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本幅《關山密雪圖》寫於丁亥嘉平月(即公曆1948年1至2月份間),彼時大千先生由北平飛上海,借居李秋君歐湘館寓所,聯繫出版畫集、舉辦畫展事宜。四十年代後,經過敦煌洗禮,大千畫藝境界日升,尤其抗戰勝利後,遍訪各地,重金搜尋古代書畫巨跡。彼時大千目力體力俱佳,手摹心追,眾多工筆臨古山水巨作正是出自此時期,成為大千前期藝術生涯最璀璨時刻。
據題識,本幅乃臨摹自許道寧學李咸熙同名之作。許道寧,北宋畫家,初市藥於都門,畫山水以聚觀,早年學李成(字咸熙),頗得其面貌,中年盡變舊學,行筆簡易,林木硬勁,自成一家。《宣和畫譜》著錄其作品138件,乃繼李成、范寬後主導北宋畫壇之人物。
大千雖明言此作為臨作,但細觀構圖和畫法,則變化較多,實為臨其意之作。許道寧原作構圖奇絕,主體山峰偏居右側,景深疏闊,前中後景相隔甚遠,樹木清疏,寒枝蕭瑟,整體有蕭疏之意,極盡寒意逼人之氣勢。反觀大千本,首先因作於紙本,而畫面更顯明亮。構圖上也做了較大改變。前中後景連接過渡緊密,主體的山峰也改為佔據畫面中央,形成一種端正的佈局,在氣勢上偏重雍容宏偉,而非奇絕蕭疏。在畫法上,宋人許道寧追求極簡,山體多用短皴,而積雪以“敷粉法”寫就,不論線條或賦色都頗為克制。大千畫作以其融匯古代各家特色,以皴擦點染表現山體植被、光線明暗,而雪景則以典型的留白法表現。畫家於樓台、廟宇、樹冠、人物處施以石青石綠及硃砂等礦物顏料,色調濃郁,避免雪景山水的單調乏味,細節上更加豐富,其用色和意境顯然是受到敦煌壁畫的影響。大千對古人作品的學習與演繹,正顯示了其 “師古而不泥古”的追求。
許道寧之作曾入宋徽宗、金章宗兩朝禦府,明、清以來迭經沈周、卞永譽收藏,為清宮《石渠寶笈初編》收錄,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卷藏於深宮,未知大千是否有機會親觀,或許從出版物中見其照片,因而在臨仿中加入較多個人理解與演繹,亦未可知。此作完成後,即參加同年5月於上海舉辦之“張大千近作展”,畫展展出作品99幅,定價介乎2400萬至2億,本作列展品目錄編號10,定價1億2千萬元,屬高價者。觀展品目錄,存世者皆重要作品,而本幅作為四十年代工筆山水中少見的雪景作品,更顯珍貴。作品由劉國鈞購自此展覽後,秘藏超過半世紀,至今公開,可謂是大千“血戰古人”的代表。
據題識,本幅乃臨摹自許道寧學李咸熙同名之作。許道寧,北宋畫家,初市藥於都門,畫山水以聚觀,早年學李成(字咸熙),頗得其面貌,中年盡變舊學,行筆簡易,林木硬勁,自成一家。《宣和畫譜》著錄其作品138件,乃繼李成、范寬後主導北宋畫壇之人物。
大千雖明言此作為臨作,但細觀構圖和畫法,則變化較多,實為臨其意之作。許道寧原作構圖奇絕,主體山峰偏居右側,景深疏闊,前中後景相隔甚遠,樹木清疏,寒枝蕭瑟,整體有蕭疏之意,極盡寒意逼人之氣勢。反觀大千本,首先因作於紙本,而畫面更顯明亮。構圖上也做了較大改變。前中後景連接過渡緊密,主體的山峰也改為佔據畫面中央,形成一種端正的佈局,在氣勢上偏重雍容宏偉,而非奇絕蕭疏。在畫法上,宋人許道寧追求極簡,山體多用短皴,而積雪以“敷粉法”寫就,不論線條或賦色都頗為克制。大千畫作以其融匯古代各家特色,以皴擦點染表現山體植被、光線明暗,而雪景則以典型的留白法表現。畫家於樓台、廟宇、樹冠、人物處施以石青石綠及硃砂等礦物顏料,色調濃郁,避免雪景山水的單調乏味,細節上更加豐富,其用色和意境顯然是受到敦煌壁畫的影響。大千對古人作品的學習與演繹,正顯示了其 “師古而不泥古”的追求。
許道寧之作曾入宋徽宗、金章宗兩朝禦府,明、清以來迭經沈周、卞永譽收藏,為清宮《石渠寶笈初編》收錄,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卷藏於深宮,未知大千是否有機會親觀,或許從出版物中見其照片,因而在臨仿中加入較多個人理解與演繹,亦未可知。此作完成後,即參加同年5月於上海舉辦之“張大千近作展”,畫展展出作品99幅,定價介乎2400萬至2億,本作列展品目錄編號10,定價1億2千萬元,屬高價者。觀展品目錄,存世者皆重要作品,而本幅作為四十年代工筆山水中少見的雪景作品,更顯珍貴。作品由劉國鈞購自此展覽後,秘藏超過半世紀,至今公開,可謂是大千“血戰古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