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我曾以印象派方式來創作,直接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後來我希望通過線條與色彩努力追求更為集中、強烈的表達,因此,我當然犧牲了其他部分,如材料選擇、空間深度和細節豐富度。現在,我想將所有這些融匯在一起……” ——亨利·馬蒂斯(引自皮·施耐德,《馬蒂斯》,倫敦,1984年,第507頁)
亨利·馬蒂斯於1918年創作的《小徑》展現了他在早期尼斯時期的獨特氣質。這一時期的作品天衣無縫地結合了他在簡化形式方面的高超技藝與印象派留下的即時感官。1917年,馬蒂斯搬至尼斯,這被廣泛視為他藝術生涯的一個轉捩點,因為他終於有機會從繁忙的巴黎生活以及那裏藝術界所施加的壓力中解脫出來。這種節奏和風景的變化為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契機,讓他審視過去幾年高強度的創作努力,並指引他走上一條新的道路。明亮的光線及呈現這種光線的方式在馬蒂斯藝術生命的各種關鍵階段都對他極具吸引力。而尼斯獨特的光線是最令馬蒂斯印象深刻的。他一次又一次地提到那裏的光線,形容為“明亮卻又柔和溫馨”。(引自達·阿格森,《馬蒂斯:尋找真正的繪畫》,紐約,2012年,第110頁)
1917年,馬蒂斯購置了一輛汽車,這使他得以自由地探索周邊風景,並隨身攜帶畫架、顏料和畫筆前往附近的森林戶外繪畫。這種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新鮮便利使馬蒂斯回歸風景畫題材,這成為他在戰爭期間及戰後的創作靈感和心靈慰藉之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霾下,馬蒂斯似乎在創作小幅風景畫中找到了一絲寧靜:他可以在一天之內完成這些作品,而且經常是戶外作畫,這為他設定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具體目標,並在一個沒有受到戰爭蹂躪、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環境中給予他獨處的機會。
馬蒂斯重新轉向風景畫題材,也與他對印象派作品的重新關注有關。經過對野獸派和抽象派激進風格的探索後,馬蒂斯開始重新思考如何結合印象派的自然主義理念來描繪光線——這是一個他渴望深入但持保留態度的“新”領域。為了更好地引導自己的思考,他與上一代的多位藝術家取得了聯繫,尋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1918年,他帶著自己近期創作的作品,數次拜訪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在濱海卡涅的柯萊特莊園。這些拜訪幫助馬蒂斯在回應19世紀法國繪畫傳統影響的同時,與之建立起緊密聯繫。馬蒂斯後來意識到,他和他同時代的藝術家不需要在抽象和現實的表現方式之間做出抉擇,他們的創作可以兩者兼備。
除了在戶外作畫之外,馬蒂斯在這一時期也更加傾向於印象派的其他特點,如柔和而自然的色調,這與他早期野獸派時期的鮮明色彩和大膽構圖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小徑》這幅作品中,這種轉變清晰可見,作品中扁平的局部平面與整體的空間縱深形成了對比。儘管這幅作品展現了其他風格的影響,但其中也融入了馬蒂斯獨特的處理方式。他那粗獷且富有表現力的筆觸使得草坪變得朝氣蓬勃,而樹木則用非常規、非自然的顏色來表現,輪廓也被弱化模糊。這些元素都超越了對於視覺準確性的追求,更多地體現了馬蒂斯如何根據自己的直覺和情感來過濾現實,並重新演繹印象派的某些特點。
正如皮埃爾·施耐德所觀察到的,“困難之處在於回歸現實的視覺呈現既是必要的、又是不可能實現的。除非——這便是馬蒂斯尋求的解決之道——抽象的圖像可以被創作得如同一種現實的視覺呈現……馬蒂斯不再滿足於僅僅結合二維與三維的系統:他現在期望在二維空間中呈現出那些曾只能在三維空間中實現的視覺效果。這不再僅僅是巧妙結合現實主義與抽象主義的問題,而是用抽象手法來模擬現實。”(皮·施耐德,《馬蒂斯》,倫敦,1984年,第508頁)
