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愛情)裡蘊藏著真正的藝術:我的一切技藝,一切信仰都源自愛情。和愛情相比,世上一切都了無意義,浪費能量,浪費意義,浪費生命,浪費時間……藝術如果離開了愛情——無論我們是否恥於啟齒——完全是一個塑料世界,引人走入歧途。」——馬克·夏加爾
此幅馬克·夏加爾的《新婚夫婦與紅天使》創作於1932年,藝術家以溫柔動人的筆觸在畫布上繪下綿綿情意。縱觀夏加爾一生,愛情是貫穿始終的核心主題,亦是一切創作的靈感源泉。正如藝術家所說,「(愛情)裡蘊藏著真正的藝術:我的一切技藝,一切信仰都源自愛情。和愛情相比,世上一切都了無意義,浪費能量,浪費意義,浪費生命,浪費時間……藝術如果離開了愛情——無論我們是否恥於啟齒——完全是一個塑料世界,引人走入歧途。 」(馬克·夏加爾引自J.巴爾-特舒瓦編《夏加爾:回顧》,紐約,1995年,第179頁)
夏加爾筆下的新婚夫婦與紅天使充滿濃情蜜意,似水柔情緩緩流淌於畫面之中──這正是夏加爾與他的新娘,貝拉·夏加爾(婚前姓羅森菲爾德)──兩人高高飛翔在小鎮屋頂之上,這小鎮正是夏加爾的故鄉維台普斯克。《新婚夫婦與紅天使》正捕捉到了兩人結為新婚夫婦後的首次擁抱瞬間。明月當空,映照著二人的臉龐,天使高舉蠟燭,翱翔空中。畫中仿佛洋溢音樂,似有一位小提琴家正進行演奏。一束盛開的鮮花擺放在新婚夫婦與紅天使腳邊,鮮花正是藝術家筆下反覆出現的重要意象。儘管鮮花處處盛放,但這些花朵實則各有含義:正如蘇珊·康普頓所說,「一束鮮花是送給愛人的專屬禮物。然而,花開花謝,生命速朽:人類摘下鮮花,美麗轉瞬即逝。因此在這些畫中,藝術家提醒我們,愛情無常,但片刻足以沉迷。」(蘇珊·康普頓,《夏加爾》展覽圖錄,皇家藝術學院,倫敦,1995年,第212頁)。這樣複雜的情感並置在《新婚夫婦與紅天使》中清晰可見,兩人注視彼此,目光歡愉,但一想起剛剛許下的誓言,又忽有一絲緊張。
對夏加爾來說,新娘的形象永遠代表著愛妻貝拉。兩人在幾十年前,1909年9月的一個午後相遇,對年輕的夏加爾來說,那便是一見鐘情的宿命。夏加爾在日後寫道,他覺得「她仿佛早就認識我了,從第一眼看到她開始,她好像一直在看著我,看到我的童年,我的未來;看到我最深的內心。我知道她就是我命中註定的人,我的妻子」(馬克·夏加爾引自J·烏爾施拉格,《夏加爾:愛與放逐》,倫敦,2008年,第89頁)。兩人於六年後的1915年7月25日成婚,貝拉成為夏加爾一生的永恆主題,象征著青春,愛情,溫柔,直至她1944年與世長辭,成為回憶。
對故人和故土的思念之情,長久縈繞於夏加爾心間。儘管夏加爾與家人早在1922年就辭別俄國——暫居柏林,隨後又遷往法國——他從未真正將維台普斯克放下心頭。弗朗茨·邁耶注意到在1930年代「新的主題和符號出現了,展示出夏加爾彼時沉重的心緒,他對猶太問題的深刻關切,以及聖經蝕刻畫中所揭示對宗教的思慮,」這正是他創作《新婚夫婦與紅天使》同時期的所思所感(弗朗茨·邁耶,《馬克·夏加爾》,紐約,1963年,第409頁)。他筆下的圖形靈感源自於各種不同的宗教及民俗傳統,包括戲劇、政治甚至馬戲,這種高度個人化的集合在《新婚夫婦與紅天使》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譬如小提琴手,就是象征夏加爾維台普斯克童年記憶的常客,音樂與宗教儀式、婚禮、節慶完美融合,天使的形象亦仿佛來自心靈信仰的傳統。
雖然《新婚夫婦與紅天使》的色調變化多端,但總以深邃的墨藍為主,描繪出一幅田園牧歌式的夢想世界。E·塞里亞德形容這種色彩為「最美妙的夢消散其中,這蔚藍大美無言,大象無形」。(E·塞里亞德,《夏加爾和浪漫主義繪畫》,1926年重印,同上,1995年,第145頁)。天鵝絨般的溫和色調環繞著這對新婚夫婦,他們站在過去與未來、現實與想像的邊界上,分享著共同生活的夢想和美好的回憶。
