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TTE CHEN (1906-1993)
GEORGETTE CHEN (1906-1993)
GEORGETTE CHEN (1906-1993)
1 更多
GEORGETTE CHEN (1906-1993)
4 更多
張荔英(1906-1993)

鹹魚配酒罈子

細節
張荔英
張荔英(1906-1993)
鹹魚配酒罈子
油彩 畫布
65.3 x 54.1 cm. (25 3/4 x 21 1/4 in.)
約1940-1945年作
款識︰CHEN (右上); 15 (畫背)
來源
新加坡 私人收藏 (直接購自藝術家)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出版
1985年《新加坡先驅藝術家—張荔英回顧展1985》展覽圖錄 新加坡 社區發展部及新加坡國家博物院 (圖版, 第33圖, 無頁數)
1986年《張荔英》展覽圖錄 吉隆坡 國家美術館(圖版, 無頁數)
展覽
1985年11月「張荔英藝術回顧展1985」新加坡 新加坡博物院
1986年7月-8月「張荔英」吉隆坡 國家美術館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Senior Vice President, Deputy Head of Department

拍品專文

「我一直被我周圍的人、他們的生活、物品和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張荔英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亞洲藝術家之一,張荔英的靜物作品體現了高度市場價值。這幅《鹹魚配酒罈子》創作於1940年至1945年間,是藝術家在「中國和香港時期」所創作的一幅罕見的靜物畫、具有獨特的題材。這幅作品將烹飪食材如魚乾、鴨蛋和酒罈擺放在竹椅上,與張氏其他以東南亞水果和植物為題才的作品有著明顯的區別,非常值得關注。許多類似主題的靜物畫已被收藏在公共收藏中,讓像《鹹魚配酒罈子》這類型的作品在私人手中更為珍旱。

張氏作為藝術家的專注和演變在她的靜物作品中得到了體現。在這幅作品中,張氏精心描繪了各個題材,包括擺放在竹椅上的各種魚乾、酒罈、兩顆鴨蛋等食材。觀察作品中的不同筆觸和厚塗,可以看到張氏對每個物體的形態和質地進行了細緻的描繪。綿延的輪廓和筆觸將各個物件相互連繫,與椅子結構的對角線交織在一起,創造出一種富節奏感的動能。作品中為了圖像的平衡而對改變了自然的面目,具暗示了後印象派的影響。與塞尚一樣,張氏強調了她的形式中的堅韌和幾何結構,並創造了一種永恒性和安定性。《鹹魚配酒罈子》展示了藝術家如何在她當時的局限生活環境中,為最簡單的日常主題賦予了活力和生命力讓觀眾一窺她強烈的創作衝動。

作為新加坡五位著名南洋風格的先驅藝術家之一(其他包括鍾泗賓、陳宗瑞、陳文希和劉抗),張氏注目的生平和積極的藝術探索賦予了她的作品異常的深度和個性,甚至在她於1950年抵達東南亞之前就已經如此。作為一個進步的中國家庭的女兒、一個年輕的巴黎前衛畫家、一位外交官的妻子、以及新加坡剛獨立後的藝術家、教師和靈感之源,張氏過著國際化而多面性的生活。在她的「中國和香港時期」(1934-1950年),張氏在巴黎(1936年和1950年)、中國(1943年和1947年)和紐約(1949年)舉辦了五次重要個展。她的作品在一些最前衛的展覽場地展出,如巴黎秋季沙龍(1930年和1949年)、獨立沙龍和杜樂麗沙龍。在歐洲的各種二十世紀藝術發展中,張氏遠離了許多藝術潮流,如立體派和達達主義。她聲稱:「我一直被我周圍的人、他們的生活、物品和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引自謝珍妮《張荔英》,新加坡,1997,第7頁)

在日本佔領中國期間,張氏和她的外交官丈夫陳友仁在1941年至1944年期間在香港和上海被日本人拘留了將近四年。這幅作品很可能是在陳的「中國和香港時期」的軟禁期間創作的,在這段時間裡,她繼續磨練自己敏銳的觀察力,並賦予平凡的家居物品生命力。張氏對日常物品的持續著迷,表現在她對題材的選擇、捕捉細節的獨特方式以及對表現和構圖模式的反思性研究。張氏經常描繪著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和場景,要求自己對每個物品的精湛描繪,體現了她對她一生中遇到豐富多樣的環境的接受能力。

張氏在五十年代初遷居新加坡後,迅速成為東南亞現代藝術發展中的重要人物,也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國際上被認可的亞洲女性藝術家之一。張氏在新加坡藝術教育方面作出了貢獻,從1954年到1981年在南洋藝術學院擔任教師,並於1982年在新加坡獲得文化獎。1994年,張氏的後人向新加坡藝術博物館捐贈了五十三幅畫作,並通過張荔英美術獎學金、婦女組織理事會和實踐劇場等方式繼續為新加坡藝術做出貢獻。毫無疑問地,張荔英在新加坡藝術史上留下了自己的遺產。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