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藤田嗣治《少女與玫瑰》 1957年作
「所有這些仙女般的女孩都有著絲綢般圓潤的額頭。她們端莊凝重,大眼睛猶如一口深邃的、無底的井,盛放著無法訴諸語言的智慧,讓人無以自處。那眼神彷彿新生兒的凝視,讓觀者不敢直視。」
——Robert Robert Rey寫於藤田在Paul Petrides畫廊的首展
1957年,一位顯赫的收藏家從著名的Paul Pétridès 畫廊買下《少女與玫瑰》,之後便長久珍藏,從未釋出,直到最近本作才重現於世。 1950年代,藤田嗣治結束了為期二十年的環球旅行,回到巴黎後完成此作。 《少女與玫瑰》是藤田高超繪畫技藝的集大成之作,完美呈現了他對女孩這一藝術主題的鐘愛。 希薇· 布伊森曾如此說道:「觀看藤田的作品,就彷彿是登上一艘開往基西拉島的船,你將忘記留在岸上的行李,進入一個介於東方與西方之間的世界,進入一個人不斷更新自我,更新靈魂的世界,同時沐浴在日本楓葉與法國梧桐的雨露中。」 (布伊森(編)《 Foujita Inédits》,巴黎,2007年,第16頁)
藤田在法國的藝術生涯的第二個創作高峰開啟與1950年代。這一時期他的創作重心從早期裸體肖像轉變為年輕女子與小孩的肖像。他曾在Paul Pétridès畫廊的首展上如是說:「為了回應這一暴力的時代,我想像出了一些非常溫柔,甚至可以說是童真的題材。」 《少女與玫瑰》以一位年輕女孩作為主題,精妙地呈現出藤田筆下標誌性的平和、溫潤而俏皮的意蘊。如洋娃娃般的女孩象征著藤田自50年代初期開始發展出的獨特肖像風格。 畫中女孩有著迷人的純真氣息,卻也不失傳統肖像畫的典雅。她安靜地坐在與世隔絕之處,手捧玫瑰花束,莊嚴地望向畫布之外,傳達出內心的純淨。藤田大幅使用淺色,他以乳白色為底,摻以微妙的灰色調,結合以一種被稱作「傑出的白底」的特殊技巧,使人物呈現出瓷器般的光亮,成為藤田在這一時期的另一標誌性特徵。朱紅色頭巾及朱紅色無肩袖,反襯出女孩臉部及胸前白皙的膚色,油彩與滑石粉混合,製造出精緻透光的肌理。 1957年《少女與玫瑰》完成之時,藤田已經以肖像為主題創作數十年之久,對線條的精湛把握已經爐火純青。 就像法國現代主義作家保羅·莫朗所說:「藤田以精湛的畫工、優雅的筆觸繪於純白無暇的畫布上,他描畫陰影卻訴之於無形,創造出純潔而神秘的藝術形式。」
「所有這些仙女般的女孩都有著絲綢般圓潤的額頭。她們端莊凝重,大眼睛猶如一口深邃的、無底的井,盛放著無法訴諸語言的智慧,讓人無以自處。那眼神彷彿新生兒的凝視,讓觀者不敢直視。」
——Robert Robert Rey寫於藤田在Paul Petrides畫廊的首展
1957年,一位顯赫的收藏家從著名的Paul Pétridès 畫廊買下《少女與玫瑰》,之後便長久珍藏,從未釋出,直到最近本作才重現於世。 1950年代,藤田嗣治結束了為期二十年的環球旅行,回到巴黎後完成此作。 《少女與玫瑰》是藤田高超繪畫技藝的集大成之作,完美呈現了他對女孩這一藝術主題的鐘愛。 希薇· 布伊森曾如此說道:「觀看藤田的作品,就彷彿是登上一艘開往基西拉島的船,你將忘記留在岸上的行李,進入一個介於東方與西方之間的世界,進入一個人不斷更新自我,更新靈魂的世界,同時沐浴在日本楓葉與法國梧桐的雨露中。」 (布伊森(編)《 Foujita Inédits》,巴黎,2007年,第16頁)
藤田在法國的藝術生涯的第二個創作高峰開啟與1950年代。這一時期他的創作重心從早期裸體肖像轉變為年輕女子與小孩的肖像。他曾在Paul Pétridès畫廊的首展上如是說:「為了回應這一暴力的時代,我想像出了一些非常溫柔,甚至可以說是童真的題材。」 《少女與玫瑰》以一位年輕女孩作為主題,精妙地呈現出藤田筆下標誌性的平和、溫潤而俏皮的意蘊。如洋娃娃般的女孩象征著藤田自50年代初期開始發展出的獨特肖像風格。 畫中女孩有著迷人的純真氣息,卻也不失傳統肖像畫的典雅。她安靜地坐在與世隔絕之處,手捧玫瑰花束,莊嚴地望向畫布之外,傳達出內心的純淨。藤田大幅使用淺色,他以乳白色為底,摻以微妙的灰色調,結合以一種被稱作「傑出的白底」的特殊技巧,使人物呈現出瓷器般的光亮,成為藤田在這一時期的另一標誌性特徵。朱紅色頭巾及朱紅色無肩袖,反襯出女孩臉部及胸前白皙的膚色,油彩與滑石粉混合,製造出精緻透光的肌理。 1957年《少女與玫瑰》完成之時,藤田已經以肖像為主題創作數十年之久,對線條的精湛把握已經爐火純青。 就像法國現代主義作家保羅·莫朗所說:「藤田以精湛的畫工、優雅的筆觸繪於純白無暇的畫布上,他描畫陰影卻訴之於無形,創造出純潔而神秘的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