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創作於1962年的《16.04.62》是趙無極首次及唯一一次以木板為媒材來建構出一個三維屏風式的作品,突破了畫布的二維空間。此作無疑標誌著趙無極在多聯畫創作上的一個里程碑,在他畢生所創作的近兩千件作品當中,三聯屏作品本身數量便十分稀小,而大多是傳統平面的橫幅構設,而非像《16.04.62》般直幅且可以裝配成立體造型來呈現。自1950年代末開始,趙無極的創作進入了一個關鍵性的轉折,無論在構思和畫面上都追求不同形式的突破——他開始放下過往在甲骨文時期所取得的成就,刻意抹去作品中帶有指示意味有形文字與符號,嘗試全然只憑藉色彩與線條來表達其個人的哲學巧思、以及自身對於宇宙與大千世界脈動的感悟。務求對一些非視覺卻切實存在的物質提出詮釋。而在形式上,1962 年他赫然在傳統中式家具中的屏風取得創作的靈感,因而造就出一種嶄新的觀看模式,打破了單一傳統的平面構圖的限制。隔年,此作首度發表於巴黎庫魯佛特畫廊(Galerie Creuzevault)所舉辦的「當代藝術家雙聯畫與三聯畫展」中,並接續曝光於多個趙無極個展中,每次登場都讓人驚艷。
構思此作時,趙無極已漸漸走出與前妻謝景蘭離異的陰霾,就在1958年,藝術家在香港相識了電影明星陳美琴,後來更與之相戀並結為連理。愛情的潤澤不乏體現於趙無極1960年代初所創作的此作當中——三幅垂直的木屏上大面積地被橘黃色的顏料層層刷染,一抹抹濃淡漸變有致的猶如繁光倒影於水中蕩漾,或是太陽的嫣紅溫柔地灑落在大地上——芳華絕色躍然靈動,盡入眼簾。《16.04.62》中,墨黑的線條集中於畫面的中上方和底部,獨留畫面中央大面積的單色渲染,可說是在空之處,以虛代實,虛實相交之間,讓畫面有更大想像的空間與可能性。我們可以在線條泉湧之處,感受生命的脈搏,也可以在留白處回憶海闊天空與寧靜致遠的詩意。乍看之下與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羅斯科的大面積色塊構圖相似,模糊的邊緣線條,稀薄半通透的顏料,猶如一縷縷煙雨隨風飄流及向上昇華。趙無極在此作的水平式分割的單純色調間,以交錯的筆觸隱現了動態,濃厚剛烈的墨黑線在呼應深邃的褐綠灰白暈染的同時,畫面循環往復的流動更在空間刻畫中注入了時間性的描述。如何在作品中引入動感是趙無極一直在探討和實踐的題目,印象派的莫內擅以在垂直的平面上描繪出波光粼粼的水面向遠 處延伸的視覺效果,而中國水墨則以不同的皴法、墨點的疏密 濃淡和大量的留白,營造山石的起伏凹凸和雲霧迷濛之感。 《16.04.62》雖在一片無垠的幻景中未見任何具象的形體, 其中或粗獷、或細膩的筆觸肌理卻塑造出洪荒初始的大氣渾 茫,隱含了宇宙間萬物繁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構思此作時,趙無極已漸漸走出與前妻謝景蘭離異的陰霾,就在1958年,藝術家在香港相識了電影明星陳美琴,後來更與之相戀並結為連理。愛情的潤澤不乏體現於趙無極1960年代初所創作的此作當中——三幅垂直的木屏上大面積地被橘黃色的顏料層層刷染,一抹抹濃淡漸變有致的猶如繁光倒影於水中蕩漾,或是太陽的嫣紅溫柔地灑落在大地上——芳華絕色躍然靈動,盡入眼簾。《16.04.62》中,墨黑的線條集中於畫面的中上方和底部,獨留畫面中央大面積的單色渲染,可說是在空之處,以虛代實,虛實相交之間,讓畫面有更大想像的空間與可能性。我們可以在線條泉湧之處,感受生命的脈搏,也可以在留白處回憶海闊天空與寧靜致遠的詩意。乍看之下與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羅斯科的大面積色塊構圖相似,模糊的邊緣線條,稀薄半通透的顏料,猶如一縷縷煙雨隨風飄流及向上昇華。趙無極在此作的水平式分割的單純色調間,以交錯的筆觸隱現了動態,濃厚剛烈的墨黑線在呼應深邃的褐綠灰白暈染的同時,畫面循環往復的流動更在空間刻畫中注入了時間性的描述。如何在作品中引入動感是趙無極一直在探討和實踐的題目,印象派的莫內擅以在垂直的平面上描繪出波光粼粼的水面向遠 處延伸的視覺效果,而中國水墨則以不同的皴法、墨點的疏密 濃淡和大量的留白,營造山石的起伏凹凸和雲霧迷濛之感。 《16.04.62》雖在一片無垠的幻景中未見任何具象的形體, 其中或粗獷、或細膩的筆觸肌理卻塑造出洪荒初始的大氣渾 茫,隱含了宇宙間萬物繁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