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這幅輕靈超塵之作——《鳥與牡丹》,以題材、風格乃至創作時期而論,均可堪黎譜筆下最為稀見之典範佳構。
黎譜常以女人、孩童、花卉、風景、宗教場景、靜物為主題,偶爾以魚入畫,如Tuan Pham先生收藏的《金魚》。其畢生作品雖參涉各類主題,卻罕見鳥類畫作。在寥寥幾幅中,可舉兩例:1937年繪製的兩隻斑鳩棲息在竹籬上的場景(喬治·瓦爾德瑪,《黎譜》,1970年巴黎),以及《女子與鸚鵡》,作於1938年前後,並於2020年在佳士得香港落槌。
黎譜從未以寫實主義畫家自居。自然,他雖從未對此在其眼中,未曾展現一絲醜陋,且一直不斷給予藝術家靈性的滋養。他對花草頗為偏愛。該作中,柔媚繾綣的花瓣、振翅翹首的翠羽,無不搖曳著稍縱即逝的盈盈生機。于畫家而言,事無常形。所有的美好都譬如曇花一現。而黎譜在其作品中所試圖捕捉的正是這些刹那瞬間。
該作中的牡丹暗含深意。千百年來,作為“花中皇后”,牡丹在中國古代詩人吟誦的不朽辭章中,即是女性、華美堂皇的象徵。
舒展碩大,綠意深沉的葉片佔據著畫面下半部,從左至右蔓衍滋生,將觀者視線牽引至錦簇花團之上飛翔的小鳥。該鳥又被稱作紅頭啄花鳥,主要棲息于印尼蘇拉威西島,越南亦可見;以其婉轉的歌聲聞名。
這只小鳥似是棲駐,亦或振翅欲飛?留下還是離開?這個問題或許也深深觸動了遠離故土,半生漂泊西方的黎譜的內心。
雖然籠統的三個時期劃分(早期、羅曼內、芬尼利)可大致定義黎譜的職業生涯,但依舊很難確切推斷出作品的繪製時間。藝術家並未在作品上署時間,且很多畫作都沒有完整的記錄。他似乎從不在乎具體的日期數字。因此,一些相似標題的展覽名單難免使人混淆。這總令我想起一件關於藝術家和他妻子波萊特的有趣軼事。我們曾在他們位於巴黎沃吉哈赫街的美麗公寓裡,花了數小時討論他的作品都是什麼時期創作的。其中很多年份甚至藝術家自己都不能確定,包括喬治·瓦爾德瑪曾在書中“明確”記錄的那些創作年份。在永無休止的討論中,波萊特總是面帶優雅的微笑,時不時地打斷道「不要問我關於他1945年之前的任何問題,我對此一無所知。」而1945年正是她和丈夫黎譜第一次邂逅的那一年。
然而,通過仔細研究幾個要素,我們或可推測出《鳥與牡丹》的繪製年代。在此時期之前,即1930年代初,黎譜通常不為其作品背景著色;例如,2010年佳士得香港拍賣的《白衣少女》。然而,2022年佳士得香港拍賣的其創作於1936年的《百合花束》,則以淺棕色敷染打底,取柔和的色粉顏料描繪,鈐一枚中號印章並署中文及羅馬字母簽名。《百合花束》與這幅作品有諸多相似之處,也表明它應是在同一年前後創作完成。另有一幅2016年佳士得香港拍賣的其創作於1942年的《牡丹》,則展現了黎譜之後的轉變。該作中,藝術家的繪畫風格有了微妙的調整。他開始使用交叉陰影線並增強了畫面亮度。同時,黎譜開始更多地描繪蓮花,且僅用簡單的羅馬字母署名,不再鈐印章或署中文名。
《鳥與牡丹》亦與黎譜於1934年在北京逗留期間所獲靈感相映照。彼時,他參觀了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以及一些私人收藏,得以細緻品鑒中國古代書畫。
與其他元素相較,黎譜以更為工細精緻的筆法、愈加飽和濃豔的顏色描繪了畫中的小鳥,使其呈現更為風格化的視覺反差。在隨風曳動的花叢間,鳥兒低徊盤旋:它雙翅伸展,兩腿分開,猩紅色的頭部和微啟的雙喙將其勾勒得靈動異常,躍然於畫布之上。黎譜並未刻意美化其外形;他以寫實的筆觸再現了一隻觀者日常可觀可聞的鳥兒,那種人們在現實中難得細緻端詳,轉瞬便飛走不見的小鳥。在他人看來,鳥兒飛走再不復返;但藝術家卻將此視作獲得自由。牡丹行將枯萎,鳥兒也飛走無蹤影,唯有畫作暫存這美好的一瞬。
黎譜明白,懷舊感傷終不可免,但自由才是這塵世間存在的極致追求。展開翅膀,縱意飛翔。畫中兩朵盛放的牡丹和十五枚待開的花苞也無法使其流連。描繪此景時,黎譜已知道自己將身赴歐洲,新的命運正在那裡靜靜等待開啟——那是作為藝術家追尋永恆的宿命。
