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大衛·薩利的《生命之樹》是一份邀請,它帶著必須得有的幽默感來探索無知與博識、善與惡。」——伯納德·比爾斯坦
大衛·薩利《生命之樹 #6》高度超過兩米,是一副如紀念碑般的宏偉巨作,精妙地呈現出藝術家最備受贊譽的構圖方式——即將流行文化、廣告、塗鴉與藝術史中各式各樣的視覺元素巧妙並置。2019年,薩利首次向世人呈現好評如潮的《生命之樹》系列,而本件作品則在2020年於紐約斯卡斯泰德畫廊舉辦的同名展覽中嶄露頭角。 在畫面中心,薩利讓一隻富有神話傳奇色彩的大蟲子壓在一棵正在落葉的樹上,運用他豐富而獨特的視覺詞彙,用極具幽默感的方式重新解讀了在藝術史上反復出現的「樹」的主題,這一主題在多幅重要的藝術作品中都有所出現,從老盧卡斯·克拉納赫《亞當與夏娃》(約1508-09年作)、克里姆特《生命之樹》(約1905-09年作),到馬格利特的《九月十六日》(1956年作)。「樹」這一主題,起源於法國繪畫,後流傳至美國現代藝術,依然是美國繪畫中最根本的神話之一。在《生命之樹 #6》中,薩利巧妙地將這些參考符號融入他的多元圖像平面中,形成了對這一普世主題的全新論述,同時也回應了我們所身處的藝術傳統。
在這幅作品中,一棵裝點著秋日紅葉的樹幹被染成了鈷藍色,佔據構圖的中心。樹根部分延伸進一片藍色顏料自由揮灑與滴落的繪畫世界,極具表現力,引人聯想到伊夫·克萊因的標誌性手法「活畫筆」。而在樹幹兩側則出現了幾位男女形象,他們側面相對,象徵著陰陽兩性的二元世界。這些形象源自美國漫畫家彼得·阿諾為《紐約客》雜誌創作的二十世紀中葉風格的插圖,其黑白鮮明的線條風格,在畫面背景中呈現出引人入勝的人性戲劇。身著泳衣、膚色古銅的年輕女子靜靜地望向一位穿著條紋襯衫的中年男子,而在她身邊則出現一位戴著太陽帽的神秘人物,被交錯的樹枝和碩大的樹葉所遮擋。這兩個未被遮擋的形象,就如同現代版的亞當和夏娃;然而,這棵樹並非伊甸園中那棵結滿果實的正統之樹,它並無果實,正處於落葉的生命週期階段,那只活潑旺盛的大蟲子正在消耗著它的生命力。薩利巧妙地運用了電影手法,如蒙太奇和疊加,在他的畫面中構建出形象鮮明、有時帶有點荒謬的關係。他將繪畫視為一種語言學,強調元素之間的平衡,同時整合由媒體主導的世界中各種信息和視覺元素,這些元素從根本上塑造了我們對自我的感知。《生命之樹 #6》是在2020年疫情隔離期間創作的,本作中萬花筒般的構圖彷彿喚醒了無盡的共生想法、感受和視覺碎片,構成了一種對當代生活的天馬行空、但又充滿詼諧諷刺的社會評論。
大衛·薩利於1952年出生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諾曼市,他在1970至1975年間就讀於加利福尼亞藝術學院,期間得到了概念藝術家約翰·巴爾代薩里的親自指導。在他藝術風格的形成期,電影和蒙太奇方面的興趣對他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後,他在上世紀80年代投身舞台藝術,並作為「圖像世代」的先驅者,通過對大眾媒體材料的挪用與探索,大膽挑戰了圖片的傳統概念,從而一舉成名。1999年,他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獲得了首次個人回顧展的機會,這場展覽後來在包括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在內的多個知名藝術機構巡回展出。他的作品被諸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所羅門·古根海姆美術館和倫敦泰特美術館等許多世界級藝術機構廣泛收藏。2021年,薩利在布蘭特基金會的個人回顧展中首次推出了他的NFT作品《葉滿枝頭的樹》。