此幅馬克·夏加爾的《新婚夫婦與紅天使》創作於1932年,藝術家以溫柔動人的筆觸在畫布上繪下綿綿情意。縱觀夏加爾一生,愛情是貫穿始終的核心主題,亦是一切創作的靈感源泉。正如藝術家所說,「(愛情)裡蘊藏著真正的藝術:我的一切技藝,一切信仰都源自愛情。和愛情相比,世上一切都了無意義,浪費能量,浪費意義,浪費生命,浪費時間……藝術如果離開了愛情——無論我們是否恥於啟齒——完全是一個塑料世界,引人走入歧途。 」(馬克·夏加爾引自J.巴爾-特舒瓦編《夏加爾:回顧》,紐約,1995年,第179頁)
夏加爾筆下的新婚夫婦與紅天使充滿濃情蜜意,似水柔情緩緩流淌於畫面之中──這正是夏加爾與他的新娘,貝拉·夏加爾(婚前姓羅森菲爾德)──兩人高高飛翔在小鎮屋頂之上,這小鎮正是夏加爾的故鄉維台普斯克。《新婚夫婦與紅天使》正捕捉到了兩人結為新婚夫婦後的首次擁抱瞬間。明月當空,映照著二人的臉龐,天使高舉蠟燭,翱翔空中。畫中仿佛洋溢音樂,似有一位小提琴家正進行演奏。一束盛開的鮮花擺放在新婚夫婦與紅天使腳邊,鮮花正是藝術家筆下反覆出現的重要意象。儘管鮮花處處盛放,但這些花朵實則各有含義:正如蘇珊·康普頓所說,「一束鮮花是送給愛人的專屬禮物。然而,花開花謝,生命速朽:人類摘下鮮花,美麗轉瞬即逝。因此在這些畫中,藝術家提醒我們,愛情無常,但片刻足以沉迷。」(蘇珊·康普頓,《夏加爾》展覽圖錄,皇家藝術學院,倫敦,1995年,第212頁)。這樣複雜的情感並置在《新婚夫婦與紅天使》中清晰可見,兩人注視彼此,目光歡愉,但一想起剛剛許下的誓言,又忽有一絲緊張。
對夏加爾來說,新娘的形象永遠代表著愛妻貝拉。兩人在幾十年前,1909年9月的一個午後相遇,對年輕的夏加爾來說,那便是一見鐘情的宿命。夏加爾在日後寫道,他覺得「她仿佛早就認識我了,從第一眼看到她開始,她好像一直在看著我,看到我的童年,我的未來;看到我最深的內心。我知道她就是我命中註定的人,我的妻子」(馬克·夏加爾引自J·烏爾施拉格,《夏加爾:愛與放逐》,倫敦,2008年,第89頁)。兩人於六年後的1915年7月25日成婚,貝拉成為夏加爾一生的永恆主題,象征著青春,愛情,溫柔,直至她1944年與世長辭,成為回憶。
對故人和故土的思念之情,長久縈繞於夏加爾心間。儘管夏加爾與家人早在1922年就辭別俄國——暫居柏林,隨後又遷往法國——他從未真正將維台普斯克放下心頭。弗朗茨·邁耶注意到在1930年代「新的主題和符號出現了,展示出夏加爾彼時沉重的心緒,他對猶太問題的深刻關切,以及聖經蝕刻畫中所揭示對宗教的思慮,」這正是他創作《新婚夫婦與紅天使》同時期的所思所感(弗朗茨·邁耶,《馬克·夏加爾》,紐約,1963年,第409頁)。他筆下的圖形靈感源自於各種不同的宗教及民俗傳統,包括戲劇、政治甚至馬戲,這種高度個人化的集合在《新婚夫婦與紅天使》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譬如小提琴手,就是象征夏加爾維台普斯克童年記憶的常客,音樂與宗教儀式、婚禮、節慶完美融合,天使的形象亦仿佛來自心靈信仰的傳統。
雖然《新婚夫婦與紅天使》的色調變化多端,但總以深邃的墨藍為主,描繪出一幅田園牧歌式的夢想世界。E·塞里亞德形容這種色彩為「最美妙的夢消散其中,這蔚藍大美無言,大象無形」。(E·塞里亞德,《夏加爾和浪漫主義繪畫》,1926年重印,同上,1995年,第145頁)。天鵝絨般的溫和色調環繞著這對新婚夫婦,他們站在過去與未來、現實與想像的邊界上,分享著共同生活的夢想和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