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輾轉各地,於1939年初取道香港抵達星洲,舉辦畫展,籌款支援內地抗戰,成果豐厚。繼而於該年底取道緬甸前往印度,終於是年12月抵達印度國際大學的所在地-聖蒂尼克坦。
聖蒂尼克坦是印度西北部的小鎮,後由泰戈爾創建國際大學於此,成為文化重鎮。張大千、葉淺予均曾到訪此地,稱其為“寂鄉”。小鎮環境清幽,遠離戰火,常年奔波各地的徐悲鴻得以休憩。徐悲鴻以此地為中心,到訪印度恆河兩岸、大吉嶺、喜馬拉雅山等地,參訪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在異域風情下靈感迸發,寫下諸多重要作品。徐悲鴻隨國際大學師生遊覽恆河上拉合爾等地時,曾作《遊印度恆河詩》一首曰:
茂林盡處百千家,極目寒江啼晚鴉。
最愛盈盈東逝水,清名讓與恆河沙。
本幅即是取此詩意之作,應是徐氏遊畢恆河返回國際大學後有感而作。畫中寫左右兩馬,一馬俯首飲水,一馬抬蹄瘙癢,河岸青草依依,舉頭柳葉徐徐,如春風拂面,愜意非常。徐氏擅寫馬,抗戰前後尤以戰馬、奔馬為多,抒憂國激憤之情,而此作中之雙馬盡顯悠然之態,或正是畫家在此世外桃源之心態寫照。畫作尺幅頗巨,類似作品多見於印度時期創作,亦與環境、心境有關。
本幅出自南洋重要私人收藏。徐悲鴻完成印度之旅後,於1941年初攜全新創作返回星洲,繼而於星馬各地展開一系列巡迴畫覽,得到當地華人傾力支持,本幅即是此時期留與此地,數十載後重現公眾,殊為難得。
聖蒂尼克坦是印度西北部的小鎮,後由泰戈爾創建國際大學於此,成為文化重鎮。張大千、葉淺予均曾到訪此地,稱其為“寂鄉”。小鎮環境清幽,遠離戰火,常年奔波各地的徐悲鴻得以休憩。徐悲鴻以此地為中心,到訪印度恆河兩岸、大吉嶺、喜馬拉雅山等地,參訪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在異域風情下靈感迸發,寫下諸多重要作品。徐悲鴻隨國際大學師生遊覽恆河上拉合爾等地時,曾作《遊印度恆河詩》一首曰:
茂林盡處百千家,極目寒江啼晚鴉。
最愛盈盈東逝水,清名讓與恆河沙。
本幅即是取此詩意之作,應是徐氏遊畢恆河返回國際大學後有感而作。畫中寫左右兩馬,一馬俯首飲水,一馬抬蹄瘙癢,河岸青草依依,舉頭柳葉徐徐,如春風拂面,愜意非常。徐氏擅寫馬,抗戰前後尤以戰馬、奔馬為多,抒憂國激憤之情,而此作中之雙馬盡顯悠然之態,或正是畫家在此世外桃源之心態寫照。畫作尺幅頗巨,類似作品多見於印度時期創作,亦與環境、心境有關。
本幅出自南洋重要私人收藏。徐悲鴻完成印度之旅後,於1941年初攜全新創作返回星洲,繼而於星馬各地展開一系列巡迴畫覽,得到當地華人傾力支持,本幅即是此時期留與此地,數十載後重現公眾,殊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