大衛·薩利《生命之樹 #6》高度超過兩米,是一副如紀念碑般的宏偉巨作,精妙地呈現出藝術家最備受贊譽的構圖方式——即將流行文化、廣告、塗鴉與藝術史中各式各樣的視覺元素巧妙並置。2019年,薩利首次向世人呈現好評如潮的《生命之樹》系列,而本件作品則在2020年於紐約斯卡斯泰德畫廊舉辦的同名展覽中嶄露頭角。 在畫面中心,薩利讓一隻富有神話傳奇色彩的大蟲子壓在一棵正在落葉的樹上,運用他豐富而獨特的視覺詞彙,用極具幽默感的方式重新解讀了在藝術史上反復出現的「樹」的主題,這一主題在多幅重要的藝術作品中都有所出現,從老盧卡斯·克拉納赫《亞當與夏娃》(約1508-09年作)、克里姆特《生命之樹》(約1905-09年作),到馬格利特的《九月十六日》(1956年作)。「樹」這一主題,起源於法國繪畫,後流傳至美國現代藝術,依然是美國繪畫中最根本的神話之一。在《生命之樹 #6》中,薩利巧妙地將這些參考符號融入他的多元圖像平面中,形成了對這一普世主題的全新論述,同時也回應了我們所身處的藝術傳統。
在這幅作品中,一棵裝點著秋日紅葉的樹幹被染成了鈷藍色,佔據構圖的中心。樹根部分延伸進一片藍色顏料自由揮灑與滴落的繪畫世界,極具表現力,引人聯想到伊夫·克萊因的標誌性手法「活畫筆」。而在樹幹兩側則出現了幾位男女形象,他們側面相對,象徵著陰陽兩性的二元世界。這些形象源自美國漫畫家彼得·阿諾為《紐約客》雜誌創作的二十世紀中葉風格的插圖,其黑白鮮明的線條風格,在畫面背景中呈現出引人入勝的人性戲劇。身著泳衣、膚色古銅的年輕女子靜靜地望向一位穿著條紋襯衫的中年男子,而在她身邊則出現一位戴著太陽帽的神秘人物,被交錯的樹枝和碩大的樹葉所遮擋。這兩個未被遮擋的形象,就如同現代版的亞當和夏娃;然而,這棵樹並非伊甸園中那棵結滿果實的正統之樹,它並無果實,正處於落葉的生命週期階段,那只活潑旺盛的大蟲子正在消耗著它的生命力。薩利巧妙地運用了電影手法,如蒙太奇和疊加,在他的畫面中構建出形象鮮明、有時帶有點荒謬的關係。他將繪畫視為一種語言學,強調元素之間的平衡,同時整合由媒體主導的世界中各種信息和視覺元素,這些元素從根本上塑造了我們對自我的感知。《生命之樹 #6》是在2020年疫情隔離期間創作的,本作中萬花筒般的構圖彷彿喚醒了無盡的共生想法、感受和視覺碎片,構成了一種對當代生活的天馬行空、但又充滿詼諧諷刺的社會評論。
大衛·薩利於1952年出生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諾曼市,他在1970至1975年間就讀於加利福尼亞藝術學院,期間得到了概念藝術家約翰·巴爾代薩里的親自指導。在他藝術風格的形成期,電影和蒙太奇方面的興趣對他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後,他在上世紀80年代投身舞台藝術,並作為「圖像世代」的先驅者,通過對大眾媒體材料的挪用與探索,大膽挑戰了圖片的傳統概念,從而一舉成名。1999年,他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獲得了首次個人回顧展的機會,這場展覽後來在包括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在內的多個知名藝術機構巡回展出。他的作品被諸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所羅門·古根海姆美術館和倫敦泰特美術館等許多世界級藝術機構廣泛收藏。2021年,薩利在布蘭特基金會的個人回顧展中首次推出了他的NFT作品《葉滿枝頭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