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每一幅作品都是我的自畫像。」——劉野
紅色貫穿劉野《紅2號》的整個畫面中,一位淚眼婆娑、洛麗塔般的小女孩站在懸崖邊,哀愁地凝視著地平線。這幅作品是劉野2003年同尺寸的三幅標誌性紅色方塊畫系列中的第二幅,令人想起現代抽象大師傑哈德·李希特與馬克·羅斯科對這一大膽色彩多面性的探索。正如評論家朱朱指出的,2003年標誌著劉野藝術創作黃金時期的開端。更為值得注意的是,《紅2號》是該系列中唯一一幅展露出小女孩完整面部的畫作,營造了一種彷彿她正在與觀者直接溝通的親密氛圍。劉野筆下的小女孩是失去純真的化身,令人聯想到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洛麗塔》。更重要的是,堅實的紅色背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象徵著激情,從劉野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影射文化大革命宣傳畫的「水手」系列中脫穎而出。因此,《紅2號》既是藝術家風格成熟的證明,也是一扇探見他內心複雜世界的窗口,在憂鬱與激情之間徘徊。
像許多同時代藝術家一樣,劉野深受世紀之交時籠罩著社會與政治氛圍的痛苦所影響。在動蕩的上世紀六十和七十年代間,藝術家曾閱讀其兒童劇作家的父親與語言教師的母親藏起的禁書,因而在這段童年回憶中尋覓到了內心的慰藉。洛麗塔式的小女孩是他2000年初期風格轉變的顯著例證,成為他內心孩童的避風港。自2003年起,女性形象開始在他場景簡潔的畫作中佔據視覺中心,與他九十年代作品中如舞台劇佈景里的水手男孩形象形成鮮明對比。亦如水手是男孩童年的象徵,劉野作品中的小女孩則反映出童年記憶已逐漸幻化為成年人的慾望。劉野筆下的女性形象最初是對他一位女朋友的影射,但最終如同他其他描繪兒童題材的作品一樣,這一形象最終成為人性內在困境的模糊體現。藝術家曾表達說每一幅作品都是他的自畫像。因此,《紅2號》中的小女孩既是自我存在的反映,也是集體情感的投射。
「我成長於一個被紅色籠罩的世界——紅太陽、紅旗和紅領巾。而至於綠色的松樹和雪松,或是向日葵,它們通常只是紅色象徵主義的陪襯。」——劉野
紅色在劉野的作品中佔有特殊地位。正如朱朱就劉野的「歸來」主題所深刻評論的那樣,「[歸來]不僅僅意味著地理上回到熟悉的環境;這也是心理上回到自己童年的歸來。」(朱朱,「只有一克」,引自克·諾爾主編,《劉野:作品全集 1991-2015》,奧斯特菲爾登,第21頁)在本件作品中,大量使用的紅色輕輕撫摸著小女孩的身影,讓人回想起範·艾克畫作中的明暗對比效果。這種顏色似乎從畫布上延伸出來,擁抱著觀者。同時它那冷酷的底色散髮出莊嚴的氣氛,與小女孩憂鬱的面部表情相呼應。畫作中偏暗的綠色雪松樹點綴在畫的角落,令人聯想到宋代水墨畫中對負空間的處理。儘管紅色背景看似靜止,小女孩細膩的淚水卻在畫面中定格,她的短髮和鮮綠色連衣裙彷彿被柔和的微風吹拂,在空中輕輕搖曳。另一幅具有類似構圖元素的作品為《槍》(2001-2002年作,香港 M+希克收藏)。紅色背景立即引發觀者對文化大革命集體記憶的聯想。然而,正如劉野在一次採訪中所述,他對於在作品中填充政治色彩不感興趣。相比之下,如何通過他的繪畫世界放大個人情感才是真正重要的──紅色,因此成為一個人對過往懷舊與感傷的載體,也或許,成為了我們之間的時間膠囊。
紅色貫穿劉野《紅2號》的整個畫面中,一位淚眼婆娑、洛麗塔般的小女孩站在懸崖邊,哀愁地凝視著地平線。這幅作品是劉野2003年同尺寸的三幅標誌性紅色方塊畫系列中的第二幅,令人想起現代抽象大師傑哈德·李希特與馬克·羅斯科對這一大膽色彩多面性的探索。正如評論家朱朱指出的,2003年標誌著劉野藝術創作黃金時期的開端。更為值得注意的是,《紅2號》是該系列中唯一一幅展露出小女孩完整面部的畫作,營造了一種彷彿她正在與觀者直接溝通的親密氛圍。劉野筆下的小女孩是失去純真的化身,令人聯想到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洛麗塔》。更重要的是,堅實的紅色背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象徵著激情,從劉野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影射文化大革命宣傳畫的「水手」系列中脫穎而出。因此,《紅2號》既是藝術家風格成熟的證明,也是一扇探見他內心複雜世界的窗口,在憂鬱與激情之間徘徊。
像許多同時代藝術家一樣,劉野深受世紀之交時籠罩著社會與政治氛圍的痛苦所影響。在動蕩的上世紀六十和七十年代間,藝術家曾閱讀其兒童劇作家的父親與語言教師的母親藏起的禁書,因而在這段童年回憶中尋覓到了內心的慰藉。洛麗塔式的小女孩是他2000年初期風格轉變的顯著例證,成為他內心孩童的避風港。自2003年起,女性形象開始在他場景簡潔的畫作中佔據視覺中心,與他九十年代作品中如舞台劇佈景里的水手男孩形象形成鮮明對比。亦如水手是男孩童年的象徵,劉野作品中的小女孩則反映出童年記憶已逐漸幻化為成年人的慾望。劉野筆下的女性形象最初是對他一位女朋友的影射,但最終如同他其他描繪兒童題材的作品一樣,這一形象最終成為人性內在困境的模糊體現。藝術家曾表達說每一幅作品都是他的自畫像。因此,《紅2號》中的小女孩既是自我存在的反映,也是集體情感的投射。
「我成長於一個被紅色籠罩的世界——紅太陽、紅旗和紅領巾。而至於綠色的松樹和雪松,或是向日葵,它們通常只是紅色象徵主義的陪襯。」——劉野
紅色在劉野的作品中佔有特殊地位。正如朱朱就劉野的「歸來」主題所深刻評論的那樣,「[歸來]不僅僅意味著地理上回到熟悉的環境;這也是心理上回到自己童年的歸來。」(朱朱,「只有一克」,引自克·諾爾主編,《劉野:作品全集 1991-2015》,奧斯特菲爾登,第21頁)在本件作品中,大量使用的紅色輕輕撫摸著小女孩的身影,讓人回想起範·艾克畫作中的明暗對比效果。這種顏色似乎從畫布上延伸出來,擁抱著觀者。同時它那冷酷的底色散髮出莊嚴的氣氛,與小女孩憂鬱的面部表情相呼應。畫作中偏暗的綠色雪松樹點綴在畫的角落,令人聯想到宋代水墨畫中對負空間的處理。儘管紅色背景看似靜止,小女孩細膩的淚水卻在畫面中定格,她的短髮和鮮綠色連衣裙彷彿被柔和的微風吹拂,在空中輕輕搖曳。另一幅具有類似構圖元素的作品為《槍》(2001-2002年作,香港 M+希克收藏)。紅色背景立即引發觀者對文化大革命集體記憶的聯想。然而,正如劉野在一次採訪中所述,他對於在作品中填充政治色彩不感興趣。相比之下,如何通過他的繪畫世界放大個人情感才是真正重要的──紅色,因此成為一個人對過往懷舊與感傷的載體,也或許,成為了我們之間的時間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