亨利·馬蒂斯於1918年創作的《小徑》展現了他在早期尼斯時期的獨特氣質。這一時期的作品天衣無縫地結合了他在簡化形式方面的高超技藝與印象派留下的即時感官。1917年,馬蒂斯搬至尼斯,這被廣泛視為他藝術生涯的一個轉捩點,因為他終於有機會從繁忙的巴黎生活以及那裏藝術界所施加的壓力中解脫出來。這種節奏和風景的變化為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契機,讓他審視過去幾年高強度的創作努力,並指引他走上一條新的道路。明亮的光線及呈現這種光線的方式在馬蒂斯藝術生命的各種關鍵階段都對他極具吸引力。而尼斯獨特的光線是最令馬蒂斯印象深刻的。他一次又一次地提到那裏的光線,形容為“明亮卻又柔和溫馨”。(引自達·阿格森,《馬蒂斯:尋找真正的繪畫》,紐約,2012年,第110頁)
1917年,馬蒂斯購置了一輛汽車,這使他得以自由地探索周邊風景,並隨身攜帶畫架、顏料和畫筆前往附近的森林戶外繪畫。這種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新鮮便利使馬蒂斯回歸風景畫題材,這成為他在戰爭期間及戰後的創作靈感和心靈慰藉之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霾下,馬蒂斯似乎在創作小幅風景畫中找到了一絲寧靜:他可以在一天之內完成這些作品,而且經常是戶外作畫,這為他設定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具體目標,並在一個沒有受到戰爭蹂躪、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環境中給予他獨處的機會。
馬蒂斯重新轉向風景畫題材,也與他對印象派作品的重新關注有關。經過對野獸派和抽象派激進風格的探索後,馬蒂斯開始重新思考如何結合印象派的自然主義理念來描繪光線——這是一個他渴望深入但持保留態度的“新”領域。為了更好地引導自己的思考,他與上一代的多位藝術家取得了聯繫,尋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1918年,他帶著自己近期創作的作品,數次拜訪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在濱海卡涅的柯萊特莊園。這些拜訪幫助馬蒂斯在回應19世紀法國繪畫傳統影響的同時,與之建立起緊密聯繫。馬蒂斯後來意識到,他和他同時代的藝術家不需要在抽象和現實的表現方式之間做出抉擇,他們的創作可以兩者兼備。
除了在戶外作畫之外,馬蒂斯在這一時期也更加傾向於印象派的其他特點,如柔和而自然的色調,這與他早期野獸派時期的鮮明色彩和大膽構圖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小徑》這幅作品中,這種轉變清晰可見,作品中扁平的局部平面與整體的空間縱深形成了對比。儘管這幅作品展現了其他風格的影響,但其中也融入了馬蒂斯獨特的處理方式。他那粗獷且富有表現力的筆觸使得草坪變得朝氣蓬勃,而樹木則用非常規、非自然的顏色來表現,輪廓也被弱化模糊。這些元素都超越了對於視覺準確性的追求,更多地體現了馬蒂斯如何根據自己的直覺和情感來過濾現實,並重新演繹印象派的某些特點。
正如皮埃爾·施耐德所觀察到的,“困難之處在於回歸現實的視覺呈現既是必要的、又是不可能實現的。除非——這便是馬蒂斯尋求的解決之道——抽象的圖像可以被創作得如同一種現實的視覺呈現……馬蒂斯不再滿足於僅僅結合二維與三維的系統:他現在期望在二維空間中呈現出那些曾只能在三維空間中實現的視覺效果。這不再僅僅是巧妙結合現實主義與抽象主義的問題,而是用抽象手法來模擬現實。”(皮·施耐德,《馬蒂斯》,倫敦,1984年,第5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