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XIAOGANG (B. 1958)
ZHANG XIAOGANG (B. 1958)
ZHANG XIAOGANG (B. 1958)
2 更多
張曉剛 (1958年生)

血緣: 大家庭之八

細節
張曉剛 (1958年生)
血緣: 大家庭之八
油彩 畫布
149 x 189 cm. (58 5/8 x 74 3/8 in.)
1996年作
款識: 張曉剛1996 Zhang Xiaogang (右下)
來源
藝術家舊藏
巴黎 Galerie de France
現藏者於1997年購自上述畫廊
出版
1996年《與中國的四次相遇》 展覽圖錄 Galerie de France 編輯 巴黎 (圖版,第34頁)
2016年《張曉剛 作品文獻與研究1981-2014》成都 四川美術出版社 (圖版,第406頁)
展覽
1996年11月28日 - 1997年1月25日「與中國的四次相遇」巴黎 Galerie de France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Senior Vice President, Deputy Head of Department

拍品專文

「我們真的住在一個『大家庭』當中。在這個『家』裡,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處理所有因『血緣』誕生的羈絆——親情的、社會的、文化的。經由各類『傳承』,『集體主義』觀念深入我們的意識,形成了一種不可逃遁的心理情結。」——張曉剛

《血緣:大家庭8號》作於1996年,是張曉剛劃時代的《血緣:大家庭》系列作之一。該系列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不僅被視作張曉剛職業生涯的巔峰,也宣告著中國當代藝術的成熟。藝術史學家栗憲庭曾如此說道:「『血緣』系列自1993年開始至今,不僅代表著張曉剛的個人藝術步入成熟階段,也在某種程度上標誌著中國當代藝術的成熟。」(栗憲庭,「張曉剛:他筆下中國人的肖像縮影」刊於《CAFA Art Info》,1988年12月21日)。隨著1995年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另一張臉:三位中國藝術家》展覽讓「血緣」系列首次亮相於國際舞台,本作可謂是張曉剛繪畫技藝進入全新成熟階段的代表之作,也是他不斷探索鑄就難忘年代的社會主義歷史的結晶。

《血緣:大家庭8號》寬達近兩米,三個人物形象著中山裝出現於家庭肖像畫中,是該系列畫作的典型三人式構圖。全畫佈滿憂鬱而沉默的灰色調,人物嚴肅、冷漠、面無表情。張曉剛有意以羽毛般的輕盈筆觸,剝離了人物的個人化面部特徵,將個體轉寫為觀念化的統一形象,強調著彼時年代的集體主義意識。「血緣」系列自1993年起誕生,在十多年裡不斷深化。1992年張曉剛完成了他的歐洲之旅,回到中國,偶然發現了文革時期的家族舊照,這便是該系列畫作的靈感源頭。張曉剛解釋道:「我開始明白,真正打動我的,除了這些標準家庭照背後的沉重的歷史背景,還有那種強烈的形式化的修飾感。它代表中國民間長期以來的審美意識。在這種審美體系裡,個人特性被模糊,『富有詩意』被視為一種中性的審美。更重要的是,家庭肖像本應是家族成員私密的視覺元素合集,但在這種形式的照片中,它是標準化且意識形態化的。」(張曉剛,同上)

「家庭是社會的鏡子,質疑家庭的意義,將不可避免地審視集體意識形態與個人經歷的關係。」——片岡真實

張曉剛於八十年代初畢業於著名的四川美術學院,其美術訓練受西方藝術史與藝術觀念的影響,在早年形成了極富張力且原始的藝術風格。1992年是其藝術生涯的轉折之年,他首次去到歐洲,並在第九屆卡塞而文獻展中遇到了傑哈德·李希特的攝影繪畫。張曉剛意識到,以西方表現主義的語言,將永遠無法精確地捕捉到更為保守謙遜的中國精神。他開始回溯自己畫作中的所有筆觸,以極薄的顏料一層又一層地鋪陳至畫布,創造出一種幾近透明的陶瓷質感,斑駁的、褪色的舊照片質感躍然紙上。張曉剛的畫法可以被稱作為一種中國式表達──以微妙的元素,直擊他所屬文化社會的情緒內核。複雜的情感暗流湧動在絲滑而嶄新的圖像底下,莊嚴與疏離隨之浮現。

我們並不清楚,《血緣:大家庭8號》中的三個人物是否在血緣上同屬一個家庭。但無疑,在社會主義體制下的革命家庭當中,他們密不可分。那隱約徘徊爬行的紅色絲線彷彿血管,意指著親緣關係,並指出了這種連結的被動與脆弱。黃色在張曉剛的畫作中有著重要的隱喻意義。雖然它讓人想起梵高畫中的光與生命,但它同時意涵著中國文化傳統中的皇權。張曉剛將多種意義融匯,傾注於繪畫對象,意指著新一代人的多種可能性。畫面中央的女性人物以生動的明黃色描繪,其他人面部也有著同樣的暖黃色塊,彷彿一束自然光。這一束光來源未知,彷彿來自封閉世界之外,是希望的光芒,照向未來一代 。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