要兩位女性角色:劈山救母沉香的生母三聖母與凡間養母,在戲劇中從未同時出現,藝術家卻將她們、甚至更多虛構的女性同置一框,其實是藉由這一主題表現與象徵最真摯純淨、富有犧牲精神的母愛。空白的畫布如同中國戲劇舞台幾近空白的佈景,將觀眾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劇中人物,本幅呈現的也許是二郎神得知三聖母與凡人劉彥昌欲締良緣,前來橫加干涉,被聖母用寶蓮燈逼退的場景,所有人物的服飾或紅或藍或綠,都用深色調,鮮艷亮眼的黃色以跳躍的線條或者不大的色塊跳躍在深色之間,兩位女性白皙的面龐是全畫的高光,橢圓的造型與表現男性的直線形成強烈對比,二郎神及其隨從的凶神惡煞更將女性沉靜堅定無所畏懼的神情襯托無遺。
如果說林風眠好友關良畫戲在意的是簡潔傳神,林風眠在戲畫中則更醉心於如何用形式疊加的方式達到時間與空間的連續感,他每次看戲都帶著速寫本,快速記下人物扮相以及服裝道具,細節的表現絕不是生硬的編造,而是依據現實的抽象化、符號化,令傳統藝術的表達與西方現代藝術找到共通與交匯,這也是林風眠這個系列戲劇題材創作得到當時旅居滬上的歐美人士欣賞與爭相購藏的原因。
榮譽呈獻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Vice President, Head of Department, Chinese Pain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