讓·弗朗索瓦·于貝爾
資深越南藝術專家
黎譜常以女人、孩童、花卉、風景、宗教場景、靜物為主題,偶爾以魚入畫,如Tuan Pham先生收藏的《金魚》。其畢生作品雖參涉各類主題,卻罕見鳥類畫作。在寥寥幾幅中,可舉兩例:1937年繪製的兩隻斑鳩棲息在竹籬上的場景(喬治·瓦爾德瑪,《黎譜》,1970年巴黎),以及《女子與鸚鵡》,作於1938年前後,並於2020年在佳士得香港落槌。
黎譜從未以寫實主義畫家自居。自然,他雖從未對此在其眼中,未曾展現一絲醜陋,且一直不斷給予藝術家靈性的滋養。他對花草頗為偏愛。該作中,柔媚繾綣的花瓣、振翅翹首的翠羽,無不搖曳著稍縱即逝的盈盈生機。于畫家而言,事無常形。所有的美好都譬如曇花一現。而黎譜在其作品中所試圖捕捉的正是這些刹那瞬間。
該作中的牡丹暗含深意。千百年來,作為“花中皇后”,牡丹在中國古代詩人吟誦的不朽辭章中,即是女性、華美堂皇的象徵。
舒展碩大,綠意深沉的葉片佔據著畫面下半部,從左至右蔓衍滋生,將觀者視線牽引至錦簇花團之上飛翔的小鳥。該鳥又被稱作紅頭啄花鳥,主要棲息于印尼蘇拉威西島,越南亦可見;以其婉轉的歌聲聞名。
這只小鳥似是棲駐,亦或振翅欲飛?留下還是離開?這個問題或許也深深觸動了遠離故土,半生漂泊西方的黎譜的內心。
雖然籠統的三個時期劃分(早期、羅曼內、芬尼利)可大致定義黎譜的職業生涯,但依舊很難確切推斷出作品的繪製時間。藝術家並未在作品上署時間,且很多畫作都沒有完整的記錄。他似乎從不在乎具體的日期數字。因此,一些相似標題的展覽名單難免使人混淆。這總令我想起一件關於藝術家和他妻子波萊特的有趣軼事。我們曾在他們位於巴黎沃吉哈赫街的美麗公寓裡,花了數小時討論他的作品都是什麼時期創作的。其中很多年份甚至藝術家自己都不能確定,包括喬治·瓦爾德瑪曾在書中“明確”記錄的那些創作年份。在永無休止的討論中,波萊特總是面帶優雅的微笑,時不時地打斷道「不要問我關於他1945年之前的任何問題,我對此一無所知。」而1945年正是她和丈夫黎譜第一次邂逅的那一年。
然而,通過仔細研究幾個要素,我們或可推測出《鳥與牡丹》的繪製年代。在此時期之前,即1930年代初,黎譜通常不為其作品背景著色;例如,2010年佳士得香港拍賣的《白衣少女》。然而,2022年佳士得香港拍賣的其創作於1936年的《百合花束》,則以淺棕色敷染打底,取柔和的色粉顏料描繪,鈐一枚中號印章並署中文及羅馬字母簽名。《百合花束》與這幅作品有諸多相似之處,也表明它應是在同一年前後創作完成。另有一幅2016年佳士得香港拍賣的其創作於1942年的《牡丹》,則展現了黎譜之後的轉變。該作中,藝術家的繪畫風格有了微妙的調整。他開始使用交叉陰影線並增強了畫面亮度。同時,黎譜開始更多地描繪蓮花,且僅用簡單的羅馬字母署名,不再鈐印章或署中文名。
《鳥與牡丹》亦與黎譜於1934年在北京逗留期間所獲靈感相映照。彼時,他參觀了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以及一些私人收藏,得以細緻品鑒中國古代書畫。
與其他元素相較,黎譜以更為工細精緻的筆法、愈加飽和濃豔的顏色描繪了畫中的小鳥,使其呈現更為風格化的視覺反差。在隨風曳動的花叢間,鳥兒低徊盤旋:它雙翅伸展,兩腿分開,猩紅色的頭部和微啟的雙喙將其勾勒得靈動異常,躍然於畫布之上。黎譜並未刻意美化其外形;他以寫實的筆觸再現了一隻觀者日常可觀可聞的鳥兒,那種人們在現實中難得細緻端詳,轉瞬便飛走不見的小鳥。在他人看來,鳥兒飛走再不復返;但藝術家卻將此視作獲得自由。牡丹行將枯萎,鳥兒也飛走無蹤影,唯有畫作暫存這美好的一瞬。
黎譜明白,懷舊感傷終不可免,但自由才是這塵世間存在的極致追求。展開翅膀,縱意飛翔。畫中兩朵盛放的牡丹和十五枚待開的花苞也無法使其流連。描繪此景時,黎譜已知道自己將身赴歐洲,新的命運正在那裡靜靜等待開啟——那是作為藝術家追尋永恆的宿命。
讓·弗朗索瓦·于貝爾
資深越南藝術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